原子习惯的惊人力量
· 人很容易高估一个决定性瞬间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每天都做些小改变的价值。
· 只要你愿意坚持多年,起初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终将复利出非比寻常结果。
· 结果是习惯的滞后指标。你的财产是财务习惯的滞后指标,你的体重是饮食习惯的滞后指标,你的杂物是整理习惯的滞后指标,重复什么就得到什么。
· 时间会将你喂养它的东西加起来。
· 突破的瞬间往往来自先前的许多行为,那些行为让潜能逐渐积累,直到释放重大改变。外界只看到最戏剧性的事件,却没看见先前的一切。当时你觉得似乎没有任何进展,才让今天的越进成为可能。
「原子习惯」的真义是:一个微小而容易执行的规律行为,却是不可思议的力量来源,也是组成复合成长系统的元素之一。
为何建立持久习惯如此困难?
· 在你跨越一个关键门槛之前,习惯往往看起来没什么影响。在任何追寻的前期和中期,常常出现所谓的失望之谷,没有达到你所期待的线性进展,没能看到有形的成果,令人感到挫败。然而,这正是任何复利过程的标志:强大的成果总是姗姗来迟。你只是尚未跨越潜伏之力的停滞期。
如何维持一个习惯,直至挺过潜伏期?
别管目标,专注于系统 :
· 赢家与输家目标相同
· 目标达成只是短暂改变
· 目标限制你的快乐
· 目标与长期进步相矛盾 (Progress的必要条件是对process的投入)
改变习惯的有效方法:
改变身份认同(相信什么)→改变过程(做了什么)→改变结果(得到什么)
· 每个行动系统的背后都是一个信念系统。习惯背后存在着一个身份认同,与这个身份认同不符合的行为无法持久。愈以身份认同中的某个特定面向自豪,愈有动力去维持与之相关的习惯。
· 你的所作所为暗示了你相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无论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反复对自己诉说同一个故事,多年下来就很容易陷入这样的心里惯例,认为它就是事实。思想或行为与你的身份认同牵扯越深就越难改变。
· 相信你的文化所相信的事(群体认同),或是去做维护你自我形象的事(个人认同),会让人觉得舒服自在,就算那些事是错的。对任何层次(个人、团队、社会)的正面改变而言,最大的阻碍就是身份认同冲突。
· 未能维持习惯的真正原因,都是被你内心认定的自我形象阻碍,因此你不能太依附于某一版本的身份认同,想要进步,必须舍弃,想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就要持续编辑、修订自己的信念,升级并拓展你的身份认同。
改变身份认同的两个步骤方法
1、决定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思考哪种人会得到我想要的这些东西?(焦点在某种人而非得到某种成果)
2、透过生活中的小胜利来向自己证明。
· 你的身份认同是来自你以往的经验形塑而成。习惯是身份认同的具象化。你之所以你是这样的人,是因为你有证据。习惯提供了大多数可以形塑身份的证据。因此建立习惯的过程就是成为自己的过程。
· 每个习惯都像是一个暗示:也许我是这样的人。你采取的每个行动都像是一张选票,投给你想要成为的那一种人。每个习惯不仅产生结果,更重要的是教导你相信自己,因此不必追求完美,持续投出你想要投的票就可以了。
习惯是什么?大脑为何产生习惯?
· 桑代克「迷笼」实验:带来可喜后果的行为往往被重复,而带来可厌后果的行为较不可能被重复。
· 人类行为的回馈回路:尝试—失败——学习——做不一样的尝试。透过练习,无用的行为渐渐消逝,有用的行为则被强化,习惯于是形成。
· 习惯就是重复次数多到足以自动化的行为。
· 习惯是针对规律遇上同一问题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 习惯是透过经验获得的心理捷径。
· 习惯简化了生活中的基本事物,为你腾出自由思考与创意所需的心理空间。
· 意识是大脑的瓶颈,它一次只能注意一个问题。因此为了眼前最重要的任务,大脑总是努力保持你最有意识的注意力。意识喜欢把任务分配给无意识去不假思索的做,这就是一个习惯形成时所发生的事。习惯减轻了认知负荷,释放出心智容量,好让你把注意力分配给其他任务。
习惯形成的四个步骤
改变行为的四法则
1、让提示显而易见
2、让习惯有吸引力
3、让行为轻而易举
4、让奖赏令人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