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知》

      认知之重要,无论提升到多高的度都不为过。它几乎决定了一个人的一切,三观、情感、愿望、行为等等都是从此生发的。

        如果一个人还在自叹或指责孩子,为何明明知道却做不到,又或在暗下决心努力做到知行合一,那正是孟子所说: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缘木求鱼也。“未有知而不行,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的这句话是非要内省方能懂得的,遗憾的是我们从小到老,都太多的在学习传承外在的知识,经验,技能。鲜有人去做内在的反省,这就是我们自以为自己明白了,但却实则无知的原因所在。就像我们都明白苹果是向下落的,可一反省,它为什么向下落呢?为什么不是向上?我们就能发现自己的无知。同理,每个人好似都明白什么是自信与自卑,可你反思一下,到底什么是自信?什么是自卑?你能说得清吗?更别说我们为什么会自信,又为何会自卑了?

        当一个人开始反思时,他就是在将所有已知的东西消化,吸收养分,排掉废渣,而后使自身认知能力增强,本质上与生理上的进食系统无异,所以不去反思之人一定是消化不良的,导致精神与思想上出现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就比如成功与失败吧,倘若你有一个发明创新的想法,你付诸行动,构思,绘图,准备材料、工具,夜以继日,攻坚克难,人们看到了你的努力,欣赏你的拼搏。终于作品完工,验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一应用,却不是想象的那个样子,哪儿出了问题,一定是哪儿出了问题,但总之,人们期待的目光未能得到满足,这时,你失败了吗?后来,你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终于它在应用中被实现了,人们为你欢呼,赞不绝口,可你知道,在整个过程中,你认识到了一些新东西,和最初的目标,已有所不同,你知道它还欠缺,不完美,不是你想要的结果,这时你成功了吗?再后来,你精益求精,苛求完美,终于大功告成,产品落地,于是,你注册公司大量生产,供不应求,你名利双收,可造化弄人,后来你虽成就了一世英名,万代流芳,可你的公司倒闭了,被别人收购,你也破产了,这时你是成功呢?还是失败呢?

        若是你觉得这个故事编得太差,那只能怪上帝了,因为这就是创新改良灯泡的伟人爱迪生的经历。若是你有点晕,理不出头绪了,那正是你最需要养分的时候,开始反思,消化吧……

        首先,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总是以标签的方式出现的,成功的标签今天给你贴上,明天又可以粘上失败,张三刚刚给你糊上失败,李四又写上了成功,而你反思后会发现,当我们在意别人的评价与看法时,只因为我们自己内心的不自信;当重视并希望别人的认可与赞美时,只因为我们自己内心的自卑,而自卑令我们痛苦,因为自以为没有能力去实现自己想要的,所以出于本能的保护机制,用别人的认可来获取变态后的安慰。(这里的变态指的是,一切欲望的实现都有其正常的满足,当无法实现时出现的替代物,也可以说是退而求其次)。因此不要去感慨、纳闷自己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别人的看法,而又不去反省内心,那么你再怎么努力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再怎么去喝心灵鸡汤,再怎么一万遍的告诫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都是徒劳的。你以为你真的懂得了“竹篮打水”的意思,觉得古人说此故事愚钝的很,奇怪有谁会这么傻去用竹篮打水呢?那么,当一个人真的去反思时,他一定明白自己其实真的一直在犯此错,所有的努力只是让自己不那么愚蠢罢了。真正的快乐,来自于满足,真正的满足是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实现的过程就是自身能力的展现,伴随这一过程和结果的附属物是别人对你的认可,甚至是崇拜。在此可以反思一下“条件反射”的实验:在你给一条狗喂食前和它在进食中,一直摇动铃铛,长此以久,这条狗在听到铃铛时就会流口水,就会有快感,它在饥饿之时多么希望听到铃铛能再次想起啊。这就是认知不够导致的,认知够了想办法吃到食物才是王道。顺便多说一句,以后再详论,当下总能听到一些诸如赞美孩子,表扬孩子的教育言论,以期如此这般,就能让孩子心生快乐,树立自信;不能打骂,不能暴力沟通,唯恐如此这样,孩子就自卑而一蹶不振,可糊涂家长照单全收,灵丹不妙时,又总能听到一些“孩子抗压能力差,经不起打击挫败,孩子攀比,自我主义,自负狭隘”的话,该表扬还是批评?又如何表扬?怎样批评呢?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反思一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当孩子自信时,所有的批评与打压只会使他更强,当孩子自卑时,所有的鼓励表扬与赞美只会令他反感,厌恶,更加自卑。就像孩子的胳膊完好,越负重越有力健硕。而孩子的胳膊受伤,在你不懂如何治愈时,最好还是不要去触碰,哪怕你再用心良苦,都不如只是默默的用心陪伴。

        然而,若摆脱了别人,自己又如何来评价自己呢?又为何要给自己贴上成功或是失败的标签呢?你只是有一个愿望,你只是在努力的实现它罢了。

        可若是你已习惯了评价别人,又非要来评价自己不可,又似乎对自己的认知还真需要评价一下,总不能既对自己有一定的认知,又无从言说吧。那么我还是先引出爱迪生在尝试了1000多次的试验无果时,面对别人的嘲讽,名人对他研究价值的否认,他是这样说的:“我从来没有失败,我成功证明了1000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因此影响我们的从来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它的看法,而看法来自于认知。也就是,你是如何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而这认识又来自于反思,而反思是一种能力,天赋与人人,只看你是否去发展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把普世的真理做到了极致,你就已经走在成功的道路上。 2、勇敢并不是不害怕,而是心中有信念。 3、钱学森28岁时...
    吴晓妮阅读 6,854评论 0 0
  • 作者简介:蒂莫西·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男,英国牛津大学哲学系威克汉姆逻辑学讲座教授,...
    你他娘的真是个天才阅读 5,278评论 0 2
  •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学习,关于人的认知和行为,今天的文章,我就想要和你分享一下,关于人的认知的一些思考: 第一、认...
    戴老师成长记录仪阅读 4,001评论 1 8
  • 今年回婆婆家过春节,顺便去了一趟内蒙古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五当召。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素有“小布达拉宫”的美...
    和合的碎碎念阅读 4,502评论 0 0
  • 9月5日开学了,我也当了班主任。这几天忙的团团转。当老师与当班主任完全不同,老师可以有条不紊按照计划来上课,而班主...
    浅秋Vera阅读 3,576评论 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