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除了水面上的,还有水面下的
许荣哲认为,有60%的人把小说对话当成“日常对话”,平常怎么说,对话就怎么写。
有30%的人把对话简化成“推动情节”的工具。例如:
(1)A:你要去哪里?B:台北一O一大楼。然后开始写B动身前往台北一O一大楼。
(2)C:你怎么了?D:我心情超不爽的。然后开始写D心情不好之后如何如何。
恐怕只有10%的人知道,对话除了拿来当廉价的“日常对话”、“推动情节”之外,还可以用来替代小说里的描写、叙述、甚至议论、说明……
下面,以擅长描写对话的小说家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为例说明。
故事很简单,开头第一段就把场景、角色、目的全部交待清楚了。
河谷旁,有一对男女在一间户外的小酒馆等火车,火车40分钟以后才会到。从他们所在的地方望去,是一片连绵起伏的白色山峦。
第一段写完之后,剩下的篇幅几乎全部是对话。对话的内容围绕在同一个主题上:男主角希望女主角堕胎。
试想一下,如果堕胎这件事发生在现实生活中,那么男女双方肯定吵翻天,但海明威笔下男女主角的争执,是在水面底下发生的,所以如果读者不把耳朵贴近“水面”,那么大概什么也听不到。请看:
女主角望着远方连绵的白色群山,若有似无地说:“那些山看起来像一群的白象。”
男:“我从来没有看过什么白象。”
女:“你是不会看过的。”
男:“我也许看过,你有什么证据说我不曾见过?”
海明威之所以擅长对话,和他所服膺的“冰山理论”有关密切关系。
“冰山理论”意指冰山的密度比海水小,所以水面上看到的冰山只有1/8,其余7/8全部藏在水面之下。
这么说,读者应该稍稍能够理解为什么这四句对话如此难理解了。
前两句对话是现实,女主角感性地说出她心里的感觉,但男主角却以几近科学的态度回应女主角。
这时,女主角因为堕胎一事心里不好受,于是话中有话地说“你是不会看过的“,其实她心里真正的意思是”为什么你永远不懂我”,然而男主角却只捕捉到字面上的意思,而且还以一种近乎孩子气的强辩口吻反驳女主角。
上面这四句对话,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说,实际上它已经把男女双方对堕胎这件事的感受全都说明白了,甚至还把女主角的细腻、男主角的孩子气,一览无余地全部描写出来了。
所以,使用对话之前,请记得先提醒自己,对话不是水龙头,不要一开,就流了满满一地。请试着用最少的字数,写出一座“除了水面上还有水面下”的冰山(对话)。
开场:《百年孤独》是全世界最好的小说开头
著名的魔幻现实主义大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百年孤独》内容梗概如下:
老布恩迪亚年轻时,带着他的部下翻山越岭,来到了蛮荒野地马孔多,随后在此定居,开枝散叶,然后却因种种缘故,到最后整个家庭六代人(包括马孔多村)灰飞烟灭,甚至从人类的记忆中消失。
小说里最重要的主角不是布恩迪亚的源头、老布恩迪亚,而是他的二儿子、布恩迪亚上校,小说开头叙述的就是他:
“许多年后,当奥雷连诺上校面对行刑枪队时,他便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找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个开头之所以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表层的,一个是内里的。
从表层上来看,当我们翻开《百年孤独》,读到小说的第一个字时,我们一下子从自己的时空跳到小说的时空里。
继续往下,读完“许多年后”四个字,读者随即被带往小说的未来,那时布恩迪亚上校正面对行刑枪队,也就要被进行枪决。
面临生死关头的布恩迪亚上校,这时想起他父亲带他去找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想起”两个字一出现,读者又急急地往回奔跑,越过小说的当下,继续向前奔跑,来到了小说的过去,那时布恩迪亚上校还是一个孩子,他正跟着父亲和哥哥一起去吉普赛人的帐逢里看冰块。
开头这一小段话,速写素描似的,一下子就把主人公布恩迪亚上校前后数十年的生活轮廓描绘出来。
小说家技巧高超,像时间的魔术师,一出场就令人目眩神迷,因此不少初学者竞相模仿这一经典的开头。
如果我们把《百年孤独》看成撒亮片、喷彩带的小说炫技,那就大错特错了。前面说过,这个开头除了表层的好,还有内里的好。
事实上,小说家一开场就如做龙须糖一般,拉出布恩迪亚上校的生命轴线,目的是为了标志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件事:面对行刑枪队、找冰块。
“面对行刑枪队”重要,可以理解,但“找冰块”哪里重要了?请往下看:
布恩迪亚上校生经历32次革命失败,到了九十几岁仍嚷着要武装他的17个私生子推翻政府。
这样的一个人会走向“面对行刑枪队”之路(革命失败,差点被枪毙),不难理解,一切都因为性格。
布恩迪亚上校的性格其实早就在童年时就显露出来。他还是个孩子时,他的父亲带着他和哥哥花钱买门票到吉普赛人的帐篷看一样神奇的东西——冒着白烟、巨大而透明的冰块。
父亲要两个儿子摸一摸冰块,感受一下这个看起来像世界最大钻石的怪东西。
面对从未见过、冒着不明白烟、充满未知凶险的冰块,哥哥退缩了,但布恩迪亚上校却勇敢地伸出手,迎向前去,“好烫呀!”他惊异地叫着。
看似不起眼的一件童年往事,成功地描绘出布恩迪亚上校的性格,勇敢坚毅,无惧任何凶险与权威;正是这样的性格,引领着布恩迪亚上校走向后来和革命之路。
触摸冰块是布恩迪亚上校的性格,而面对行刑枪队则是他的命运,一个极小,一个极大,极小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引发了极大。
开头一小段文字,已经为“性格决定命运”做了史上最简单,却最传神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