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终于下定决心入“文质说”的会员。为啥说终于,是因为我之前入了好些会员,最后有始无终。但文质老师的魅力,日更群的动力,让我冲破徘徊的脚步。
当听完“只有亲情的温暖才能真正抵御应试教育的严寒”后,我内心是极其复杂的。作为父母,我多么希望,我的孩子不受应试教育的严寒,或者说受到的严寒温柔些。然而,我的职业却是一位初中教师,应该说是应试教育中“最强劲的一环”。
有人提出:中考比高考更严峻。此话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明晃晃的现实。中考最主要作用是什么?选拔分流。中考,决定着约一半学生的是上高中,是读职中,还是直接进入社会。
这样的分流,几乎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方向,我只是说方向,结果当然是未知的,多种可能的。但从社会的大环境看,从普通人的视角看,从成才的概率看,学历、学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突然,我好奇文质老师面对应试教育,他是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抵御应试教育的严寒呢?
“教育家张文质:为保护女儿天赋三次转学”赫然出现在我眼前。读罢,我不是犹豫,有一种醍醐灌顶,同时也增添了些许慌张。为何?
一是张老师的女儿何其幸运,父亲是著名的教育家,母亲是大学教授。只有懂得教育的父母才可能冲破应试的洪流。不,懂得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父母有强大的的实力。张老师的女儿本就在别人梦寐以求的学校读书,三次转学后,16岁小姑娘便去英国上高中,后来也在英国上大学。
另外,张老师的女儿初中毕业前,就出了两本书。小学六年级时,出版了《夜空中飞翔的精灵》,初二时,出版了小说《被诅咒的游戏》。这种斐然的成绩,是大部分成年人都无法企及的。
所以,我想到了自己的孩子,以我现在的状况,我无法保护孩子多少天性。所以,我感到恐慌。
另外,作为初中老师,很多时候我是很矛盾的。初中三年,家长和孩子的目标明确,那就是考上好的高中,求其次也是考上高中。作为老师,目标也是极为明确的,就是帮助家长孩子实现目标和愿望。
然而,实际情况如何呢?
有一部分学生对文化科的学习就是不感兴趣,上课睡大觉,下课活蹦乱跳;有的孩子努力到假期都足不出户,可成绩依然不见起色;还有孩子上完晚自习到家已10点了,还得继续补课。虽然这是小部分,但让人听了两股战战,冷汗直冒。
究其原因,在生存的压力面前,在改变命运的面前,很多心灵的东西,往往只能成为一种向往。
2020年,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说:我们要松弛下来,要发现孩子的喜爱,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要引领孩子发现自我,而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
时代楷模张桂梅校长说:孩子们开始拼命刷题,人家说刷题对孩子不好,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我们只有这个办法。我们必须拼了,要不停的刷题,要死记硬背,要用填鸭式教育走出贫困和大山,要考上浙大、武大、厦大和川大。
两种声音,代表了两个阶层对教育的看法和思考。在我看来,只是殊途同归,无非希望孩子有个幸福的人生。
所以,我的徘徊疑虑估计会始终存在。那我能做些什么呢?
只能顺着滚滚时代的洪流,在前行中,尽可能对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学生,再多点鼓励,再多点信任,再多点温暖,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