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就那么点知识,讲了一遍又一遍,还是学生还是出错呢?不是因为要求太完美,也许是讲得次数太少,我常常这样安慰自己,若是这样,那就从错题开始继续做,一次又一次,我也这样做了,结果效果并不好。
我知道,学习需要过程。不过也许,问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表面。
为孩子重塑 教育可谓是刷新了我的教育观。书中主要讲的是两位作者对于美国教育的反思。不太了解外国的教育是怎样的情况,所有的了解都是从某些书中看到或是从别人的口中得知的,我的了解程度只能算是略有耳闻。而且还都是听说的比较好的方面,我自己当然就是很羡慕。
而这本书恰恰是批判美国的教育的,反思美国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我看到和我所接触的教育也恰恰都有,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到处学习,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前几年比较火的素质教育,和近几年的核心素养改革,可是改来改去,总觉得这种做法只是治标而非治本,没有看到问题的要害到底是在哪里,所以一直就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而这本书中提出的内容却是一针见血,书还没有看完,但是我却有在读一次的冲动,总觉得还有某些点没有透,有点观点还没有深入我的骨髓,我还是停留在觉得这些观点很有道理的阶段,还没有在我的身上发生改变,这些好的东西还没有穿透我的身体,所以还不能应用。
可是,反思之后,别人的观点是很好,问题和思路都正确。我们适用吗?若是用怎么用?中国是泱泱大国,不可能忧心教育而又看得很明白的人肯定存在,说不清这是一种房间里的大象的现象还是灰犀牛现象。我的思考比较浅薄,还停留在理想的阶段。在中国,来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那是很容易出问题的,搞不好越改越乱。改革,是在探索中前进,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是能慢慢来,只要大的方向不错,那么就只是时间的问题,需要几代人的过渡,终会出现那个美好的明天的。
书中一段内容:如果你在学校学过外语,很可能是依据这样一个顺序进行的:从基本词汇开始,每周增加几个新词;从现在时的核心动词开始,随着时间的发展,学习更多的动词和时态;重复老师讲出来的基本句型;阅读外语文章,写作外语短文;偶尔组织个外语戏剧表演,背诵几句台词;时不时用外语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基本都是短句,或是简单地将问题颠倒过来重复一遍;在高级阶段选修先修课程,或是选修那些涉及目标语言的古代文明历史课。
海伦妮·拉西亚斯-迈尔斯(Helene Rassias-Miles)是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拉西亚斯世界语言与文化中心(RC)的执行总监。拉西亚斯中心负责为美国和平工作团、美国政府的一些战略机构,以及遍及全世界的各类组织提供语言指导和教师发展资源。拉西亚斯-迈尔斯的父亲约翰·拉西亚斯(John A. Rassias),是拉西亚斯中心的创始人,也是拉西亚斯方法(Rassias Method)的发明者。他提出,学习第二语言的关键,是“通过说话去学习,而不是通过学习去说话”。拉西亚斯-迈尔斯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这一理念的关键就是说,不停地说。从一开始就强调口语和文化‘沉浸’的培训项目和课程设置能创造出真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其中如鱼得水,产生‘归属感’。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舒适自如、积极主动,愿意去接受语言上的挑战。当人们不再因犯错误的恐惧而受限时,就会取得进步。当然,语言习得是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踏上这条路的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从着眼未来,而不是回顾历史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外语教学上能做些什么?如今的学生基本上用不着将书面材料从外语翻译成母语。自动翻译软件很好用,而且发展速度很快。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许多高中生告诉我们,他们完成外语写作作业的方法是:(a)用母语写一段文章;(b)将这段文章拷贝到翻译软件中;(c)再故意在文章里弄几个错误出来,这样老师就不会发现他们运用了自动化工具。在现实大环境的影响下,我们不得不去质疑,将多年时间用在学习外语读写等基本技能上是否真的有价值。
这对我的教学工作也带来反思,为什么讲了那么多遍还是不会呢?我们的日常教学考验和训练都是学生的记忆能力,而且还是单纯的通过重复来训练,那么有一天不在重复了,自然也就忘了,难怪学过的知识在学生的脑子里只是过客。也就是说,初中阶段,记忆理好又知道学习的孩子肯定成绩好,因为他们是适应者,若干年后能否适应校园之外的真实世界,却是目前的教育管不了的,力所不能及的。这也是最大的问题所在,校园与社会脱节。
那么,你可能会说,1+1=2,类似这样的内容怎么就是忘不了。这是因为重复的次数达到一定的极限,这样的内容是想忘也忘不了的,忘不了还有一个硬指标就是要不断的应用,课本上的那些知识几乎是在生活中无用的。可是接着想,我们的孩子有这样的时间把从上小学的到初中的知识都进行大量的重复吗?即便有时间,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教育最终带来的肯定是伤害。
因为没有与时俱进。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伟大的词汇。
可是,我每天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有一种矛盾感,我总是畅想在中国有这样一所真正的学园,教师学生的乐土,我要去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