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不同于科学不会提供终极答案,
科学领域的研究具有真理确定性,或者说具有一定的真理确定性,让我们可以去寻求一个目标,如此,理性人便觉得我在此花得时间有意义,去追寻到我们想要的。而不同目标的转换来源于不同学科与领域的切换,从而像点亮技能树一般变得博大,在不同学科的横向联系中去寻求一般性的原理,从而踏入哲学的领域变得精深。
而哲学领域的研究不具有真理确定性,一次探索可能会有一定的收获,但持续探索会有不同的结果,没有专一的答案会让人着迷,也容易让人迷失,找不到答案。理性人是否应该在这个领域持续去探索呢?如果你永远找不到正确答案。笔者给出的答案是要明白人的有限性同时要明白人要不停的工作,这样就能持续的做下来。陈老师说如果哪一天他的学生发现他总是在重复自己就表示他应该去回家休息了。
放弃唯一性,坚持真理性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如果当代社会不能给人提供一个纯净的生活环境,是不是应该远离人群为自己创造一个纯净的环境。
古代哲人不是贵族,不是统治者, 依凭精神和智性的优越成为优越者。可以说,古代的哲学家是真正用生命在思考的人群,很多时候他一生的目标就是去思考一个“元命题”
而现代的哲学教授更像是匠人,所做的工作类似于“反刍”。将古代哲人的思考进行在加工,或者说通识化,让更多的普通人能够享受到智慧的成果。
“今天的人容易产生失败感和无足轻重感,原因非常多,我想这跟人人都面对漫无边际的整个世界有关。一个人直接面对太大的世界会带来一种无力感”
世界越大,欲望越多,无力感越盛。这可能也是现代人的藩篱吧。以前只守着田地过一辈子的人应该没有那么多困扰,而现代的选择越多,带来的困扰越大吧
“科学技术制造出有用的东西,哲学退下王位。这是好事,有利于不张声势、更真纯地思想”
思想的就让他去思想,实践的就让他去实践,应让他们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
“诗人、小说家、画家的创作,更多是处在特定时代中人的精神表达”
哲学回答的从来都是时代背景下的问题,理解一个人的哲学思想应从他的个性经历各个角度去给予诠释。
“我不作恶事别人也会做,不是我去做恶事的理由”
“未来之思中,思想者不再是真理的代言人,而是在思想者的交谈之际生成。”
Ereignis——“归本生发”存在者被牵连,从而各自成就自己,他者成就他自己
“各自归本生发的镜映戏游”
“要用对话的方式来著书,来讲演”
“人根植于语言,而语言唯发生在对话中。若如此,我们不仅回到希腊,而且回到语言的发生处,保持在对话之中。
“阶层比较高的那些人,会对自己的身份有一种意识,所以他对自己有一种要求,不能落入低俗”
“如果差别都取消了,这就是一个“末人社会”,last man”
有阶层意味着有流动的希望,凝固的社会就会迎来“末人”。之所以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本质上也是治愈整个社会颓丧的氛围,选择何种生活方式见仁见智,但终归需要有人向上看的,这潭死水才能活起来,人们眼中才充满希望。
“西方的哲学家任务是自由思想,可能会扰乱社会秩序;中国的思想家任务是维护社会秩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混乱和稳定谁能带来真正的发展呢?千百年来,稳固的统治阶级一直是东方发展的不竭源泉。但西方在动乱失序中却左突右冲获得了科技上的领先。究竟孰优孰劣争辩已没有太大意义。发现其逻辑内核才是关键。美国立国之初虽然是在混乱中获得长足发展,但其本质上有着犹太基因和新教教旨的依托。而东方真正称得上繁荣盛世的时代都充满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融合而内在有序”必然是成就盛世的关键要素。
“哲学追问的是为什么的问题,科学回答的是“怎样”的问题”
依仗科学,“纯客观认识”占据统治地位,却遗忘了自己的疆界,企图将一切问题简单的皈依实证科学,获得答案
常理浅显易懂,但不经推敲,在追问之下,我们就来到更深的道理,一些原本看似不相连属的道理得以贯通,成为穷理,万化归一。这部分是哲学的责任田。
但可惜的是,有唯一的物理学(其实也没有),却没有唯一的哲学体系,不同的体系之间应相互对话,相互翻译
“我们从来不是生活在一个纯粹事实的世界之中”
没有唯一真理,不唯一,然而求真。
“人各有心性,哲学思考总是孤独的,就哲学是贯通之学而言,高山流水,自有知音。”
数学的语言体系使得长程推理成为可能。而哲学始终不能脱开感性和意义来把握事物,所以哲学问题不能使用长程推理。
数学的确定性来源于定义和推理规则的严格界定。哲学的确定性来源于是否出自内心深处的觉悟参与到精神的对话之中,而非人云亦云。
“哲学应取消本科,而从事通识教育。柏拉图说哲学应该是三十岁之后学的,哲学是对经验的反思,是对知识的反思”
三十岁后读哲学符合西方传统理论中先客观后主观的思维架构,不同的理论应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三十岁之前并不是没有用,而是没必要。不需要被开智,那个阶段的少年更适合去埋头追求客观真理,在有结果的事情上下功夫,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真正的酸甜苦辣,建立自信,知晓边界。
三十岁之后当面临更为复杂的人生际遇和从爬坡的状态开始转变的时候,哲学就应该粉墨登场了,面对人生意义的追寻,自我意识的觉醒,从此不同的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但三十岁之前,通识教育依然非常必须,尤其是在现代,青年们在各个渠道了解到各种信息与实事,对他们过于单纯的世界有太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子来说。通识教育更像是基础,让他们能够在风雨飘摇中能够坚定自我,实现理想,不偏不倚,坚定向前。
联想最近发生的北交大学生坠楼事件,遗书中透露出对满满的宏大叙事和贫瘠的现实之间巨大落差的苦苦挣扎。
“二十年来我坚信做题是唯一出人头地的途径,我因此放弃了其他的方向,使得做题成为我唯一而且是最为突出的优势,并且相信这是唯一的正途。到了大学之后,我竟然听信了某些自由派的鬼话,妄图‘全面发展’,因而舍弃了做题这一优势项目。当我意识到问题所在时,为时已晚。这不啻于我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摧毁了我的根基。接下来呢?生活无望,希望崩塌,对明天的期待已经毁灭殆尽,没有了信念和理想。很多美好的事物都毁在这一点上。因为没有了信念,斯大林格勒的62集团军的红军战士们最后退化成了阿富汗战争里的炮灰;的黎波里海岸上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变成了PTSD集中营。至于我,失去信念和理想之后就是今天的结局——‘苏联解体’。”
小镇做题家曾经是这些少年们最好的出路,也是他们进入象牙塔的路径依赖。30岁前路径依赖依然是人最好的选择,建立自信,磨炼心性。若动不动就被所谓自由向往把自身最珍贵的品质丢弃,其结果不啻于自断生路。
通识教育的缺失一直被诟病,马哲等学科沦为了现行教育的牺牲品,不能发挥其作用,少年们只能依靠自己,在摸爬滚打中理解其中真意,也有一些没能熬过这些,让人不觉唏嘘。
反思何种方式是能够在最叛逆的年纪让他们接受这些需要理解的内容呢?
想到了B站的罗翔老师,用年轻人的方式和年轻人的语汇将这些内容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