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预期寿命》4:心血管的崩坏
1.我们已经有足够好的手段,让心血管疾病从第一杀手的位置落到比如说……第十杀手。前提是你提早干预。很早,很早就干预。
2.总的原则应该是减少载脂蛋白B的存在感,这意味着LDL浓度越低越好,而且要把血脂—— 包括各种脂蛋白 —— 水平降下来。
现代人死亡的第一杀手 —— 心血管疾病。它显现出来的病症是心脏病和中风。美国每天有2300人死于这两种疾病,超过了包括癌症在内其他所有的疾病。如果你想知道你将来是怎么死的,目前看心血管疾病是最大的可能……
但是《超预期寿命》这本书的作者彼得·阿提亚认为,我们已经有足够好的手段,让心血管疾病从第一杀手的位置落到比如说……第十杀手。前提是你提早干预。很早,很早就干预。
一提起心脏病,人们一般描述的症状有胸痛、左臂痛、气短等等,但那些其实不是心脏病的最常见症状,那是幸存者偏差。心脏病最常见的症状是猝死。大多数心脏病患者没有来得及把症状告诉医生。
中风,本质上是脑血管疾病,是大脑血管梗塞造成的,轻则偏瘫,重则死亡。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年人因为生气而心脏病发作,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平时不干体力活,因为搬家抬重物导致中风,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连续工作好几天,以至于猝死。人们总结教训说,哎呀,千万别生气,运动得悠着点,工作不能太拼命啊!我们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要保持生命的平衡啊!那都是错误的归因。
他们犯病并不是因为生气、运动和劳累 —— 而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他们的心血管系统早已千疮百孔,只不过是等到病症发作才被发现而已。这一次不犯病,下一次也得犯病,这些不过是必然中的偶然。
但麻烦在于,只要病症不发作,你就几乎感觉不到自己有问题。动脉粥样硬化平时没有什么症状。体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出来,但检测出来人们也不太重视。美国只有大约1/30的女性死于乳腺癌,却有1/3的女性死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疾病,可是社会对乳腺癌的重视远远超过动脉粥样硬化。
更让人无语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事情才导致的。哪怕你不抽烟不喝酒也会损害代谢系统,那是因为你吃的太多啊,你的身体不适这个食物丰富的时代……那毕竟还勉强可以说是“你的”问题 —— 而这里的情况是,哪怕你把所有事情都做对,你还是会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
先破除一个迷思。很多人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胆固醇过高造成的,这是一个长期以来的误解。
以前的理论说富含胆固醇的食物会使得我们的血液中积累「坏的胆固醇」。胆固醇在动脉壁上不断积累,就会导致动脉堵塞,这就好像你经常往厨房下水道里倒油,时间一长管道就堵了。1968年,美国心脏协会特地指出,鸡蛋中的胆固醇过高,建议大家少吃鸡蛋。这个说法从此深入人心,至今有人不敢吃鸡蛋……
但是几十年以来的研究都表明心脏病和吃多少鸡蛋没有关系。真实情况是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绝大部分胆固醇都被排出体外了。我们血液循环里的胆固醇,绝大多数都是由自身的细胞产生的。
2015年,给美国政府提供饮食指南的咨询委员会终于承认,胆固醇并不是一项值得关注的过量摄入的营养素。
所以好消息是不用再担心鸡蛋了。但坏消息是你无法用调节饮食的方法解决问题。
心血管疾病是因为人体的出厂设置就有问题。
✵
这是一个系统性衰败的故事。就是「无组织力量在暗中累积」。
这个过程的确跟胆固醇有关系,像现在发现的几个长寿基因都跟胆固醇有关系 —— 但是请注意,关键不在于胆固醇本身,而在于胆固醇的运输。
胆固醇是组织细胞不可缺少的,它是一种类似于脂肪的物质,不能直接溶于水,所以不能在血浆中直接运送。为了输送胆固醇,人体必须得用一种脂蛋白把它包起来,形成一个小球,就好像给快递打包一样。
这样的小球主要有两种,一种叫「高密度脂蛋白(HDL)」,它用来包裹胆固醇的分子主要是「载脂蛋白A(apoA)」;一种叫「低密度脂蛋白(LDL)」,它用来包裹胆固醇的分子是载脂蛋白B(apoB)」。
你只要知道有这么两种运送胆固醇的脂蛋白小球就好。问题不是出在胆固醇本身上,而是出在这两种载具上。
✵
两种小球在血管中流动,都可能会撞到血管墙壁上,并且穿过内皮。高密度脂蛋白这种小球进入内皮后还会再离开,而低密度脂蛋白的小球撞到内皮后容易卡在里面。
其实不只是低密度脂蛋白,还有其他几种脂蛋白会引起动脉硬化,而所有这些脂蛋白的外层,都是这个载脂蛋白B。
载脂蛋白B包装的小球容易被血管内皮卡住,这就是人体的设计缺陷。
就好像一辆汽车没设计好,有个零件容易磨损一样。重点说低密度脂蛋白(LDL),这种小球被卡住之后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了心血管系统的崩坏。
首先是小球被卡住之后会发生氧化,这会产生一定的毒性。
然后这些被卡住的LDL小球又会吸引到更多的LDL小球,让局面进入正反馈。
血管的内皮细胞一看积累了太多的LDL,就会召唤一种叫单核细胞(monocytes)的免疫白细胞过来处理它们。不管这里的LDL是否发生了氧化,单核细胞都能把它吃掉,变成巨噬细胞,起到一个清理的作用。
但巨噬细胞吃了低密度脂蛋白小球里的很多胆固醇,它就会变大,它就会爆炸,变成泡沫细胞。
血管的内皮上如果覆盖了很多泡沫细胞,就会形成肉眼可见的脂肪条纹。脂肪条纹进一步增加,就会形成斑块 —— 人从15岁之后,动脉中可能就潜伏了一些这样的斑块。
斑块继续增大,就会突破内皮,泡沫细胞就会渗出来。为了堵上这个漏洞,血管动脉壁上的“平滑肌”细胞就会移动过来把破口盖住,就好像结疤了一样。
但那只能起到临时的作用。内皮的内侧不断产生新的泡沫细胞,斑块和结疤的面积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厚,逐渐就占据了血液流动的通道,让血管变窄。
在以上过程的某个阶段,血管内皮上的斑块会发生钙化。这是一种修补漏洞自我保护的手段,但钙化也是硬化。
下面这张血管横截面图表现了整个的过程。其中金黄色的一圈是血管的内皮细胞,蓝色和棕色的小球就是新鲜的和被氧化了的低密度脂蛋白,绿色的是巨噬细胞,黄色的是泡沫细胞。故事都发生在内皮细胞和肌肉组织之间 ——

下图是一个真实地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横切面照片 [3],泡沫和斑块清晰可见,可能有点吓人 ——

这是一个危如累卵的局面。
下一步是钙化了的斑块会变得不稳定,乃至于破裂,于是形成血栓。脱落的血栓流向心脏就会引发心脏病,流向脑血管就会导致中风。
其实这一切的发生还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血管内皮存在炎症。吸烟,或者高血压,或者像内脏脂肪、胰岛素抵抗、尿酸等等都容易导致炎症。血管内皮有炎症,就更容易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停留。
✵
一个长期坐办公室,心平气和不运动的人看似岁月静好,殊不知他的冠状动脉已经因为硬化而发生了部分的堵塞,他的循环系统正在勉强维持。有一天他突然做了一点剧烈运动,要求循环系统增加供血量,才发生问题:或者是因为血液中氧气输送不够而导致缺血,或者是血液流动不畅而导致梗塞,外在表现就是心脏病或者中风。
这个人死了,做个病理学解剖,切开血管一看,早就破败不堪。
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但它并不只是一种老年病。因为基因或者炎症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年轻人都有这个问题。统计心脏病和中风等不良心血管疾病的发作年龄,有1/2的男性和1/3的女性是在65岁以下,有1/4的男性是发生在54岁以下。
甚至有科学家认为人在青春期晚期,十几岁的时候,这个过程就已经开始了。
这真是那种「累积莫返之害」啊!
✵
因为LDL小球在其中的作用,人们常常把LDL叫做「坏的胆固醇」,把高密度脂蛋白(HDL)叫做「好的胆固醇」。这其实是不准确的,关键不在于胆固醇,而在于作为外包装的那个载脂蛋白B。
不过HDL的确是好的,因为它在进出血管内皮的时候可能带走泡沫细胞,能把胆固醇从巨噬细胞中吸出来,从而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降低炎症……但它的作用是有限的。
载脂蛋白B还有个帮凶,叫 LP(a)。这也是一种脂蛋白,作用跟载脂蛋白B很像,也是让小球容易被内皮细胞卡住……它的影响力大小主要和遗传有关。
✵
一般的体检很难直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有一种钙扫描可以检查血管的钙化程度,还有一种检查叫CT血管造影,可以查看血管中钙化之前的斑块,但还是那句话,这时候动脉粥样硬化已经在路上了。
常用的、更提前的预警指标是看LDL的浓度,你的体检表格上就有这一项。不过研究表明LDL的预测能力并不好……LDL的确是越低越好,但LDL本身高,也不见得心血管就更有问题。
阿提亚给病人做体检,重点关注的两项指标是载脂蛋白B和LP(a)的水平。研究表明载脂蛋白B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心梗塞死亡的风险就会增加38%。
✵
从20世纪中叶到现在,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经下降了2/3。现代医学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果的。但是你要是等到发病再去治疗就太晚了,应该治于未病,越早干预越好。
阿提亚认为,总的原则应该是减少载脂蛋白B的存在感,这意味着LDL浓度越低越好,而且要把血脂—— 包括各种脂蛋白 —— 水平降下来。代谢系统的一个问题就是胰岛素把多余的糖送入血液变成脂肪。有研究表明,只要LDL浓度没有超过正常生理需要的水平,动脉粥样硬化就可能不会发生。
阿提亚建议用药物干预。最常用的就是他汀类药物降血脂。有些人服用他汀类药物有副作用,那还有别的选择。
有人甚至建议直接将他汀类药物加入饮用水中 —— 就好像把氟加入自来水里提高老百姓牙齿健康一样 —— 这显然太激进了,毕竟可能会有副作用。
阿提亚本人是积极用药,所以他50岁时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反而比36岁时还要低 —— 他的目标是把人的载脂蛋白B浓度降到儿童水平。
第一次听说没病的人也应该吃药降血脂……而且,想要获得他汀类药物必须有医生的处方。
所以你应该去跟医生谈一谈。但是早检查早干预这个道理肯定是对的。
《超预期寿命》5:癌症的挑战
1.我们不知道癌细胞为什么能拒绝停止生长还能扩散,每一种癌症、甚至同一种癌症的不同类型都不一样,癌症没有简单的基因特征,但是在这么多的难点之下,现代医学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
2.对医生来说,重点是扩散癌症,最大的希望大概是免疫疗法。对患者来说,最佳策略是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癌症是个天大的难题。就连阿提亚这本书的总体基调是乐观的,他也认为在我们有生之年,除非发生奇迹,否则根本就没有完全治愈或者完全预防癌症的可能性。但你也不能说前景只有悲观……我们的确能做一些事情。
癌症是对人类智力的一个挑战。它足够复杂,足够神秘,而且足够有趣。
癌症是“四骑士”之中最难预防的一个,因为你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癌症,我们连机理都没搞清楚。
使用科学统计方法,现代医学只是知道有些事情能*增加*得癌症的可能性。比如吸烟跟肺癌的因果关系是非常坚实的,还有我们的确知道胰岛素抵抗和肥胖会显著提高癌症风险。我们还知道空气和水的污染也会提高癌症概率,但这方面的数据就已经没有那么清楚了。至于说日常生活中什么吃这个能致癌、吃那个能防癌,那你只能姑且听之,其实效应都不明显。
关键是,就算你不吸烟、胰岛素水平正常、不肥胖、住在山清水秀没有污染的地方吃得非常健康、心情特别愉快整天练习书法,你得癌症的几率也不会降低很多。
人活到七十多岁,再健康也有20%的癌症概率。
可以说癌症是一种无缘无故发生的疾病……是人体细胞冥冥中注定的厄运。癌症,仍然是一个谜。
✵
什么是癌症呢?癌症是细胞在不该长的地方疯狂生长,以至于形成肿瘤。
癌细胞和正常细胞有两个不同之处,这两个特点定义了癌症。
第一个特点是癌细胞在应该停止生长的时候没有停止生长。很多人认为癌细胞长得特别快,其实不是这样 —— 癌细胞的生长速度并不比正常细胞快,它们只是拒绝停下来。正常细胞收到身体信号就会停止生长或者分裂,癌细胞却不是这样。
但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是纯粹随机的基因突变。
第二个特点是癌细胞可以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移到比如说很遥远的另一个部位,乃至于扩散到很多个部位。正常细胞根本走不了那么远。
如果癌细胞不转移,其实很多癌症是不致命的,直接把肿瘤切除就行。像乳腺癌、前列腺癌,甚至胰腺癌、结肠癌,哪怕你把那个器官都给切除了,也不会致命。
说某某人死于乳腺癌或者前列腺癌,其实都是说癌症已经转移到了其他更重要的、不可切除的部位去了,比如扩散到了肺部、大脑、肝脏甚至骨骼。
只要癌症已经转移,在50年前,患者的十年存活率是0 —— 现在他的十年存活率也是0。也就是说癌症转移意味着人不可能再多活十年。现代医学的标准是能多活五年就算治疗成功。
所以现在大部分对癌症的治疗和研究,都是针对转移性癌症。转移和扩散意味着单纯靠手术已经不行了,癌症已经不再是局部问题,只能用系统性的疗法……而所谓系统性的疗法,通常就是化疗。
化疗可以大规模地杀死癌细胞,但问题在于,杀癌细胞的时候,把正常细胞也杀死了。所以化疗会给病人带来巨大伤害,非常痛苦。更可恨的是化疗并不会把癌细胞全部杀死!总有些癌细胞会从化疗中存活下来,发生突变,就好像细菌产生耐药性一样 —— 它们一定会再回来。这就是为什么扩散的癌症是不可能治愈的。
癌细胞到底为什么会扩散啊?不知道。而且阿提亚愤世嫉俗地表示,我们将来也很难知道答案:因为现在美国的癌症研究经费中只有5%-8%用于研究癌细胞的扩散。
✵
其实这还不是问题最难的部分。如果癌症有个共同的机制,我们哪怕用的时间长点,早晚找到那个机制,可能也就解决了 —— 但是,除了癌细胞在该停止生长的时候不停止生长、容易发生扩散这两个特征之外,不同的癌症之间基本就没有相似度了。
癌症不是一种病,而是对很多种病的统称。乳腺癌和胰腺癌完全不同,各种癌症都不同。
这意味着你不可能用一种药或者一个疗法治疗所有的癌症。
那你说能不能这样,既然没有捷径,我们用个笨办法。癌症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的,我们干脆多花点人力物力,把所有癌症中所有突变的基因全都搞清楚,做个对比,不就行了吗?这个事儿已经在做了,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从2006年开始搞了个叫做「癌症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的大项目,分析了很多种癌症的基因状况,结果发现……
问题更复杂了。一种癌症并不是由几个基因的突变导致的 —— 每种癌症都跟至少一百多个不同的基因突变有关系,而突变的过程看起来完全就是随机的。
这就好像一支球队本来是冠军后来不会打球了,你说是啥原因?各种原因都有。正所谓幸福的正常细胞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癌细胞各有各的不幸。也许细胞就是随机地获得了一些突变,基因变乱了,就成了癌细胞。可问题是基因乱了这个细胞怎么还获得了不停止生长和会转移这两个超能力了呢?没人知道。
这个局面是不但是乳腺癌的癌细胞和结肠癌的癌细胞基因不一样,乳腺癌跟乳腺癌的基因也不一样。乳腺癌就有好几种,你发明一种靶向药对这个人的乳腺癌有效,对另一个人却可能无效。
✵
所以真是难上加难啊。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经费已经超过了1000亿美元,再加上数十亿美元的公共捐款,已经发表了数百万篇论文,癌症仍然是美国人的第二大死因,仅次于心脏病。
20世纪中叶以来,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已经下降了2/3 —— 可是癌症的死亡率,跟50年前几乎是一样的。现在只有少数特定的癌症得到了比较好的治疗,对大多数癌症依然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癌症也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容易发生的病。下面这张图显示,人每活10年,癌症的发病率就增加一倍 ——

癌症诊断的中位数年龄是66岁。而对45-64岁的中年人来说,因为心血管系统还没有崩坏到特别厉害的程度,癌症是第一大死因:这一群人中死于癌症的人数比死于心脏病、肝病和中风的人数总和还要多。癌症率先找上了门。
✵
治疗癌症最大的难点是往往发现时就已经是晚期。晚期肿瘤已经很大了,往往无法切除;如果再已经扩散,那就更难办。现代医学在手术治疗癌症方面已经达到了极限。
当然医学还是有进步的,有些新疗法作用很好。
一个是靶向药。基因组项目还是很有用的,针对一些特定癌症的特定基因,确实有一些很有效的靶向药。但这方面阿提亚没有多说,阿提亚重点讲的是免疫疗法。
免疫疗法是通过人自身的免疫机制杀死癌细胞。
历史上发生过若干次案例,一个很严重的癌症病人,没有使用什么特殊方法,只是可能因为感染了某个细菌,免疫系统被激活,癌症就奇迹般地痊愈了!这给研究者带来了无尽的希望。
那能不能主动让这个病人感染某种细菌,来激活他的免疫力,然后治愈癌症呢?一直都有医生在尝试这么做,但是几乎没有取得过成功 —— 直到最近。
现在一个比较流行的方法叫CAR-T。
要强调的是免疫疗法可以特别有效,但是有效的概率太低。只有1/3的癌症可以用免疫疗法治疗,而在这些可以治疗的癌症之中,也只有1/4的患者能真正受益。别人为啥就不行……那可能是基因的原因。
但免疫疗法有个最大好处是只要它起作用,就能把病给你治好,而且不会反弹,它能让这种癌细胞消失。研究表明免疫疗法如果完全起作用,80%-90%的患者在15年之后仍然没有复发。这跟化疗完全不同,化疗是不可能把癌细胞杀死的。
还有一些别的疗法,比如新陈代谢疗法等等,一般的策略都是跟化疗同时进行。目前看来,免疫疗法是最有希望、最好的疗法。
✵
但真正最好的办法还是早发现早治疗。
在癌症早期,癌细胞总数也少,肿瘤也小,也没有转移,治疗很方便,就是用免疫疗法也更容易起作用。所以早筛查才是王道。
但老麻烦又来了,癌症有几十种。这几十种不同类型的癌症之中,目前只有五种,有公认的、可靠的筛查方法。它们是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直肠癌和宫颈癌。现在有些体检项目会把这几种癌症的筛查加进去。
但是筛查也有个问题是容易出现「假阳性」,也就是本来没有癌症,却错误地认为你有癌症。一场惊吓不说,如果又要接受治疗,那真是既费钱又费身体。更何况就算避免了这五种癌症,还有别的癌症查不出来……
但是阿提亚主张激进地进行癌症筛查,因为他认为收益还是大于风险。尤其是结肠直肠癌,很容易发现,回报最大。
最理想的方向是血液检查。当身体中有癌细胞时,血液中确实会有一点的迹象。癌细胞有自己的独特DNA片段,只要你能从血液中检测到那个片段,不就发现了癌症吗?
任何一种癌症的癌细胞都没有一致的基因特征!现在最可行的办法,是比如说有个人长了肿瘤,手术切除了肿瘤,然后我们可以从肿瘤中提取他*这种*癌细胞的基因特征,然后在后面的血液检测中寻找这种特征的DNA片段,来判断他那个癌症有没有复发。但即便是这样还是很难,因为血液中有各种各样的无细胞DNA —— 其中只有万分之一或者十万分之一是来自癌症……你可以想见血液筛查有多难。
现在风头正劲的一家做血液筛查的公司叫Grail,用上了AI帮助分析样本……可以说取得了一些很积极的成果,但是远不能说技术已经成熟了。
✵
总结来说,我们不知道癌细胞为什么能拒绝停止生长还能扩散,每一种癌症、甚至同一种癌症的不同类型都不一样,癌症没有简单的基因特征,但是在这么多的难点之下,现代医学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
对医生来说,重点是扩散癌症,最大的希望大概是免疫疗法。对患者来说,最佳策略是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超预期寿命》6:大脑的不归路
1.阿尔茨海默症应该既不是命中注定的,也不是不可弥补的。
2.保持代谢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就同时也在帮助大脑,对心脏、肝脏和胰脏有益就是对大脑有益。
3.一个是牙齿健康和阿尔茨海默症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方法是去桑拿房干蒸可以降低发病风险。
“四骑士”中的第四个 —— 神经退行性疾病,也就是大脑的退化,最典型的就是阿尔茨海默症。
这是一种痴呆症。近年来陆续有一些关于阿尔茨海默症的公益广告,都拍得非常美好。片中的老人丧失了很多记忆,已经不认得家人,甚至忘了自己的名字……可是他还保有本能的爱心,还记得儿女小时候的样子。
阿尔茨海默症可不都是这样的。记忆缺失的同时,患者的情绪也变得很不稳定,因为他不再理解周围的事情。他会整天处于焦虑和恐惧之中,会变得抑郁、易怒,甚至可能失去理智。患者失智的同时也会失能,可能连最基本的生活事务都无法胜任。精神的退化和崩溃是全面的。
过去人们不认为这是一种病,说人老了犯糊涂是正常的。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老年痴呆症」才被承认是病,但是“老年”这两个字也是不精确的。现实是有些人从中年就开始发病了。
✵
为什么说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病呢?首先这是一种生理上的症状。犯糊涂,不仅仅是想法变了,而是大脑的整个硬件发生了巨变。
下面这张图的左半边是健康的大脑,右半边是阿尔茨海默症的大脑 ——

你可以看到,病患的大脑皮层发生了强烈萎缩,海马体更是萎缩得非常厉害。这位患者的大脑,已经枯萎变小了。
那你说反正人人都会死,大脑变小是否也是正常的阶段?不是。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疾病的第二个理由,就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得这个病。
在很大程度上,这个病是基因导致的。
✵
如果你去做基因测序的话,你要重点关注一个跟阿尔茨海默症密切相关的基因,叫ApoE。当然别的基因也有作用,但这个基因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把人全部的基因想象成一篇文章,每个基因就相当于文章固定段落中的某一句话。所有人的文章长短、段落格式都是一样的,对应的每一句话也都大同小异,毕竟我们都是人 —— 但是一句话可以有稍微不同的说法,这就是人与人基因的版本不同。
人的染色体都是成对的,其中一条来自母亲,一条来自父亲。你的染色体上有两个ApoE基因,分别来自父母。它们可以是同样的版本,也可能是不同的版本 ——

ApoE这个基因有三个版本,分别为E2、E3、E4。你从父母身上各得到一个版本,这是一种抽奖。
E3是最常见的版本,我们把它作为基准。
如果你抽到了E2,你很幸运,因为E2会降低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比如你抽到E2和E3,你就比两个都是E3的人得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要低10%;如果抽到两个E2,风险就会降低20%。
但如果你拿到了E4,那就很不幸运。如果你只拿到一个E4,你得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就比E3版本要高出两倍。而如果你拿到的两个版本都是E4,你患病的风险就提高了12倍。
如果一个人有两个E4,那就基本上可以说,在没有强力干预的情况下,他老了有极大的可能性得阿尔茨海默症。
我们一直用单人旁的“他”其实不太准确,因为阿尔茨海默症的女性患者人数是男性的两倍……可能是因为女性活得更长,也可能是因为更年期之类的生理原因。
✵
ApoE基因的这个E4版本真是麻烦啊。但是如你所能想到,这个版本在某些环境中其实是一种优势。在容易高发传染病的那种不卫生的环境中,比如贫民窟里,有E4的人对腹泻的抵抗力更强,才更有可能活到中老年。而且他们的认知能力发展也更快。
而这可能是因为E4容易促进炎症。一定程度的炎症可以唤醒免疫系统,在恶劣环境中早发炎的人早抵抗,是个好事儿。可是在今天普遍卫生条件很好的环境中,E4的优势就没有多大意义,反而成了劣势。
但高认知的问题是,ApoE基因到底对大脑做了什么?我就算有E4,我能不能做点事情去抵消它的作用呢?
ApoE基因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参与胆固醇的转运和处理,尤其是在大脑内部运送胆固醇;再者,它对葡萄糖代谢有着很大的影响。这提示我们注意大脑内部的胆固醇和葡萄糖,而这又是血管的能量输送能力和血管本身的质量所决定的。
✵
然而宏观和微观是不同层面的问题,科学家很难直接从微观作用推导宏观病理……还是先了解一下阿尔茨海默症的宏观的局面。下面这张图画的比较清楚——

左边是健康大脑,右边是病患大脑。我们重点关注神经元,也就是图中绿色的那个东西。阿尔茨海默症的神经元有两个特点,对医生来说,这两个特点*定义*了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症。
第一个特点是神经元外围的突触 —— 就是像章鱼伸出去的触手一样的结构 —— 附近会产生一种「淀粉样蛋白-β」,多了就会结成斑块,乃至于让神经元失去连接功能。
第二个特点是神经元的主干和核心中会出现一种「tau蛋白」,它会引发炎症。严重了,就是tau缠结(tau tangles),从而导致整个大脑的萎缩。

当前医学标准的认知是看见淀粉样蛋白和tau缠结,就是阿尔茨海默症。有些学者认为,仅仅出现淀粉样蛋白的时候这个病还是可逆的,可一旦出现tau蛋白就是不归路了,大脑只能继续萎缩下去……
✵
这个病理似乎挺清楚,那你说如果有一种药能清除这个淀粉样蛋白,不就能治病了吗?
结果没有那么简单。现在人们已经发明了几十种专门针对淀粉样蛋白的药物,其中有的真成功地清除了淀粉样蛋白,有的能减缓它的生成 —— 可是所有这些药都既不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也没能减缓病情的发展。这个思路下研发出来的每一种药都失败了。
科学家又发现两个现象。
一个是有25%的正常人,没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症状,没有痴呆,死后解剖也发现大脑里有大量的淀粉样蛋白,其中有些人的斑块跟严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是一样的。
另一个是有些人的阿尔茨海默症症状十分明显,认知能力明显下降,可是大脑中却几乎没有淀粉样蛋白。
如此说来,用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来定义阿尔茨海默症好像是不对的,或许另有原因?目前有两个假说。
一个假说认为原因是脑供血不足。大脑是人体中最耗能的器官,它只占体重的2%,却消耗了20%的能量。那如果因为身体上的原因,血管退化,导致提供给大脑的血液不足,大脑得不到充分的葡萄糖和氧气,当然就会出问题……这就有可能导致痴呆症。
另一个假说认为,阿尔茨海默症是大脑的葡萄糖代谢异常导致的。从胰岛素抵抗到2型糖尿病,这些情况都会导致血糖长期偏高,而这可能伤害了大脑的血管。
这两个假说的机制正好也都跟ApoE基因的功能有关。还有一个重要发现是胰岛素跟人的认知能力很有关系。有实验发现通过鼻腔给大脑提供一点胰岛素,既能改善认知能力,也有助于保持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脑容量。
这些研究显然没能提供最后的结论,但是它们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提示。阿尔茨海默症应该既不是命中注定的,也不是不可弥补的。
✵
如果你现在还比较年轻,那别太着急。即使是有两个E4版本的患者,这个病一般也是65岁以后才发展到临床阶段。在此之前你可以做很多事情。
一个是认知训练。为什么有的人大脑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淀粉样蛋白,却还能保持正常的认知能力呢?一个猜测是他们通过别的神经网络绕过了受损的那部分大脑,做了一些弥补。
我们经常说大脑是个多元政体,人做事情往往不是只由一个神经网络负责的,是几个神经网络一起思考,有时候各自得出不同的结论。对疾病来说,这就等于提供了一种冗余。比如说现在有一部分脑神经受到淀粉样蛋白的破坏,而你本身认知能力强,让其他神经网络接手,就不会表现出来功能损失。
一些研究。受教育程度高、用脑多的人得阿尔茨海默症的概率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要低一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人即便终究得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发病时间也比较晚,往往都是在去世之前不久。他们不是对阿尔茨海默症免疫,而是能用自己的「认知储备」去弥补病情。
这就体现出认知训练的作用了。讲「超级老年人」的时候也说过认知训练,关键是一定要做真正有挑战性、能学到新东西的事情,而不是做填字游戏之类。
✵
如果脑供血不足或者葡萄糖代谢出问题真的是阿尔茨海默症的病因,那你保持代谢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就同时也在帮助大脑。
阿提亚综合各种研究的结论是对心脏、肝脏和胰脏有益就是对大脑有益。那么这就是一个身体综合治理的问题,手段还是运动、饮食、睡眠、情绪和药物。这里说两个有意思、很有作用、而你可能没想到的发现。
一个是牙齿健康和阿尔茨海默症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如果你的牙齿有问题,就会使得离大脑很近的血管长期处于炎症状态,这就对大脑不利。有人发现牙龈脓包疮菌出现在了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大脑中。所以哪怕为了保护大脑,你也应该坚持刷牙并且使用牙线,而且要定期去洗牙。
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方法是去桑拿房干蒸。阿提亚调研的判断是如果你每周至少4次、每次至少20分钟,在至少摄氏82度下蒸一蒸自己,竟然能把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降低65%,把急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50%。这个幅度已经远超E2版本基因了。有研究认为蒸桑拿能减少炎症,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如果你非常相信这个方法,在家里弄个小桑拿房也是可行的。
✵
阿尔茨海默症并不是唯一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他常见的还有「路易体痴呆症(Lewy body dementia)」,它有两个类型。一种是表现为认知上的痴呆,另一种就是著名的帕金森综合征,表现为运动障碍。其他还有卢伽雷氏病、亨廷顿氏病等等。
有意思的是,所有这些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都存在关联,都跟ApoE基因有关。这意味着对阿尔茨海默症有好处的行动也会对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好处。
✵
四骑士中 ——
* 代谢功能疾病是最基本的一种,会直接影响其他三种病,它也是相对最容易逆转的一种;
* 心血管疾病是最大的杀手,但是临危之时可以做手术,总体死亡率在下降;
* 癌症是最难预防的,但有时候可以治疗;
* 神经退行疾病,则是最难治疗的一种。
这些病的原理都很深,成因都不是因为人做了什么坏事或者遇到了罕见的危险,都是默默地就得上了……它们简直就是大自然让人死亡的内在设定,像是故意在跟人作对。
长寿,可以说是一种逆天的行为。
但现有条件下,我们确实可以有所作为。也许新时代就此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