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写作底色——读一心《月亮行走在荒原上》 读一心《月亮行走在荒原上》那时,刚好窗外下起了甬城2023年的第一场雪。在期盼、等待,千呼万唤中,这场雪终于洋洋洒洒,姗姗来迟。雪下得随性,或急或缓,或柔或刚,或密或稠,或大或小。 一心的文字也与窗外的这场雪一样,是随性的。有雅、有美、有善、有酸涩、有心痛、也有俗,感悟并描述着这本来就世俗的生存现象和生活的本质。饱含盛情的赞扬,老辣尖酸的讽刺,时而张灯结彩,时而清风明月,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委实打动人心。我跟随她的文字,游于荒凉的沙漠,看人世间百态,品饕餮大餐,忆童年往昔,眷恋着故乡,寻远去的故人。 《月亮行走在荒原上》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18文章,风格独特,以叙事为主线:欢笑与悲凉,柴达木与戈壁大漠,乡思与坚守,死亡与生存,逃离与追忆,亲情与善孝的故事一一展开,娓娓道来。笔触细腻,情感饱满,贴近生活,观察细致,笔力过硬,句句透彻心扉。 《火墙》一文,作者一家人虽生活在荒原艰难困苦、一无所有,但退伍老兵的父亲通过一双勤劳灵活的双手,抹火墙、烘棉衣、抹马油、打猎,来改善环境,改善衣食住行,让荒原有了温情,让责任有了担当,让童年有了欢笑,让生命有了意义。 《命运的困局》讲述四川老乡王叔和马姨夫妻与作者生活在同一戈壁滩大院。某日,挖煤时突发煤窑塌方,王叔为了掩护马姨被煤窑无情地呑没了。留下断了三根肋骨,脾脏受损病体的马姨和四个年幼的娃儿。面对悲伤,今后的生活,真让人潸然泪下。 《北调和南腔》是本书中,最诙谐幽默之作。父母亲是重庆人,父亲退伍后到青藏高原屯垦戍边。邻居有牧民、知青、退伍军人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家属们,是语言的“大杂烩”之地。后作者又到南方教书工作,多年生活观察,问候、吵架、拉家常方言都有特点和趣味。南方多“腔”,北方多“调”,细细品味还真是这么回事,不愧语文教师,总结非常到位。 《荒度》一文中主人公是全儿(冀北),是一心老师的弟弟。全儿是一个很有才气的诗人,学生时代就有诗稿发表于国家级诗刊,那个时候得到108元稿费,那是相当相当牛!十九岁那年到钾镁矿打工,三个月后回家因迷失方向,在沙漠中奔突、冲撞、嚎叫、挣扎。为了能活着走出沙漠,全儿甚至喝过自己的尿液。坚强的全儿差点被沙漠呑噬,活着走出沙漠的他却留下了强直性脊柱炎。脊背弯曲,不能伸展。身高缩了好几厘米,并发症——虹膜炎也频频发作。头痛欲裂,左眼充血,红得吓人!姐姐和姐夫赶紧把全儿送往医院。途中,全儿抱着头蜷缩在后座,痛得直喊,姐姐搂着他,急得眼泪往下掉。这个章节好感人,看得我眼泪噼里啪啦地往下掉。 冀北,是全儿笔名。“北”,是生命的原地——西北大漠。“冀”,本指良马,我更希望是一峰骆驼,背着天空,慢慢行走。人生就像一片辽阔的荒漠,我们都是独行者。只要不迷失方向,和骆驼一样甘于孤独,就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说的真好!唯有身处卑微底层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才能真情流露,写出感人肺腑文章! 一心老师经历坎坷与艰辛,但她顺境时,不骄不躁,不断地发奋进取。逆境时,不悲观绝望,不自暴自弃,积蓄能量。从外形上看,一心朴实大方,气质儒雅。但现实生活中,她不仅有才,而且聪颖、勤奋好学。朗诵诗文非常出色,教书育人也非常棒,爱生活、爱家人、爱学生,幽默诙谐中不失风雅品德。她是个性情中人,有思想、有意思,自然写出来的文章有可读性,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作家的“两副眼光”看生活,看变化,看故乡,读她的文章,我觉得她做到了。用作品讴歌时代发展变迁,是一位作家的责任和使命。一心不仅做到了,而且相当出色! 文友:王雪培 2023年2月8日甬九五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