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读后感,主要想说下关于决策与风险时,容易遇到的一些偏误以及卡尼曼的前景理论。我心理明白我这本身是一种偷懒行为,确实我在这本书上话了太多的时间,书中38章,每章在看第二遍时,我就会去写总结、认知、有道理的话,以及自己的思考。如果真要写完整的读后感,我觉得我可以写38篇,但一些书中的原话,我觉得真每必要再写出来,只想记录当时的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记忆,便用运用。不得不说这本书扩充了我的认知,所以给个好评。
关于决策与风险,也是我最看中的部分,因为我们生活中、工作中面临这无数的决策,与风险。尤其是在我个人财富仅够生活的情况下,想获得更多财富的风险和决策的试错成本占我所拥有的财富的比重太高了,所以只能通过读书去提升自己,望以后能成功吧~
决策
基本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着选择,每次选择基本都是一种决策,只是说有的决策基本微乎其微,有的决策是否重要。在很早前,我个人是根据价值的衡量做决策,那时候非常注意两个成本——沉默成本和机会成本——影响我个人决策;后来随着年纪的增大,将情感等隐性的价值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在到现在,随着比之前的认知越来越广泛,工作中遇到的决策重要性越来越大,我开始借用《六顶思考帽》为分析模型(还在完善试用中,本质上就是信息-分析-反思-抉择,但是每个环节存在一些细小的操作,目前还在打算将其流程化)去做决策,最后通过效用去做衡量。
决策在信息获取这环节,容易忽略“外部意见”数据,容易让我们分析的结果过于乐观。例如:有5条河流,其中只有1条河流能汇入大海。现在5个团队各种选择一条河流漂流,每个团队都是选择自己的河流后,假设团队a根据自己的认知,调查等研究分析,他们选择的河流最终能汇入大海的概率是90%,这90%的概率就是内部意见,1/5(20%)的概率是外部意见。考虑外部性概率=90%*20%➗(90%*20%+10%*80%)=69%,考虑外部意见是为了避免满目乐观,也是为了将信息推测与实际真实概率想结合,因为偏误的存在,让人做决策时稍微理性点。这里不得不提下贝叶斯理论:
1、证据分析的概率应当与外部基础比率相结合
2、质疑你的分析。
决策的第二点,就是效用的衡量,以前我是用价值衡量,后来我觉得价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涉及到人心理情感的决策,就采用的效用衡量(主要还是工作中用的多)。其实价值对人也是会产生一种情绪,也可以利用效用去衡量。当一个点是,价值有时候是比较好度量的,效用有时候就不好度量了。就像跟一个男人说女人生孩子时候的疼痛是10级疼痛,我压根不知道10级疼痛是什么概念,只知道很疼很疼。
效用一词,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对自己的认知进行一些修正,包括以前看的《增长黑客》中提到的aha理论。我以前一直认为效用是一种程度单位(效用是指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
例如你喝一杯奶茶获得的满足就是一种效用。在加入时间的概念后,单一的用满足程度去进行衡量,觉得有点局限性,应该是喝奶茶的满足程度-时间坐标轴中,形成的面积为效用。同时,伴随这认知修正、遗忘曲线以及边际等效用,效用是随机时间或频次递减的。
所以存在一个问题,就是aha过后的问题,aha的持续性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你去一家餐厅吃饭,他们家菜再怎么好吃,你都无法吃饭连续吃一个月。我自己思考的方向,1是合理的间隔刺激的时间间隔与频率(再好吃的菜一次性吃到饱会影响你真实的评价,根据峰终定律,应该是你觉得最好吃的时候,然后就基本没了,这时候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这个方向就不细思考到量化了,工作不对口);2是尽可能的选择多个诱因或刺激(这个比较有难度)。
然后关于效用的度量问题,其实每个人对非公开定义的度量均不同,例如:辣,四川人和广东人觉得的辣程度绝对不同;小学生认为考90分就是好,大学生认为考60分就是好;一个从未受过伤的人觉得的很痛与一个战场老兵觉得的很痛完全是两个概念。所以我尝试着将效用量化,用自己脑海中的认知定义-100,0,100的效用程度,这里就存在一个敏感度的问题,与个人认知相关。我有100w,有获得100w和我本身有1000w,获得100w的效用是不一样的。(很多决策跟个人相关的,所以我定义的度量也只适合目前的我)
在产品上的思考就是,你不能指望平均收入1w的深圳用户,和平均收入3000的县城用户,对参与活动获得100的驱动力相同。所以,功能针对用户群体的细分很重要,很可能不同细微属性的用户群体针对这个功能产生的效用是有区别的。
最后是关于利用效用决策的问题,有个公式关于决策时,针对某结果效用评估=该结果的效用x该结果发生的概率。小事情决策也可以用价值进行替换。
决策的第三点,关于映射偏误的,这个也是在决策时容易忽视的偏误。映射偏误:认为别人和自己一样。尤其是在合伙做事的时候,你拉人合伙,以为别人会跟你一样为了这事情与你一起抗争到底;一起付出200%的心血....最后的结果是连朋友都没得做。尤其是这种长期项目的,在决策时不能以现有的团队去分析推荐,给自己留点风险系数,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人会离开。
风险
未来都是未知的,每个决策都是有成本的,决策就伴随着风险。有些忽略不计,有些风险却影响到决策。书中并没有将风险的评估之类的知识,只是在说针对有风险事件,人们的一些行为习惯。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卡尼曼的著名的前景理论(书中与百度出来的有点不同):
1、参照点:人们对得与失的判断是基于参照点获得的。例如:你年终奖发了2000,你同事年终奖发了2300.你就会觉得自己亏了300。你同事发的年终奖就是你的参照点。
其实大部分的参照点是来自我们自己的认知,这里引申下心理账户和锚定的概念,心理账户是指每人对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预期(价值、结果、效应等),一般可用于价值衡量。锚定效用是指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容易受到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影响,就像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其实参照点有时候会收到心理账户、锚定的影响。
对于参照点的改变,其实是可以改变用户的效用的。例如在产品的上的应用,如果某用户获得了2元的奖励,但是当他知道别人只获得1元时,他就很感觉比较开心(但是得注意驱动力,还是得继续吸引用户再次参与活动)。
2、敏感度原则:随着量越来越大,同样差距的效用降低(获得10w对0财富和1亿财富的人来说,效用不同),敏感度个人感觉是可以转移的,结合心理账户和框架效用,框架效用是指同样的事情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表达,对人们产生的效果/影响不同。因此措辞不过,引发的联想不同。
例如:购买杀虫剂时,推荐某款杀虫剂,无毒害。普通的杀虫剂,长期使用查过10000小时达到100ml的量时,会引发儿童死亡。这就是将购买杀虫剂转移到安全的心理账户上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附加价值。
3、损失厌恶
a、人们对损失感受的强烈程度是同等获得感受的1.5~2.5倍。
b、敏感度与损失感受系数成正比例。
c、可能性效应:指的是某事发生的概率从无到有(5%),从而导致人们高估这些结果发生的概率。
例如:5%的可能得到100w时,人们会选择付出代价进行冒险;5%的可能失去100w时,人们会选择付出代价进行风险规避
d、确定性效用:那些几乎确定会出现现象的结果受到的重视程度要小于其理应收到的重视程度(忽视)
例如:95%的可能获得100w,人们会选择付出代价进行风险规避;95%的可能失去100w时,人们会选择付出代价进行冒险。
损失厌恶在产品上的利用比较多,很多产品建立的数据资产等就是让用户离开时产生损失厌恶心理增强他们的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