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督导班第一次月度总结

教练学习和实践月度总结提纲:

一、总体的心路历程

1、经历了什么?

*  在陈老师建群之后,开营之前,陈老师发了很多的,我感觉是知识的链接分享,信息量很大,我主看了一个很有感觉的链接,这里面有八个视频,我看了几遍,对我的触动挺大的,尤其是后面几个。

之后,看了《共创式教练》这本书,这本书我感觉有些地方自己是可以看明白的,因为一些内容和我内心是有共鸣的,所以整本书,既便还有看不明白的地方,也是很认同和相信的。

*  经历了三人小组的四次练习,当教练了4次,对聂懿、振宇各教练了两次,在教练中,我看到自己在诊断中有着急的时候,有模糊的时候,有评判的时候,还有一次忘记带向创造。

当被教练4次,每次被教练到最后都是看到自己不能失控,失控意味着自己软弱及弱小,终归还是对软弱无力的不接纳。在过程当中一次次触及解放自己这个终极恐惧的核心。

当旁观者4次,我看到聂懿、振宇在教练过程中,不管教练结果怎么样,过程中她俩都很投入,她们也在一次次尝试和探索,一次次开启自己的教练对话,我看到她们内心是有这份热情,是想用教练的方式和状态支持自己和他人的。

2、收获了什么?

*    收获了从教练知识层面的拓宽,看到了教练的威力,还有教练与心理学、疗愈的不同,教练是从现状带向目标的,带向创造的。

*    在三人小组教练练习中看见,因自己没有完全临在在当下,导致自己急、模糊、评判,出现了“我”的状态,和教练无我的状态正好相反,这是已经违背了教练的基本原则,教练相信每一个人都是由潜能的,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3、还有什么要面对的?

在教练层面,需要面对的是自己临在的能力,深度聆听的能力,诊断的能力,及带向创造的能力。

在个人的层面,需要面对的是,觉察及认领自己的限制性信,失控=软弱无力=任人宰割=活不下去=死。简单地说,失控=死。这看似是一个幻象,却时不时地出来干扰。


二、教练实践觉察和反思(包括三人组练习和教练个案实践)

1、做得好的(行得通的)

教练的过程中有七分的临在状态,可以听清被教练者的大部分内容,能有7分的同在感。

2、需要提升的(行不通的)

因为有三分的不临在,在关键的时候,就听不到对方在表达什么,那一刻自己内在是慌的,是模糊的,因为自己不在的状态,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发问(带向觉察),导致被教练者进入故事、逃避自己的责任及蒙混过关,浪费了被教练者及自己的时间、精力及生命,没有最大程度的支持被教练者生命成长及转化,即带向创造。

3、反思与总结


核心教练能力平衡轮


画完平衡轮及打分,我发现唤醒觉察深度聆听和保持当下感的分数是一样的,所以最根本的导火索是保持当下感,这里出了问题,因为临在不够导致没有办法深入聆听,在关键时刻,没有深入聆听,就听不到被教练表达背后卡住的部分(限制性信念),也就没有办法唤醒觉察,即“破”和“带”。

为什么没有保持全然临在呢,为此,我查了李尔纳老师的好多篇关于无法长时间临在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大意说,在分离的最核心,那个你一生都在逃避的分离之痛,在这个分离感的最核心,是对空的感受。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坚定不移的要逃避、避开去感受空,不管我们是否认识到了这一点,但这就是事实,我们就是不愿意去感受空。整个人类都在坚定不移的要逃离分离的痛苦,而这份痛苦,在较深的层面,是对空的感受。在更深的层面讲,这份感受是虚无。再深入一层讲,那是S。

总结来讲的话,就是对抗和逃避空(虚无)。


三、教练理论(知识)学习总结(可以把读书感悟合并于此)

1、新的认知(升级)

心理咨询及疗愈主要聚焦于问题,相比之下教练的客户是带着获得个人和职业发展提升的期待而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练聚焦于解决方案。

教练是从现状带向目标的,不共情,不做疗愈的。

2、有触动的知识点

教练是终身成长的,

相信被教练是有智慧的,

建立合约与重要性,

深度聆听,没有聆听就没有教练。

创造和保持沉默、停顿及思考的空间。

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是寻找和感受生命的真谛是释放个人全部的潜能。

3、对照自己的反思和觉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以前我认为,“教练”成长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在几本书里都反复提到教练是需要终身成长的。

在相信被教练的智慧和相信自己的智慧相比,我比较相信自己是有智慧的,并没有看人之大。

对支持相信别人“释放个人全部的潜能”,这一点在我的意识里是没有的。

写到这里,我看到相信自己是强的,把别人投射成弱的,还是回到了自己信念的层面,必须要做强者的伤痛,这里面没有对被教练者的相信,也没有平等,更没有托起。


四、下一步成长计划(主要是下一月)

1、意愿

10分

2、成长目标

继续走临在觉察疗愈,同时深化教练的各项能力,认真及用心看陈老师推荐的必读书。

3、相应的措施和计划

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完成群内的各个安排及作业,并把陈老师推荐的书至少看完二分之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