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6

为什么学生能记住电视里的所有细节,却记不住我们告诉他的任何知识?

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

1.记忆的重要性

教师的目标永远应该是让学生思考意义。(P49)

要想学到知识(也就是进入长期记忆),它必须在工作记忆中稍作停留——学生必须注意到它。此外,学生思考的方式彻底决定了长期记忆的内容。

感悟:仅仅重复不够,有强烈的愿望不够。需要思考它的意义还不够,需要思考事物准确地意义。

对于教师来说,最直接的应用就是在教学设计时确保学生会思考知识的意义。

感悟,这里作者举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例子,老师想让学生思考故事的元素和它们之间的联系,一位老师不值得是画一张最近读过的书的情节发展图,一位老师布置的是用单词或者词组介绍故事。画图的作用让学生只思考怎样把城堡画的漂亮,压根没想元素间的联系。另一个作业的效果要好很多。

这个例子让我联想到一次让学生画一篇课文的思维导图,确实有很多学生把时间花在画画上,而不是思维本身,也就是说这个作业浪费了一部分同学的时间,尽管也需要思维的参与。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需要思考目的,还需要思考学生完成的时间,尽可能避免浪费时间,当然如果有多重目的,比如培养学生的审美。

就如一次在上《紫藤萝瀑布》时,让学生从散文中撷取一个词,写一段话给你的朋友,并且配上合适的插图。这个作业学生完成的就很好,会画画的可以细描,不会的就可以简笔勾勒。

2.好老师的共性

作者并不推荐让知识切合学生的兴趣这个方法。

让记忆材料切合学生的兴趣没有用,因为内容几乎不是我们保持兴趣的决定性因素。

那么,内容不行,方式呢?作者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教师采用特殊方式来让学生对知识感兴趣,如讲笑话,讲故事,放焰火或者因为个性温暖被学生喜欢等等。作者认为这是教学见效的原因之一。

真正学生关心的是两个问题:老师是否和善?教学是不是有条理?

教师和学生情感上的联系——不管是好是坏——对学生的学习质量都有影响。

我想到了中国的“亲其师,信其道”,是一样的道理。

当然,最最重要的是,教案中的要点环环相扣,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记住。

如果老师只是和善,上课没有条理也不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