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刘老师的研学活动的主体,她很细致的从选址,准备,实操,反思四个方面对本次研学活动进行了详细介绍,作为观摩者,我很清晰地获取到了本次研学的精要,也学习到了很多。
同时,我也想了以下几个问题:
1.此次研学中刘老师做的第一个项目是研究曹溪河流域的岩石类型,得出主要的岩石类型是沉积岩,我在思考这样的研学实践是在学习岩石类型之前进行好还是学习完之后进行好?如果放在学习之前能提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果放在新课学习之后,能做到理论的实践应用,效果也不错。但是,是否可以再延伸拓展一下呢?由岩石延伸到地貌,地质过程的行程,在这一个区域中,尽可能将地质地貌进行一次大单元的研学活动,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
2.此次研学过程中,刘老师重点设置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的认识,分析,进而推导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数据和实验过程详尽,使得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得到充分的培养,真是令人叹服。
3.最后关于当地开发文旅的发展方向,其实在整个研学过程中都没有涉及到该流域新的发展路径的探索以及发展现状的调查。我在想如果再完善的话,可以把这一部分放进去。
这样,这个研学活动就更丰富了,主要可以包括该流域地质地貌,生态环境,发展探索三大部分,回归到区域发展上来,正是认识区域,研究区域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很完整的区域认知案例。
研学做的好,是真正的地理实践课堂,能让地理核心素养做到落地,生根,发芽,是值得地理同仁探索,实践的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