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撒哈拉的故事》:今生的初恋,今世的爱人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撒哈拉了。

也只有对爱它的人,它才向你呈现它的美丽和温柔。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1-

你相信,前世与今生么?

相信存在于记忆中的,前世的乡愁么?


《撒哈拉的故事》

对于三毛来说,所谓前世与今生的羁绊,不过是一本《国家地理》杂志,一张撒哈拉沙漠旧照和一场心灵的流浪。

这种看似冲动且不知所起的情怀,曾大肆流传于她的朋友圈子,如同一个笑话。

可三毛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她深深地热爱这片土地。

一往情深如三毛、义无反顾如三毛。

即使是坟场区的房子,棺材木制的沙发,垃圾场捡来的快腐烂的羊皮,她亦甘之如饴。

她在这里扎根,她在这里生长,她在这里建造精神家园。

黄沙漫漫的荒漠,因为她,第一次开出了粲然的花。

通过她的描述,那珍贵的异域幻境也得以重现:在这里,生命依旧欣欣向荣地滋长;在这里,沙漠的居民依旧自然而然地生老病死;在这里,就连落日,也充满了苍凉的诗意……

撒哈拉沙漠,她多年来的梦中情人。

她愿意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这片陌生的大地。

或许这片大地,在别人看来,好似死寂一片,没有生命,也没有哀乐。

但在三毛看来,它和世界上的任何地方一样,有生气,有趣味,承载着它与过客和传奇,来来往往地横渡着缓慢流动的年年岁岁。


-2-

该如何表达心中之爱呢?

面对她前世的乡愁,三毛那样说:今生是我的初恋,今世是我的爱人。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在她的眼中,无涯荒漠,也褪变成了温柔的湖泊。

那鬼魅似的海市蜃楼,在三毛眼中,变得如梦如幻;那绵延到尽头的长空,在三毛眼中,变得深邃而湛蓝;那单调如一的沙丘,在三毛眼中,变得平滑而温柔。

她热爱撒哈拉沙漠,热爱自然里的一切。

不管是沙地里的石子,还是每一次的日出和日落。


自由自在的生活,就是精神文明.

就像《收魂记》中所写的那样。

三毛将那些美得让人惊叹的画面,以其性灵之笔,描绘万千:

沙漠,有黑色的,有白色的,有土黄色的,也有红色的。我偏爱黑色的沙漠,因为它雄壮,荷西喜欢白色的沙漠,他说那是烈日下细致的雪景。

那个中午,我们慢慢地开着车,经过一片近乎纯白的大漠,沙漠的那一边,是深蓝色的海洋。

这时候,不知什么地方飞来了一片淡红色的云彩,它慢慢落在海滩上,海边马上铺展开了一幅落日的霞光——那是一大片红鹤。

相信,那般景致,注定永远留在三毛的心底,不会淡忘了。

苦中作乐,闲适自得。

或许对那些不懂得欣赏它的人来说,撒哈拉沙漠是一文不值的。

可对那些懂得欣赏、懂得爱它的人来说,撒哈拉沙漠是无价的。

毫无疑问,三毛,就是那个真正理解它、选择毫不犹豫去拥抱它的恋人。

因此,撒哈拉沙漠,也向三毛展现了那份独属于她的,安详沉静而深厚的美丽。


-3-

佛曰:修百世才能同舟,修千世才能共枕。

在撒哈拉沙漠的天空下,三毛所遇到的人,就与每一个在街上走着举目所见的人一样普通,说起来并无特别的意义。

可也正如她珍爱每一粒沙地里的石子、珍惜每一次的日升日落般,她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做到像风吹拂过衣裙似的,把这些人淡忘。

因为三毛不仅热爱撒哈拉沙漠,也热爱这里的人。

即便对于接受过高度文明的三毛来说,这里的人愚昧落后,且对既定的传统风俗麻木不仁。

例如《娃娃新娘》中的少女姑卡:

阿布弟拉开布帘进去了很久,不知过了几世纪,听见姑卡“啊——”一声如哭泣似的叫声,然后就没有声息了。

等到阿布弟拿着一块染血的白布走出房来时,他的朋友们就开始呼叫起来,声音里形容不出的暧昧。

在他们的观念里,结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夺取一个十岁小女孩的贞操而已。

面对这般野蛮残忍的沙漠文化,三毛只觉失望而可笑。

所以,她在书中写道:我觉得外面的人包括我在内,都混账得可以了。可令人难过的是,把这般残忍的事借口为风俗,却没有人选择去改变它。

或许,对于他们来说,这无关道德,也无关人情,而是习惯性的麻痹。

但人之本性与善意,却也在这份异域文化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你孤单的生活将告一段落”

可好在,三毛的心灵,如同广袤的撒哈拉沙漠一般,无条件地接纳着一切。

她用不拘一格的人性美为那里的人们带去了文明。

也正因她的热爱与坚持,那仿若被世界遗忘的撒哈拉沙漠,才得以艳俗活泼起来。


-4-

曾有人说: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可能,对三毛而言,1973年在撒哈拉沙漠的日子,算得上是她生命的巅峰。

当所有人都不理解、不赞同三毛去沙漠受苦时,唯有一个人默默收拾了行李,去沙漠的磷矿公司找好工作,安排了一切,等待着她去非洲。

也正是那份坚决,她决定跟着他天涯海角一辈子的流浪。

那个人,就是后来三毛的丈夫,荷西。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回忆起两人的婚姻:“这是一种平淡深远的结合,我从未热烈地爱过他,但我一样觉得幸福而舒适。”

远方,有牵挂她的亲人。

身边,有相濡以沫的荷西。

生活快乐而真实。

如果说,当初促使三毛走向撒哈拉的,是一腔孤勇;那么促使三毛留在撒哈拉的,则一定是荷西。


“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

三毛的笔触淡雅,如同一壶温软绵长的醇酒,初饮时柔和,待回味时,却横冲直撞在心间。

她的每份感情都是如此的恰到好处,她对这片沙漠的诠释亦令人动容。

没有梨花带雨的矫情修饰,没有杞人忧天的顾影自怜。

这些言语,皆发自内心,皆来自真爱——

因为爱情,我愿意热爱这片荒漠。

因为你,我愿意拥抱这个世界所有的恶意和谎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三毛,原名陈懋平,1946年改名陈平,笔名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主要描写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时的所见所闻,...
    瑶草琪葩阅读 7,650评论 8 18
  • 《你是锦瑟 我为流年》【三毛的万水千山】白落梅著。原名胥智慧,栖居江南,简单自持。心似兰草,文字清淡。 【她打沙漠...
    Mon阿修阅读 2,093评论 0 6
  • 文/一只子非鱼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撒哈拉了,也只有对爱它的人,它才向你呈现它的美丽和温柔。——题记 轻轻合上《撒哈拉...
    一只子非鱼阅读 7,825评论 23 69
  •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撒哈拉了,也只有对爱它的人,它才向你呈现它的美丽和温柔。 很早的时候就知道三毛这个人了,知道她是著...
    Aeva伊阅读 1,522评论 0 0
  • 今天我的大宝贝给小宝贝推荐了一本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 “才9岁是不是有点小,不适合看吧。” “妹妹可以看...
    燕zi阅读 1,305评论 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