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原名陈懋平,1946年改名陈平,笔名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主要描写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时的所见所闻,与当地相识的朋友的故事,每个故事都透露出这个隐忍女子对生活的热爱和面对困难的坚定。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三毛背起行囊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用她独具特色的生活态度去在沙漠中寻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
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让三毛触摸到一份前世尘缘,于是她毅然投入到它的怀抱,在沙漠坟场安了自己的家,也将自己那颗坚强而又浪漫的心安放在这里。她在与撒哈拉人,撒哈拉沙漠相处中用自己的态度,让她那自由不羁的灵魂在“流浪”中显得更加浪漫,勇敢,潇洒…….
一.自由不羁,浪迹天涯
1.有梦,就自由地去追
撒哈拉的故事开始的美丽而又浪漫,为 一个自由的梦,飞翔远方,在荷西坚守的幸福里,在结婚后定居的沙漠中,这份美丽壮观别样的风景,也是属于三毛的风景。去探索那奇特的风俗、去解开撒哈拉威心灵的密码,去追随属于前世的乡愁——提着照相机勾魂摄魄,提着药箱悬壶济世,用棺材木头将小屋装扮成爱的家园,给无知的撒哈拉女子讲课,把爱献给每一个人,无论他是军官,是工人,是地主,还是奴隶,不管他们懂不懂得感恩,三毛总是一如既往的悲天悯人。作家司马中原这样评价三毛:读三毛的作品,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花,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明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的。
2.匮乏的生活也能超逸不俗
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又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的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在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如此自然的事。撒哈拉不是一个怡人的风景区——纯粹的与世隔绝,远离尘寰的荒凉,白天酷热,夜晚酷冷,不是我幻想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般的诗意,而是一片浩瀚中的残酷、落后、肮脏、寂寞、贫乏。没有水,邻居们身上用布包裹着,散发着浓浓的体臭;没有知识,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几岁;没有正义,善良而美丽的沙伊达被人唾骂,对神灵的迷信让人害怕……一切人们所需要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滋养在那里都极为缺乏。
她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得近乎优雅起来。用废旧的铁丝环荡成家的艺术品,坐在棺材木做成的沙发上看“大漠孤烟直”自然有特别的气氛和情调。“为什么我们要做家具,为什么我们不能学撒哈拉威人一辈子坐在席子上”“因为家才有进益求精的心情”这是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刚白手起家时的对话。这是她对生活态度的要求,同时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她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
二.神秘现象,荒谬习俗
1.接受不能解释的现象,理解存在着的现实
在《死果》中三毛写到她遇到一件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她无意捡到的东西(事后才知道是当地最厉害的符咒),那一块“像小豆腐干似的锈红色铜片”,录音机贴上它偏疯狂的乱转起来,踩刹车的脚接触它刹车便失去作用,等等一些奇怪的状况几乎使她丧命。对于这样的神秘现象,三毛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去寻找合理的解释,而是将它做为一种合理的存在现象。
2.自我婚姻的审视,命运束缚的不满与控诉。
在《娃娃新娘》这一章节中的姑卡,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声音清脆而活泼”的小女孩,在还没有来得及懂得爱情的年龄就由父亲做主嫁给了从来没有见过面的丈夫。而这一所谓的代价就是为了娘家换回二十万。对自己结婚过程的描写,通过对比,表现了当地代代相传的婚俗文化让女人没有权力去选择婚姻,选择丈夫,更不能去选择幸福以及做人的权利。这不仅仅是三毛对自己自身幸福的审视,也是对当地人愚昧无知的控诉。
3.虽然命运不随人意,还是充满爱与关怀。
在《哑奴》当中就是写了一个在沙漠里的奴隶生活,那奴隶的善良和财主们的残忍,三毛看不惯那些财主对哑奴的虐待,就常常偷偷跑去送吃的和生活用品给那哑奴。虽然说,哑奴一家已经很感激她了,但是三毛还是觉得内疚,因为她不能够帮助他们脱离奴隶的命运。当哑奴被财主卖走的时候,三毛泪流满面,但却不知说什么有着前所未有的伤心和无奈。充满了爱心和乐于助人的三毛,给灰蒙蒙的沙漠添上了一抹暖色。
三.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
1.创造饱暖安平的快乐
我们在《素人渔夫》那章中可以感受到三毛和荷西在沙漠中的另一种快乐,由于沙漠里的物质昂贵,所以,他们的钱是不够用的,虽然有家里给的钱,但是他们是不会用的,没有抱怨去想另一种办法挣钱,虽然自己抓鱼卖然后花高价吃了自己刚刚便宜买掉的鱼,到了最后不但没赚钱,还赔了一千五百。这也是夫妻俩茶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凡生活中的一些有幽默风趣之处的再现。就算在这样的环境限制下,三毛与荷西却还是生活的很快乐,因为三毛以她那积极的勇气和执着的信念与态度,简单并快乐的生活着。
在那个荒山之夜,荷西深陷泥潭,没有人帮助,反而惹来强盗……荒漠里的愚钝、迂腐、迷信将撒哈拉的荒凉推向极点,而三毛在那无边的荒凉面前,如同一粒沙般脆弱而渺小。
或许每个人都曾向往过流浪,可是那不过是年少轻狂时不食人间烟火的想法,面对生存的困境,总会发现流浪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美好,然后呢?失望?厌世?颓废?这些三毛都没有,撒哈拉并不是她想象中的撒哈拉,可是她从来没有改变过对它的爱,将她的青春献给它,无怨无悔。在三毛的文字中,我从未看到一丁点埋怨的痕迹,你镇静地、勇敢地、怀着一颗美好的心,忘记了恶劣的环境,而被那广袤的自然,美好的沙漠风光深深的吸引。
2.自然单纯,爱与包容
三毛曾说:“生命的过程,无论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三毛滋味。”,《沙漠中的饭店》三毛与荷西间的妙语连珠让人忍俊不禁,尤其是在最后,三毛用小黄瓜代替笋做的“笋片炒冬菇”令荷西的老板称赞。这种自然而又单纯的情节,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自然单纯的三毛。
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生活了很多年,条件艰苦,三毛是个眷恋沙漠生活的女子,贫瘠广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充满了无穷的诱惑。她勇敢地抛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黄沙滚滚、风声呜咽的恶劣环境,水源奇缺、物质匮乏。还有那置于大坟场的破旧沙土房:狭窄简陋,没有家具,没有床,顶上还有一个大窟窿……,但是这一切难不倒三毛。她和荷西一头扎进去,甚至将生命中最神圣、最憧憬的婚礼也“搬”到了沙漠。在艰难的日子里,她和荷西动手设计房子,买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做家具,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自做“鸟巢”式的坐垫,巧用铁皮和玻璃自制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条纹窗帘……,积极乐观地一步步建设着充满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还说“在一年以后,已成了一个真正艺术的宫殿”,引得人不禁赞美:“你把罗马建成了” ,三毛自豪地回应:“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与此同时,三毛也尽一切可能走进浩瀚的沙漠探寻她真实的面目,她用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随身带着药箱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威人义务诊治,并将日用品等送给当地的人们……作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东方女性,她以东方女性不常见的潇洒和诙谐,以中国人特有的广博与侠义的精神传播着现代文明。
因此,她也以现代文明的角度观看古老文明与沙漠旧俗,并生动地记录着她在沙漠的所见所闻所感。她在《沙漠观浴记》描述了撒哈拉人的肮脏、奇异生活习俗。由于沙漠缺水,她们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闻所未闻,用石片刮掉身上的污垢,还用海水灌肠,让人真实地感受到沙漠环境的恶劣与生活方式的落后,也为三毛在沙漠的生活捏了一把汗。
三毛就是这样以极大勇气和灵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她犹如开在沙漠里的繁花,到处绽放美丽,将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那份浓浓的爱流淌在沙漠里……撒哈拉的邻居们也不尽如人意,但她却能把自己的家打扮成沙漠中的一幅画,一个艺术馆,她也能和邻居们相处融洽,她能从沙漠中,从撒哈拉威人身上发现一个又一个故事。因此,她生活的态度决定了她的生活状态。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本讲述生命历程的书,它的途中会有孤独,却又有绝对不放弃对生命的热忱,对自由追求的态度。用自己独特而已充满魅力的生活态度去找寻自己的存在意义与生命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