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的这本书《终身成长》是美国作家卡罗尔.德韦克写的,豆瓣评分是7.6。这本书的亮点是通过解析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重新对成功作出了定义。
作者认为,人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而这两种思维模式分别是固定型和成长型模式,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
接下来,分享的是这本书的第一章至第二章节的内容,主题是两种思维模式下的人们对成功的不同思考。
三个问题
1.为什么人们会有不同的表现?
2.两种思维模式下人们的不同生活
3.两种思维模式下人们对成功的看法如何?
学生时代的你,有没有被自己的父母唠叨呢?他们会不会总拿你与别家的小孩做对比呢?比如说,“你看某某家的小孩每次考试都得第一,而你总是那么差劲,怎么没有遗传到我的良好基因呢?哎,那就这样吧,反正学来学去都是那么回事,还不如早点出去工作呢”。
不知道当时的你,会是什么样的想法?是埋怨自己为什么没有遗传到父母的好基因,然后就此放弃了学业选择了工作?还是说,你决定给自己下狠心,必须要努力一把,让父母看到自己也可以很优秀呢?如果你选择了后者,你有没有发现你和父母的想法似乎不一样,他们只看到了你差劲的一面,认为你就这样了,而你却认为自己还有可能赢回成功。
面对这个问题,作者也在开篇提出了质疑。
01为什么人们会有不同的表现?
大部分专家的看法是,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基因和环境不仅仅是相互协作的关系,基因更需要环境的帮助来更好地运作。
同时,科学家也了解到,人类在终生学习和大脑发展这一方面比我们自己想象中更有潜力。
正如,当代智力研究领域的权威罗伯特斯滕伯格写道,“人类的某项专长并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决定,而是通过有目的锻炼获得的。”
这一观念,正好和《刻意练习》这本书提到的“天才也是训练的产物”的观点不谋而合。
02两种思维模式下人们的不同生活。
最近的热播剧《我在他乡挺好的》很火爆,记得有这样的一个场面,一个叫胡晶晶的女孩在生日当天遭遇了许多糟糕的事件,那天她被公司给解雇了,在回家的路上接到一通催债的电话,或许也有男友选择和她分手的事件刺激了她,这一切糟糕的事情都在那一天爆发,最终她决定了放弃生命,从天桥上一跃而下。
有人说,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轻生呢?难道重新开启新生活不好吗?工作没了不可以再去找吗?被催债难道没有其他办法可想吗?
而在晶晶看来,她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于是选择逃脱这个世界。这就是两种思维模式下的不同思考。
如果你认同了前者的观点,说明你是倾向于成长型思维的,而晶晶则倾向于固定型思维模式。
正如作者所说,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不会给自己贴上标签,或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他们感到沮丧,他们也准备好了去承担这个风险,直面挑战,继续为此奋斗。
03两种思维模式下人们对成功的看法如何?
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下的人们看来,成功的原因是由于自己有了好的天赋,因而不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也能成功。正是因为受这种思维模式的束缚,他们不敢去试错,习惯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如果他们没有这种天赋,他们会自动避开,找一个自己有优势的来学习。
相反,如果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下的人们,他们更看重挑战,即使失败了,他们也会从中去寻找原因,或许还会越挫越勇。
正如书中说的拼图测验的案例。固定思维模式的小孩会选择简单的拼图,哪怕是一次一次的重复。在他们看来,聪明的孩子只能是成功的。而成长型思维模式下的小孩会挑战更高难度,他认为那样才有意义,他追求更多的是探索的过程,即使失败他也愿意尝试。
在成长型思维模式下的人们,他们认为聪明不是当下的完美,而是与长时间的学习有关,直面挑战,取得进步。即使目前能力很强,他们依然会选择不断地学习、探索。而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却习惯接受现在的完美,更多地是满足于当下。
看到这里,想必你对这两种思维模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接下来你可以问问自己,你是属于哪一种思维模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