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不要和妈妈在一起睡觉。"我冷冰冰地对着儿子扔下这句话。
儿子正在看《读者》,猛地抬起头,笑容满面:“我刚才还祈祷今天老妈不要和我同在一张床上,这下梦想成真。太开心了!"
就在前几分钟,我对他们父子俩大发雷霆。自从开始践行《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后,我很是注意收敛自己的暴脾气,但是气头上的我,已经深呼吸了一个多小时,心里戏也唱足够了,从儿子9点半开始玩电话手表开始忍耐,忍耐完他对着电话手表写完口头作文3篇,耐心听他记录他和爸爸争论由菠萝和凤梨引伸人生观的事;细心品味他和睿睿今天滑草、吃零食的开心;心疼他记录自己骑自行车受伤的事情。
忍字头上一把刀呀!
继续忍!
忍到快11点了,他又换了场地,到嘟爸的书房算数学题。脑子不快,手倒挺快,题都没有看清一顿乱按。我叫他,妈妈陪你去洗漱!他不应。我牵他手,他仍低头玩着,说:等一下。他总是算不对,怎么能算得对呢!又不肯多等1秒,转而求助,我耐心教,一次又一次,最后他仍然拖延不动。
火气上来!
开始发飚,声音提高十八度,面目狰狞,怒吼-声:温柔妈妈不要,是吧!11点了,想挨打挨骂吧!好好劝你不听是吧!敬酒不吃吃罚酒,快点洗漱!现在,马上!立刻,他怕是吓坏了,马上钻进在嘟爸怀里寻求庇护,眼里写满惊恐,脸上写满委屈,嘴一撇,哭了起来!到底是一个8岁的孩子。
我突然有丝愧疚。
谁知又正好看到了他放在书桌上的语文、数学书。气不打一处来,新账、老帐一起算:"每天别的同学准时起床上课,你睡到9点多才起,你不知道你要上网课吗?让你早睡早起,你不听你不听!听网课还不停往前进。"我开始拿书打他,他哭泣着躲到嘟爸身后。
发泄完毕,正准备鸣鼓收金,又想到,也不全是嘟嘟的错,这八年来,儿子养成了爸爸妈妈必须陪着睡觉的习惯,(很多同事甚至有专家还提醒我,要早点分床,必须要重视这个问题,和嘟爸也在努力之中,屡分屡败,屡败屡分。),我和嘟爸才达成协议,无论工作上有多么重要的事情,也一定要先陪孩子睡着才能做,不能再耽误儿子的睡眠一一去年,为了解决儿子陪着当班主任的爸爸7点15分上早自习,晚上陪着爸爸10点半后才能回家的困境,就为了他每天可以多睡一小时特地租房陪读。改变他的作息决心之大可想而知。这段时间因疫情停学在家,为了调整作息,我和嘟爸两个都快到指天发誓的地步,双方约定:“无论如何也要想方设法让儿子早睡!谁违反了第二天的家务就全包干。”
现在,嘟爸违反约定,当然要挨批。我训他:"你明天5点起来改试卷不行吗?"嘟爸解释道:"是年级组晚上临时发的通知要改试卷,而且必须今晚改完。”我又对嘟爸感到心疼,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儿子的现实需求也是真的,在同龄人中,他的性情不算好,嘟爸说与我们对他的耐心不够、经常吼叫他有关,但作息也是大问题,睡的不好,当然脾气也大些。
静下心,深呼吸,其实也是自己的错:没有做到温柔地坚定;没有冷静而有智慧地去寻求解决之道,而是用了最无能的方法:吼叫、打骂。
孩子的错,都是父母的错。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如果下次遇到这种事,我要怎样处理呢?
首先源头是我和嘟爸要调整作息。率先垂范,做好榜样;
其次是要有同理心,理解孩子心理需求,如果只有一方陪伴,可实行奖励制。
最后是要注意非暴力沟通,表达"需要"时,要注意时刻保持耐心,再耐心。用平等的语气而不是命令,更不能生气一一你一生气,就输了。
设想,即使劝说失败,也比让孩子哭泣、给孩子留下凶妈妈的悍妇印象要好吧!
孩子在童年留下的伤是要用一辈子去疗愈的。
每一次的打骂后,儿子还是会爱我,但他对自己的爱和对我的爱会少一点。我凶他,吼他其实是把他从我身边推开。
" 真好!不和妈妈睡在同一张床上,不用忍受她唐僧般的唠叨”。儿子笑嘻嘻地说,他看上去已经消融了之前的不快,但我知道我离他的距离很远。
也罢,虽然今夜他和父亲已在隔壁酣然入睡,我独自梳理情绪,但好歹今夜分床睡不似往日的反复折腾。
只是,现在,我的心里空落落的,又仿佛看到儿子可怜地身影:他推开我的门:“妈妈,陪我睡最后一次哦!否则我睡不着。"眼里全是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