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本特别好的书,叫《一如既往》。这本书能够提高我们大家的认知水平。
什么叫“一如既往”呢?
开头有个引子,说2009年的时候,有一天,一个叫吉姆的人和巴菲特在大街上开车,然后吉姆问巴菲特:你看金融危机这么严重,什么时候咱们才能走出这个危机呢?巴菲特问他:1962年的时候,卖得最好的糖果是什么?吉姆说不知道。巴菲特说,是士力架。那么现在卖得最好的糖果是什么呢?巴菲特说,还是士力架。然后两个人就陷入了沉默。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绝大多数的人都在努力地预测未来。只要网上有人给你讲“明年的走势是什么”“什么行业是风口”这样的话题,很多人就会点击、收藏、查看。
事实上,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什么是不变的事”。这里边比较有名的一个说法来自贝索斯(又译作“贝佐斯”),也就是亚马逊的创始人。
贝索斯说:我们的决策应该基于未来十年不会变化的事情,这些不会变化的事情才具备让我们参考的价值,而不是未来哪些东西可以预测。
这本书之所以叫《一如既往》,就是作者总结了23条在人类社会中长时间不会变的规律。我读下来,觉得每条规律我都相当认同。
第一条规律叫作历史告诉我们,未来无法预测。
好多人特别喜欢预测未来,讲明年会发生什么,讲5年后、10年后会发生什么。预言家都是怎么来的呢?预言家唯一要做的就是多预言。只要你多预言,早晚都能预言准确。到时候只需要把预言不准确的部分忘记或者删掉就好了,这样的话你总能预测对那么一两个。所以有人会说:你看,这是我在5年前录的视频,有视频为证。当然有视频,他也确实说了,但他也说过很多其他不靠谱的。所以预测未来是完全不可能的一件事,因为未来是由大量的偶发因素决定的。
这个作者说,历史是由很多不可预知、不可度量的事情决定的。有一次,他跟两个朋友去滑雪,当地设置了“严禁跨越”的警戒绳,说这个地方不许“滑野雪”。但三个年轻人觉得没关系,觉得自己滑雪技术高,他们就滑下去了。
结果在滑的过程当中,他们就感觉到了雪山的松动。有一些雪面会飘起来,这种情况下你就失去了掌控力,会很危险。滑完以后,两个朋友还想再滑一次,他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说:我先回去了,我开车到山下跟你们俩见面。
结果等他开着车到山下等的时候,就发现他的两个朋友还没出现。他想,那可能是他们滑雪滑得比较快,就先走了。到了晚上他接到电话,朋友的家人问他们俩在哪儿。他说,他们俩应该滑雪回去了吧。朋友的家里人就开始哭了,然后上山搜寻。
警察一听这件事便说,完了,肯定是雪崩。因为那个地方的雪是很松的。过了很多天,警察找到了两个朋友的尸体。然后他思考,是什么决定了自己突然不去参加这个滑雪了呢?没有任何理由,就是他突然之间决定不想去了。
实际上在我们的历史当中,有很多事都是这样决定的。咱们读《三国演义》,诸葛亮借东风,这个风向只要一变,赤壁之战的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虽然风不是诸葛亮借的,这是历史上发生的事实,但是风向真的会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
1915年的时候,有一艘叫“卢西塔尼亚号”的货船从美国去欧洲。那时候是一战期间,大家想省煤,于是船长下令关掉一个炉子。关掉一个炉子的话,航行速度就变慢了。当然可以不关炉子,那就以正常速度前行,但是既然船长说了让关掉一个炉子,那大家就关掉,航行速度变慢。货船变慢以后,正好在大海上遇到了德国的鱼雷艇。德国的潜艇发射鱼雷,就把这艘货船炸沉了。这直接导致美国向德国宣战,从而改变了一战的走势。
其实一战的发生本来就是一个偶然:斐迪南大公被枪杀这件事跟司机走错路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他没有走错路,那个杀手就见不到斐迪南大公,就不会发生枪杀事件。而一战的结束也跟偶然事件有关,如果这个船长不说要减缓速度,那美国可能就不会那么快地参战,一战可能还会打很长时间。
所以历史不可预测,这是我们要知道的第一条规律。这个认知本身就让人很不舒服,因为人类就是希望寻找“大师”,希望寻找能够前瞻的人,有巫师一般能力的人。我们今后要放下这个执念,要明白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第二条规律叫预测未来不等于预测意外,而意外才是关键。
什么叫预测未来呢?比如我说人类和平会越来越成为主流,战争会变得越来越少,这是一个趋势性的预测。但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不是某一个趋势,而是某些奇怪的意外,这些东西才决定着我们未来的生活。而意外这件事情是无法预测的。
比如说1961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要送宇航员上天,他们需要提前测试宇航服。你知道培养一个宇航员有多贵吗?培养一个宇航员要花很多钱。他们要穿上宇航服来测试宇航服的密闭性,怎么测试呢?不可能真发射一次火箭到太空,而是让他们穿着宇航服坐热气球,坐到35公里高的高空。
然后这两个宇航员就一直在热气球上坐着,坐到35公里的高空,很难受。等到测试完毕,说这个宇航服是合格的,然后热气球开始下降。降落到大气层以内可以摘下面罩的时候,有一个宇航员想要呼吸一下空气,就把面罩揭开呼吸。这也没关系,因为你进了大气层了,所以很安全。
结果这个热气球降落下来的时候,降落到了海面,准备攀上直升机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宇航员落水了。他穿着非常沉重的宇航服,又打开了面罩,因此快速地沉到水里,水灌进去,就把这个宇航员淹死了。谁能够想象,你好不容易培养出来了一个宇航员,结果在测试宇航服的时候被淹死了。NASA算是整个地球上做事比较精细的机构了,但也会出现这样难以预测的风险。
回顾1930年以前的经济史,没有一个经济学家预测到大萧条。因为世界经济在高速地发展,尤其是美国,没有人认为会出现大萧条。但是一下子,25%的人失业,甚至很多人连饭都没得吃,这发生在大萧条之前。
有一个很有名的魔术师叫胡迪尼。胡迪尼是人类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魔术师,擅长表演逃生术。这个人有一项表演特别有意思,他可能练过“金钟罩铁布衫”,他每次吸气把腹部挺起来,然后让别人随便打。西方人的拳是很重的,但如果这些小伙子在他有准备的情况下,逐一猛击他的腹部,就没问题,表演很顺利,因为他练得很好。
可是有一天胡迪尼正跟一群朋友聊天,在场也有他的粉丝。他们正聊着天,有个傻小子突然朝他来了一拳,这让胡迪尼腹部剧痛,抱着肚子蹲在地上。这个小伙子说,对不起,我以为你随时都做好准备,我觉得你的肚子肯定不怕打。胡迪尼说,你这太乱来了,我没让你打你就打。胡迪尼回到家躺了一晚上,几天后因阑尾破裂死亡。胡迪尼居然是被他的粉丝打死的,就这么一拳打在肚子上,人就没了。
事实是什么呢?意外,就是你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神经病”在你身边出现,他觉得见到大师了,大师的肚子很厉害,突然就猛来一拳。这是一个很好的隐喻:当你做好万全准备的时候,你是安全的。但是意外往往都是发生在你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哪怕你是一个很能抗击打的人,也可能因为一拳而结束生命。第二条叫作预测未来不等于预测意外。能够跟你讲未来的人,他讲不出未来的意外,所以不要花太大力气去做预测。
第三条规律是幸福的第一法则是降低预期。
你看咱们现在的生活和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比起来,在物质层面肯定是我们现在更好。那时候的人没有手机,根本没见过手机。但是你要问幸福感呢?未必现在更多。很多人都会怀念八十年代,甚至有的老人家很怀念五六十年代。
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人们的期望值低,觉得一日三餐能够吃饱饭,冬天过年能发压岁钱,能够有一些新衣服穿,就足够了,人这一辈子还图什么呢?周围人的生活都跟你差不多。但是现在,我们很容易高估别人生活水平的时代里,我们的幸福感总是来自对比。
这个作者问一个身家1000万美元的人,是否觉得自己幸福。如果你有1000万美元,你觉得怎么样?差不多快一个亿的人民币了。如果你有一千万美元的身家,应该会觉得很幸福吧。但这个人非常“不幸”,为什么呢?因为他生活在硅谷。他说:你还来采访我?我不过是一个只有1000万美元的无名小卒。因为硅谷的大佬太多了,所以他觉得自己是个“只有1000万美元的无名小卒”。这就是所谓的“幸福取决于对比”。
现在,有太多人非常喜欢炫耀自己的生活,从而给别人造成很大的压力。演员威尔·史密斯在自传里写了一段话,我觉得写得特别有哲理性。
他说自己的人生是“一举成名,激动人心;背负盛誉,喜忧参半;光环褪去,痛苦万分”。所以有时候成名还不如不成名,如果你驾驭不住你的名誉,驾驭不住你的知名度,无法正确地看待你的财富和声望的话,这些东西都会给你造成特别大的负担。这是第三条。
第四条规律叫天才都是复杂的。
人性都是非常复杂的,每个人有好的一面,也一定有不好的一面,所以我们不用羡慕任何人。基普乔格你们知道吧?跑马拉松跑得特别快、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基普乔格在奥运会夺得冠军后,要和亚军、季军待在一个房间里等候领奖,要等很长时间,需要等几个小时。其他运动员都很自然地刷手机,只有基普乔格一个人坐在那儿,面朝着墙一动不动,就这么待了几个小时,其他选手就说“他简直不是人”。他跑马拉松能够跑进两小时以内,但是这个人就很“怪”,他可以面朝墙壁坐几个小时,仿佛进入了禅的境界,所以基普乔格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这里边讲到很多天才是很奇怪的,所以没有必要嫉妒任何人。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千面的,所以千万不要觉得谁是毫无缺陷的,千万不要觉得“我要是谁谁谁就好了”。这是很重要的一条规则。
你看,当你真的理解这些不变的规则的时候,你的内心会觉得没有那么焦虑,不用天天考虑着预测未来,担心明天人民币会涨还是会跌,股市到底会怎样……不需要想那么多,我们要往后看,要回头看。
接下来这条规律叫作人脑不擅长理解概率。
人脑是极其不擅长理解概率的,所以概率论考试对于大学里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与此相关且同样重要的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很容易低估黑天鹅事件发生的概率。”丹尼尔·卡尼曼曾经说过:“人类无法理解极大或极小的数字,承认这一事实会对我们大有助益。”
举个例子,1986年,新泽西州有一个叫作玛丽·亚当斯的人,买彩票中了390万美元。四个月后她再次中奖,奖金是140万美元。你们觉得这个概率是高还是低?连续两次中百万美元的大奖,亚当斯甚至说:“我不会再买彩票了,我想把机会留给其他人。”她觉得自己太过分了,买了两次都得了大奖。当时这个消息很轰动的原因是,连续两次中这种大奖的概率算下来大概是十七万亿分之一,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所以你会觉得这件事太不得了了。
但是三年以后,两位数学家给这件事泼了一盆冷水。如果一个人买彩票,连续两次中奖的概率确实是十七万亿分之一。我们人脑习惯从一个人出发去想象,一个人中奖的概率是十七万亿分之一,所以很难中奖。但是假如每周都有1亿人买彩票呢?全世界这么多人,光中国可能都不止1亿人买彩票。如果每周都有1亿人买彩票,其中某个人连续中奖两次的概率是相当大的,大概是多少呢?三十分之一,这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
普通人在生活中大概一个月就能碰上一次奇迹。要证明这个规律非常简单:一个人每天保持清醒,正常生活(除去工作)的时间大概是8小时,每一秒我们都能看到或听到各种奇迹发生。
因此,每天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奇迹就有约3万件,一个月就是100万件。“如果‘奇迹’发生的概率为百万分之一,那一个人平均每个月就能亲历一次‘奇迹’。”如果你定义奇迹发生的概率是百万分之一,你一个月就能碰到一次。
百年一遇的事件并不是说一百年才会发生一次,而是每年都有1%的概率发生。这看似很低,但如果我们同时统计数百个不同的‘百年一遇’事件,某个事件在一年中发生的概率又有多大呢?相当大。”我们看新闻经常说,这是百年一遇的洪水,这是百年一遇的干旱,这是百年一遇的什么什么潮,我们就感慨说,怎么都被我碰上了?为什么我这几十年碰上这么多次百年一遇的事了呢?因为百年一遇是一个概率问题,每年发生的概率是1%。但是我们统计的事件可不止一百件,有很多事件,因此你每年都能碰到百年不遇的事,这并不奇怪。这是第五条规则。
第六条规律叫好故事永远比数据更厉害。
因为我们的大脑是模糊的,大脑的这种模糊性能够节能。我们在原始社会生存的时候,如果大脑过于精确,耗能太大,我们就吃不饱饭了,就会饿死,所以我们的大脑喜欢模糊,模糊就是“有某种感觉”就行。当时最有效的传播方式是围炉夜话,点一堆篝火,大家坐在旁边讲故事。这种时候是很容易拉近大家情感的,因为我们“基因”当中就写着火焰,写着故事。
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8月28日的时候发表演讲,他本来是准备了演讲稿的,稿子里有很多的数据、事实,都是理性的东西。结果他讲到一半就发现底下的观众没有那么专注了,他面前有一个黑人歌手跟他讲:说出你的梦想!说出你的梦想!把那个梦想讲出来!这时候,马丁·路德·金把稿子一扔,说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
然后他就开始讲《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从此名垂青史。你能记得当时的黑人在监狱里的比率吗?你能记得黑人孩子的年均消费吗?没有,你都不记得,但是你记住了“I have a dream”这样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故事。
还包括有一本书的作者叫尤瓦尔·赫拉利,他写过《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刚刚出版的时候,找人写书评。很多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看到这本书,觉得这本书没有任何创建,没有新的科研,不是很有价值,觉得这本书不怎么样。结果没想到这本书大卖,上千万册地大卖,在全世界风靡一时,老百姓都把它当作很厉害的书。
为什么呢?他比那些学者会讲故事,他不是干巴巴地板起面孔来给我们讲人类学,而是把整个人类学讲成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类进化的故事,这就是尤瓦尔·赫拉利成功的地方。所以学者朋友要学会讲故事。
另外,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海难是哪一起?大家都说泰坦尼克号,你看,全说错了。泰坦尼克号连前三名都排不进去。光算死亡人数,有很多比泰坦尼克号更严重的海难。但是,为什么大家会认为泰坦尼克号是最严重的呢?因为泰坦尼克号充满了传奇,船上死了大量的富豪,在争夺小救生艇的时候发生了很多令人悲伤的故事,再加上詹姆斯·卡梅隆把它拍了一部大电影,还有一首著名的主题曲,这些使得它成了让我们印象最深的一个海难。这就是故事的力量。所以你得了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类习惯。
接下来:世界是由不可量化的力量驱动的。世界是由不可量化的力量驱动的,比如爱,你说爱怎么衡量?精气神儿怎么衡量?经济学里边有一个很难衡量的东西,叫作景气。经济学里有个术语叫作“景气指数”,人们试图用各种各样的指数来代表景气指数。但是景气指数实际上指的是信心,信心怎么度量?所以我们这个社会最重要的东西都是那些难以度量的东西。
有时候数据的保障并不能够带来任何安全,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不可度量的。而人类渴望度量,人类希望用度量来让我们更加安全。但是你要知道,决定我们未来发展的往往是那些不可度量的指标。就像妈妈对孩子的爱,有时候你会觉得这个妈妈肯定抬不起这张桌子,但是假如她的孩子压在下边,她就很有可能抬得起来。确实也发生过很多次这样的事。
还包括过去曾经有人测算过人类到底能跑多快,有一个科学家认为跑步速度的极限取决于人类肌肉的功能,他依此测算人的肌肉能支撑我们跑多快。他把人类跑百米时肌肉能承受的极限算出来,说人最多也就能跑11秒,人类只能跑这么快。结果你看现在,10秒都挡不住,9秒多也可以,人类越跑越快,完全不是他的测算能够涵盖的。所以,世界是由不可量化的力量驱动的。
接下来这一条,疯狂,还有超越疯狂,都是正常的现象。
啥意思呢?这个世界永远是在两极之中震荡,这是历史的规律,历史很难保持中庸。比如说股市行情很好,能不能好到不要出泡沫?对不起,保证不了,股市很好,也很可能会出泡沫。股市如果很糟,能不能糟到不要完全崩溃?也保证不了,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的。
这里边的规律是什么呢?巴菲特讲,贪婪和恐惧是人性的两大弱点,所以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这句话讲起来很容易,但也就巴菲特他们能真的做到,一般人根本做不到。为什么?这个过程是这样发生的:
一开始,你认为好事常在;
所以,你对坏事视而不见;
然后,你忽略坏事;
然后,你否认坏事;
然后,你为坏事的存在而担惊受怕;
然后,你接受坏事;
然后,你认为坏事常在;
然后,你对好事视而不见;
然后,你忽略好事;
然后,你否认好事;
然后,你接受好事;
然后,你又开始相信好事常在;
之后进入新的循环,周而复始。
经济学家明斯基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作明斯基不稳定理论。他说为什么经济无法稳定,原因是稳定就是不稳定,所有的不稳定都是从稳定当中来的。怎么理解呢?“当经济稳定时,人们会非常乐观。当人们非常乐观时,他们就会负债。当人们处于负债状态时,经济就会变得不稳定。”这就是明斯基的不稳定理论。
作家凯利·海斯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不了解历史,所有事情的发生都像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为什么要讲历史书?好多人都觉得读历史是读故事,不是,读历史是真正地长智慧。
接下来这个规律叫作人们总是追求规模和速度,从而自我毁灭。
你做一件事做到一定的程度后,说咱能不能别贷那么多款?咱能不能别招那么多员工?咱能不能做个小而美的东西?很难做到。因为绝大部分的人就是喜欢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
但是规模这个东西是存在一个最优数值的。比如说哥斯拉,哥斯拉的那个体型完全是假的,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这种动物能长到那么大,它的四肢肯定会被躯体压断。它的四肢的材质必须是水泥,才能够承受上面那么大的体型,如果同样是肉、血管、骨头的结构,那直接就被压断了。所以你看大象的体型,跟鹿的体型是完全不一样。如果是哥斯拉的话,它很有可能腿就这么长一点儿,但是很粗,这才能够生活。
由于脑垂体的变异,人类有时候也会长得很高。曾经有一个最高的人长到2.72米,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个子最高的案例。他因为脑垂体变异长到2.72米,所以只活了22岁就死了,因为他的“规模”太大了。
《规模》那本书,书里的观点就是快速生长的东西往往质量堪忧。比如说树,假如遇到雨季,树的生长条件特别好,或者光照条件特别好,树就会快速生长,那这棵树将来没法成为好木材,很容易被虫子蛀,很快就会腐烂。但如果在森林里边,周围都是大树,中间有棵小树,这棵小树的木材质地就非常好,因为它没有那么多阳光,周围的阳光都被遮盖住了。它长得很慢,慢慢长,木材的质地很细密,不容易长虫。
但是如果这棵树在荒野上,只有它一棵,它可以长得很大很粗,但是没有用,中间是空的,它里边的木材很快就被虫蛀掉了。所以,追求速度,追求短期内更大的规模,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接下来这一条规律叫作所有伟大的变革,几乎都来自伤痛。
你说咱们这个社会现在发展得很好,有人突然提出一个巨大的变革方案,然后全社会积极响应,最后变革了。这几乎不可能,因为伟大的变革都来自伤痛。
1911年3月25日,纽约的三角衬衫厂发生了火灾。1911年的时候,美国的劳动保护措施很差,他们为了防止这些女工偷偷跑出去,就把大门锁上了。火灾发生的时候,没有人找到钥匙,外面的人也进不来,大火在里边烧,后来人们看到那些人从上面一个一个跳下来。没有一个人活下来,146个人,或者摔死,或者烧死。
有一个现场的目击者,后来成了美国的劳工部长,她下决心改造美国的劳工体系。所以,美国人的这些制度的变化也是来自惨痛的教训。只有如此惨痛的教训深深地烙在他的心里边,他才下决心去做这样的变革。所以,变革来自伤痛。
这里有一个有力的证明是什么?人类历史上大量伟大的发明是由战争促成的,这是为什么?因为战时人们的急迫性提高了,战争的时候大家不计一切代价也要干这件事。所以,我们所知道的大量的东西都是由于战争发明的。
比如说汽车,在我们今天看来发明汽车的目的是什么?开呗,我们出去玩需要开车,所以发明了汽车,根本不是。当年汽车发明出来的时候,首先采购大量汽车的是军方,军方觉得在上面架机枪可以提高战斗的机动性,所以汽车要大量生产,要赶紧投入研发,让它们的速度变得更高,灵活性更强,还要在上面架一挺机枪。
飞机是怎么大幅推进的呢?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以后,第一个找到他们的也是军方,军方认为飞机可以从天上扔炸弹,在大炮打不着的地方,可以开着飞机过去扔炸弹。连锁反应是什么呢?因为有了飞机的发明,人们可以空投炸弹,于是接下来才有了原子弹;有了原子弹才有了核能,有了核能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核电站,所以核电站跟飞机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而飞机的发明又跟自行车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历史就是一环扣一环这么过来的。
变革来自伤痛。我给大家念一下在战争当中发明的东西,你们听了都会觉得耳熟能详:雷达,核能,互联网,微处理器,喷气式飞机,火箭,抗生素,州际高速公路,直升机,全球定位系统(GPS),数码摄影,微波炉,合成橡胶。
这些东西都是战争的产物。包括咱们现在开的那种高端汽车,前面有一个抬头显示,你可以看到你的车速之类的数据,那是在几十年前的战斗机上就应用过的技术。那为什么都是战争来推动这些发明呢?因为人们得碰到了伤痛,才会勇于变革,才会做大幅的改变。
接下来的这一条不变的规律是灾难总是突发的,奇迹总是长期的。
也就是说,你要打造一个品牌,打造你的声誉,可能需要二十年的时间,但毁掉这个声誉五分钟就够了。一根火柴的价值看起来不大,但是它可以烧掉整个厂房。这是一个历史上的规律。
而人们不太容易重视长期的奇迹。比如说,大家知道从五十年代末以来,医生们不断地努力去降低心脏病的死亡率,这个降低的比例是多少呢?说出来实在是让人兴奋不起来:每年大概能够下降1.5%。通过医生发文章、做实验研究,每年心脏病的死亡率能够下降1.5%。所以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我们歌颂医生是因为他们帮助我们心脏病死亡率下降?没有,连谁做的你都不知道。
就好像我们天天这样讲书,一点点地积累,看不出来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如果发生了一个爆炸性的事件,那就是红了,我们叫“爆红”。我们不要做那种“爆红”的事,因为“爆红”的事未必是最有价值的。最有价值的事来自长期、缓慢、一点点的改变,因为奇迹的发生往往是慢慢来的。
还有一条规律叫作微小的日积月累,最终会成为巨大的变化。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进化论。人类的进化最早是从哪儿开始的呢?从单细胞生物开始的。海洋底下的那个火山口旁边的单细胞生物,经过一点点进化,过了多少亿年变成一个多细胞生物。因为一个细菌吞了另外一个细菌,然后慢慢变成多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慢慢变、变、变,变成海里的鱼,变成两栖动物,变成恐龙,变成地底的老鼠。在地底下我们进化成了哺乳动物,然后从老鼠这一支分出来,我们到地上变成猴子,然后打不过猴子以后变成人。在以1000年为尺度的时间里,进化几乎是看不到的。从咱们这儿往回倒推1000年,跟现在比起来,这个进化是微乎其微,几乎是看不出来的。
核弹被发明了以后,全世界进入了一种核制衡的局面。俄罗斯人(当时指苏联)发明了一个巨大的核弹,这个核弹有多厉害呢?只要一颗这样的核弹爆炸,能够把美国马里兰州整个炸没了。所以当人们发明了这样的巨型核弹以后,所有的核国家都傻掉了,说这怎么办,以后核弹没法用了,因为只要我用一次,那我的国家就完蛋了,大家干脆就都别用。所以在一段时间里面,核弹起到了维持和平的作用。
后来有一些以奥本海默为代表的物理学家说,这个大的核弹太可怕了,咱们要不然给它改造一下,发明小核弹吧。他们认为发明小核弹会安全一点儿,发明一个小核弹,“啪”一次一炸,方圆大概一公里之内的楼没有了,但是不会把整个城市炸没。这个东西能不能减少核弹的威胁呢?事后证明这个更危险——小核弹比大核弹更危险。
原因是什么呢?使用小核弹的门槛比使用大核弹的门槛要低得多。你以为你是做了一个微小的变化,但是微小的变化反而更可怕。所以记住这条:微小的变化日积月累会成为大型的变化。
接下来这条规律很有意思,你们说悲观好还是乐观好?作者说人既要悲观,又要乐观。
比如说,你要悲观地储蓄,你要乐观地投资;你要乐观地梦想,你要悲观地计划。这本书里讲到比尔·盖茨,你们说他是一个乐观的人,还是一个悲观的人?如果从他的创业经历来看,这个人简直乐观得一塌糊涂,永远都在干那些别人不敢干的事:哈佛大学读到一半就放下不读了,去创业了。总体上讲,他应该是一个很乐观的人。但是比尔·盖茨跟他们的员工讲,我们两周之内就可以倒闭。他一直做好了公司两周之内可以倒闭的这么一个准备,他足够悲观。
所以一个优秀的创业者也好,一个成熟的人要管好你们家也好,都得同时具备乐观和悲观这两个品质。在存钱的时候你要悲观,你要留够钱,让自己的家在你完全没有收入的时候,还有半年或者三个月的钱可花。如果尺度大一点儿的话,你得有足够你生活一年的存款。
中国人的储蓄率在全世界没得说,就是我们存大量的钱。但是我们还需要一点乐观的投资精神,如果你没有乐观的投资精神,那你永远就只能过一样的生活了。你这个钱是建立在现在生活不变的情况下,你只能生活得比现在更差,而不能更好。
但如果你想上一个台阶,你就需要拿出一些钱来去做一些有更高回报的可能性的投资。所以投资的时候乐观,储蓄的时候悲观。悲观和乐观这两者也是很难平衡的。
西方人的这些哲学和思想跟东方是有很多呼应之处的。你看孔子老讲“中庸”,太过概括,一般人掌握不了。乐观和悲观需要中庸,规模的大小也需要中庸,股市到底是跟进还是不跟进,又需要中庸。中庸就是合适,合适这个东西是很难掌握的。所以,东西方应该多交流。
接下来这一条规律叫作小缺陷之中会有大优势,所以人切忌追求完美。
大量的家长在教孩子时给他们造成了伤害,主要的原因是希望孩子完美。也就是说,这个孩子已经很不错了,但是他见到了我还要问:我的孩子就一个毛病,是什么什么,您看怎么办?我说,你把你这个毛病改掉,他就好了,因为你不允许他有毛病,他将来会有大毛病。
比如说狮子,狮子在非洲草原上是绝对有统治力的,那对于狮子来讲,是不是体型越大越容易捕猎呢?这是对的,体型越大的狮子越容易打败别的动物,所以按理说,狮子应该把体型变得越大才越好。但是为什么狮子的体型没有变那么大呢?因为体型大的结果是容易被猎人打死,体型大了不好隐藏,你太大了,猎人老远就看见你了,所以狮子的体型不可能无限制地变大。这就是一个自然界的智慧。所以,切忌追求完美。
当我们过度地追求完美,让自己永远保持高效的时候,我们的神经是紧绷的,而且是没有创造力的。一个组织里一定要有一些人成为“懒蚂蚁”,什么是懒蚂蚁吗?一般蚂蚁都很勤奋,蚂蚁都在朝一个地方走,去吃东西、搬东西、储藏东西,蚂蚁是非常勤奋的小动物。
但是一个蚁群总有几只蚂蚁不干活,总有几只蚂蚁是朝另外一个方向走的。也就是说,大量的蚂蚁去那边找吃的,而这些蚂蚁朝这边玩,到处逛,不干活。这些低效的蚂蚁带来的好处是,这一片吃完了,它们知道那边还有吃的,它在给自己准备下一条“S曲线”,这就是一个公司里“懒蚂蚁”的作用。
有很多人非常勤奋,勤奋到整个公司很多年不会有变化。因为他的全副精力都放在眼前的事情当中,每天在不断地处理这些事情,他没有时间去放空,没有时间去旅行,没有时间去天马行空地想问题,去结交一些之前根本不认识的人。休息放松很重要,闲暇才是真正的成功的标志。当你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时,如果他特别忙,绝对不算成功;这人有闲,才算成功。
接下来这个规律叫作走捷径的风险,就是人们很难抗拒走捷径的诱惑。
比如说网上很多人红起来都是因为跟你讲捷径:兄弟,跟你分享一个风口,你如果抓住了明年至少挣两百万。好多人讲这个,一讲这个大家就疯狂点赞、关注,越看越觉得好,打算跟着他学。可是这些几乎都是骗人的。因为他们的认知水平太低,导致他们看了两三条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了。这只能用来骗人,没有任何别的帮助,但是绝大部分的人就是容易被他们骗。
创业是一个很不确定的事,它需要靠运气,你得做对很多的事,还得等运气好才能赚到钱。大家一听就说:那跟你学啥?跟你学也挣不着钱。你要是告诉我“学会这三招就能挣一百万”,那我愿意交十万。人们愿意走捷径。
走捷径的代价有多惨痛,这里面有一个故事。“1846年,当纳家族率领87个人离开伊利诺伊州的斯普林菲尔德,前往加利福尼亚。”就是那时候大家迁徙,这边吃不上饭了,他们要去西部开拓。然后奔波了数个月以后,他们感到筋疲力尽,然后遇到了一个俄亥俄州探险家叫黑斯廷斯。黑斯廷斯告诉他们,有一条路可能能够缩短三到四天的行程。这家人已经觉得很累了,如果能省三四天,那就走这条新路吧。
结果走在路上,他们要在盛夏的酷暑中穿越大盐湖沙漠。他们几乎喝光了所有携带的水,牛死了一大半。最糟糕的是由于迷路,路程还增加了一个月。这种延误对他们来说是灾难性的,这87个人的家族中出现人吃人的惨案,最后有个别的小孩子活了下来。当时有一个只有四岁的小孩,说他的爸爸给他嘴里放了一种很奇怪的肉,他爸爸一边喂他一边哭。这也够惨的,作者说这就是走捷径的代价。他们只是为了能够省下三到四天的路程,选择了走捷径。
为什么说走捷径有问题呢?是因为成功这件事本身就是要带有伤痛的,如果你不愿意忍受这个伤痛,你可能很难获得成功。有一本著名的书叫《阿拉伯的劳伦斯》,还被拍成电影了。劳伦斯有一个习惯,他点燃了火柴,点完烟以后,用手指把这个火柴掐灭。然后旁边看的人觉得很酷,自己也去尝试,一掐疼得直叫:这么烫!这人就问劳伦斯,你怎么能把它掐灭,你的诀窍是什么?劳伦斯说:忍着点。诀窍就是忍着点。所以如果你不能够忍受这个痛苦,你就不能够装这个酷,你就没法承受这个成功。
罗斯福是小儿麻痹,所以他是坐轮椅的。他说,当你坐轮椅的时候,你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跟这个人讲,给我来一杯果汁,结果他给你拿来了一杯牛奶,你要学会跟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把牛奶喝掉。他说,这就是你要请别人帮忙的代价。如果你要请别人帮忙,你就要做好别人给你拿错果汁的准备。罗斯福讲的是很有哲理性的。
接下来这条规律叫作大多数竞争优势最终都会消失。
所有的这种进化优势,它们在放大收益的同时也在放大损失。人类一直进化,我们现在获得了特别多的优势,咱们连核弹都有了,咱们的优势很大。但这些优势当中有没有劣势呢?劣势就是我们把环境搞坏了,我们的气温越来越高了,我们的核弹会把我们都炸死。所以进化的优势既带来收益,也带来损失。
当年有一家很大的企业叫西尔斯百货,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想学习西尔斯百货,因为它在世界五百强中排在前几位,简直太大了,大家都觉得它大而不倒,结果现在西尔斯百货已经倒闭了。类似的还有柯达,谁能够想到柯达会倒闭。柯达赞助的最后一届奥运会是2008年的奥运会。柯达是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的唯一赞助商,一直赞助到2008年奥运会,然后倒闭了,没有人能想到会这样。
为什么竞争优势一定会被削弱呢?有五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成功会让人坚信自己不会犯错,所以傲慢会使得你的优势减少。第二,成功会带来业务规模的增长。因为你控制不了对于规模的渴望,而在规模不断变大的过程当中,有一个彼得原理在发生作用。就是你很能干,你被提拔,最终你一定会被提拔到一个你不胜任的岗位上,这就叫作彼得原理。
为什么组织做大了以后一定会熵增?当一个组织大到上万人的时候,管理一定会变成一件很难的事,它会熵增。原因就是这些老将你都得提拔,你都得给人机会,他原来做科长的时候是一个很好的科长,最后做到处长、局长的时候,他就不一定是很好的处长、局长了——彼得原理开始产生作用了。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因素极具讽刺意味。人们通过努力工作获得竞争优势,目的是将来不必如此辛苦地工作。”也就是说,你的努力就是为了不努力,终于成功了以后你开始不努力,然后竞争优势开始减少。“第四,在一个时代有价值的技能,到了下个时代不一定有价值。”竞争优势在变化。最后一个叫作成功依赖于天时地利。人们常常在事后才发现,很多成功的背后就是运气,这让人既无可奈何又难以接受。所以,大多数的竞争优势到最后都会消失。
我们过去有一个说法,说一个物种在世界中存在的时间越长,在未来存在的可能性也会越大,大家都这么认为。一个事物也是如此,这个事物存在的时间越长,在未来存在的时间也会越长。这个作者说,虽然他不知道这个道理是哪儿来的,但是不一定准确。在他看来,所有的物种灭绝的概率是一样大的,就是说人也好,熊猫也好,老鼠也好,我们灭绝的概率是一样大的。所以每一个参与生物竞争的动物,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持续地进步。
组织发展也是如此。有人说大而不倒,那么西尔斯百货、柯达、摩托罗拉这些公司怎么倒的呢?已经足够大了,还是会倒。有人说小而美不容易倒,小公司经受得起两年不开张吗?所以大也好、小也好,倒闭的概率是一样的。物种被淘汰的概率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往前跑。老鼠也得进化,人也得进化,细菌也得进化。
接下来这一条规律叫作人们常常低估新技术的力量,就是人们对于新生事物总是嗤之以鼻。
比如说当年别人劝我下载微信的时候,我说用那玩意干吗,我不用。我第一次看到别人使用微信,跟用步话机那样说话,我说这人是不是有病,冲着手机这样讲。我是很晚才开始用微信的。后来别人让我拍短视频,我说拍短视频都是哗众取宠,不玩,结果后来我成了个大网红。命运如此捉弄人。
人们对于一个新生的技术的反应通常有这样一个过程,给大家念一下:
我没听说过。
我听说过,但不太了解。
我了解,但不知道它有什么用。
我觉得有钱人会对它感兴趣,与我无关。
我用过,但只是玩玩。
它对我的用处越来越大。
我经常使用。
我无法想象没有它该怎么办。
过去没有它,日子到底是怎么过的?
它太强大了,得加以监管。
各位想想看,电视是不是这样?小说是不是这样?甚至包括看戏,过去看戏也是这样。用手机、用电话都是这么一个过程,我们对所有这些东西的过程都是这样的。包括现在人工智能来了,我相信我们很多人会说,有钱人会用那个东西,跟我没什么关系。等到你开始用上了以后,你会觉得好用,离不了它,最后说要限制人工智能,因为它要毁灭人类。
所以这本书的价值在哪儿呢?这本书的价值是它能总结一些不改变的东西,这些东西才是我们未来做决策的依据。
所以以后你再见到新技术的时候,请你稍微谦虚一点,抱有一点好奇心。人类这个毛病已经很久了,在爱迪生的时代,有记者采访爱迪生,竟然问过这样的问题,说请问爱迪生先生,创新的时代是否已经结束了?爱迪生说,我觉得创新还没有开始,你怎么说结束了呢?可是普通人就会觉得已经结束了,还需要发明什么呀,咱现在还缺什么?什么都不缺。但问题是总有新东西会彻底颠覆你。
接下来这条规律叫作人们喜欢给生活加滤镜。
人们总喜欢美化自己的生活,甚至很多人见到自己镜子里的样子是陌生的,人们只认识美颜过后的自己。一切皆营销。我们每天说话、做事、发朋友圈、拍短视频,都是营销自己,我们在卖自己的“人设”,在卖自己的生活。所以记住一件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们都会掩饰自己的失败、错误和痛苦。
作者讲他很少跟别人讲自己是一个口吃。他年轻的时候口吃,后来硬是给练好了。然后他跟朋友讲,我现在勇敢地向你承认,我其实有严重的口吃。那个朋友说,没发现,我们从来没有觉得你口吃啊。
他更羞愧了,羞愧什么呢?因为他以前掩饰得太好了,他能够把自己严重的口吃掩饰到让朋友根本听不出来。所以再次证明,自己的生活自己过,别老羡慕别人,别老吃别人的“瓜”,别老整天参与别人的生活。因为你不知道别人的生活,你为什么非得评论,你只是看了新闻里那么一点点文字,或者看了短短的三十秒经过剪辑、配上音乐的视频,你就开始恨一个人,开始讨厌一个人,可是那个人跟你根本就不认识。
接下来,什么东西决定人的行为?很多人讲冷静、理智、逻辑,对吗?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是动机。人有多么疯狂的动机,就能够有多么疯狂的行为。
《华尔街日报》的一个专栏作家曾经写过一个给作家们的建议:对那些希望听谎话的人撒谎,你会发财;对那些渴望真相的人说实话,你能谋生。我现在干的就是这样的事。大家想学点儿知识,我讲点儿知识,也就是谋生。第三,对那些希望听谎话的人说实话,你会破产。这是他给写作者们的建议。这说的是什么呢?就是动机的力量。人们为什么会做很多非常荒唐的事?很简单,他们有着足够疯狂的动机。
我们一般问一个人说,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真正的疯子,大家可能会说3%或者5%的人。但是如果有合适的动机,50%以上的人可能成为“疯子”,甚至是更多人。你们别不相信,你们看看那些加入传销组织的人,你觉得他是有智力障碍吗?你觉得他是有精神分裂症吗?没有,他只是拥有了一个超级疯狂的动机。当他有了这个超级疯狂的动机的时候,就会不满足于每个月挣固定工资,他不满足于老老实实地干活,一点点地积攒,他渴求的是一下子暴富,所以这时候你让他做那些很奇怪、很疯狂、一般人不能理解的事,他都会去做。我们就能理解了。
所以这一条很重要,理解一个人的行为,更重要的不是回归到道德,而是回归到动机——他到底是为了什么。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说过:“如果想说服他人,不要讲道理,最好投其所好。”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他也写文章,写文章怎么打动别人?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他想要什么,这才是核心。
驱动人们行为的是动机,而非他人的建议。孟子有一句话叫“逢君之恶”,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什么叫逢君之恶?你整天琢磨你的领导,琢磨的就是他想要干什么。当你知道了领导想要干什么的时候,你会尽量地去让领导能够实现,让领导能够满足,领导会因之而疯狂。这就是动机的作用。所以,疯狂的动机决定了人类疯狂的行为。
所以我们真的不要认为只有疯子才会干疯狂的事,有疯狂动机的人也会干疯狂的事。所以,小心你们的动机。
别人忽悠你去做传销,别人忽悠你去参加邪教这些东西,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不断增强你的动机,不断地让你喊“要发财”,写下一百个目标,“明年我就要成为百万富翁”“后年我就要成为千万富翁”“我要把我的名字写在母校的大门上”……天天让你喊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全是动机,通过喊口号让你的这个动机不断地膨胀,最后你愿意为此做特别多奇怪的事。虽然我们也要发展,但是我们绝对不采用这样的手段,这样的手段是饮鸩止渴,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接下来一条规律,亲身经历更具有说服力。
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疑问:希特勒怎么会上台?希特勒没有上过大学,只是个中学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然后在维也纳的生活相当于乞讨,在街上给人画画,考维也纳美术学院没考上,后来流落到了德国。
就是这么一个人,用的都是暴力的手段,使得大家都很害怕他。这么一个人怎么能够成为德国总理呢?在历史上,这是个很让人疑惑的事,因为德国人是以冷静和理智著称的。之前在德国能够当总理、大将军的基本都是贵族,希特勒根本没有任何贵族的头衔和血统。
原因是什么?因为那个时候德国人绝望了,德国的马克贬值的速度说出来特别吓人。通货膨胀能有多吓人,我们很多人没有概念,你手里的钱一夜之间贬值了成了十分之一,你觉得可怕吗?比如米线卖到一百块钱一碗了,这就贬值了十倍。那时候德国人上厕所用的都是钱,因为钱是不可能买到卫生纸的,卫生纸更贵,所以他们用大量的钱上厕所。整个民族崩溃了,整个民族觉得完了,还债也还不了了,德国马克变成废纸了。这时候希特勒开始宣扬他的理念,讲他的理想,讲我们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不团结,没有元首,所以我们要团结——这是纳粹的讲法。
很多德国人真的是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希特勒身上,直到“撞到南墙”那一刻。像张伯伦或丘吉尔这样的政治家,是能看出他们的疯狂的,纳粹的政权是完全疯狂的。但是你去跟德国人讲是讲不通的,因为德国人当时完全处在绝望当中,只有撞到南墙才会停止。二战结束后,德国人口大幅减少,年轻人几乎死光,这时候他们才意识到疯狂是不对的。
历史就是需要这么多的血泪,需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我们才能够意识到问题。所以亲身经历是更具说服力的东西,有时候你劝不了一个人,只有等事实来劝他。我们劝大家读书,就是希望大家不要被事实碰得头破血流,你如果早点读书,你可能能够比别人更早一点看到南墙。不读书的人,看不到南墙。
接下来一条规律,长期主义不仅仅是耐心。
我们很多人经常讲:我是奉行长期主义的人。但是长期主义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只要坚持就是长期主义吗?那我问你,打孩子这事你要坚持多久?我是长期主义,坚持打孩子,这多可怕?
第一,长期由诸多你必须经历的短期组成。所以你不能以长期主义为幌子,忽略短期一个又一个的失败。很多人经营公司也好,或者是经营自己的家庭也好,经营自己的事业也好,天天失败。可是他说,我在坚持长期主义。你忽略了所有的短期,这是不对的。
第二,只有你坚持长期主义还不够,你的合作伙伴、同事、伴侣、朋友也需要坚持长期主义。比如说,为什么很多基金难以赚到大钱,因为基金的有限合伙人,也就是出资的那些人,他总要求在五年或者七年之内,你要把钱还给我。但是如果七年到了的时候,正好遇到一个经济低谷呢?那你只能忍痛“割肉”,卖掉基金。所以你这个基金的操盘手认为可以做长期的投资,但你的客户不愿意,那你只能够做短期的交易。为什么市场上的短期行为很多,就在于想要坚持长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
第三,耐心坚守不是固执己见。耐心坚守的是我们的理想、愿景,固执己见的是我们的方法、策略。即使你有一个伟大的理想,也要不断地调整你的方法,这才是真正的长期主义。
第四,长期主义强调时间跨度,更强调灵活变通。如果你不灵活,你是很难长期生存下去的。所以,反脆弱在长期主义当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接下来这条规律很重要,叫人们崇尚复杂,忽视简单。
比如说,你觉得是一个科普工作者重要,还是一个医生重要?你跟人做自我介绍,你说我是一个做科普的人,我劝别人戒烟。另一个人说我是一个医生,我每天做手术,帮人解决癌症问题。你觉得人们会更尊重哪一个人?绝大多数人会敬佩医生。
这是人类的天性,人类就是喜欢复杂的东西,因为复杂的东西能够带来安全感,带来专业感,让你觉得有依靠。这个人太厉害了,有个医生在身边,太厉害了。但事实上,很多医生们说,如果你能够劝一个人戒烟,跟你治好了一个人的癌症的效果是一样的,这两件事在社会上的功效是一样的。
事实上,人类的进化是一个不断简化的过程。你看那些远古生物,它们都有多个重复的部位和器官,比如有多个嘴巴、多只手脚、多个眼睛,这是古生物的特点。但是随着进化,眼睛越来越少,鼻子的鼻孔变俩,嘴巴只剩一个,手也只有俩。你要是个古生物,那你的身上可能全是手。所以进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简化的过程,但是人类崇拜复杂的东西。
故弄玄虚的人喜欢跟你讲复杂性。比如说拿我最熟悉的领域育儿来讲,我告诉你育儿最基本的方法是少管点儿,多提升你自己,允许孩子犯错,对他表示包容和爱,多欢笑。这几句话几乎已经涵盖了育儿的全部了,但是很多人听完就觉得不踏实。这行吗?真的吗?这样就可以了吗?你会不会在家里边自己使劲?我天天在外边跑,我在家里怎么使劲?压根没有,但是他不能够接受简单。
但假如有一个专家过来跟你讲,我给你制订一个育儿计划,咱们家现在开始按计划执行。有专家开始介入了,明天早上起床先干什么,中午干什么,晚上干什么,全安排上,你会觉得踏实,觉得这个专家看起来靠谱,有这么多工具可以用,但结果可能是你跟孩子一块儿“疯”了。
这就叫“勿谓言之不预”。凡是用过度复杂的手段去管理孩子的,最后你跟孩子一块儿疯,这是你们要共同承担的后果。因为你完全不知道,简单才是他最需要的东西,他的大脑已经足够复杂了,他的大脑的复杂程度就是为了把事情变得简单。而你用过度复杂的工具替代了他的大脑,让他的大脑无处可用,最后他只能抑郁、狂躁、精神分裂。
这个作者讲,人们都喜欢舍简求繁。他说,如果你要熟悉一个新的领域,任何一个新的领域的核心法则通常就是3~12条,你能够理解这3~12条,你至少是前百分之六七十的人了,你及格了。
比如说以他熟悉的领域,就是理财这件事来讲,他说理财最重要的几句话是,量入为出,把结余的存起来,保持耐心。他说这三句话大概总结了90%你在理财时需要的认识。
最后一条规律,叫作你的经历决定着你。
伤口虽然愈合,但是疤痕永在。你经历了一个严重的创伤事件,虽然那可以治疗好,但是这件事对你的影响会一直在。凡是经历过二战的人,后来被发现糖尿病、抑郁症的比率都远远高过没有经历过二战的人,因为二战期间的恐惧和饥饿给他的基因形成了压力,所以虽然战后已经和平了,但他们患抑郁症和糖尿病的概率比一般人高很多。
巴甫洛夫拿狗做实验,这个大家知道吧?巴甫洛夫一摇铃,这条狗就流哈喇子,这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关于这个实验,有一件大家不知道的事:巴甫洛夫养的这些狗被关在笼子里边做实验的时候,突然那个城市发洪水了,大量的洪水涌进实验室,很多狗都被淹了,在铁笼子里边出不去。你想想看这些狗得有多恐惧,非常恐惧地被困在那个笼子里。后来这些科学家连夜跋涉,跑到那个地方把狗救了出来,狗幸存下来。
这些狗从洪水当中被救出来以后,巴甫洛夫发现了一个特别神奇的现象,就是摇铃的时候没用了,之前一摇铃就流哈喇子的行为习惯彻底消失了,好不容易训练出来的一摇铃就流哈喇子的行为,没有了。
而这些狗的表现是什么呢?总是不断地看门口,过一会儿就看一会儿门口,它们总觉得水会涌进来。这就是创伤对一条狗的改变。人跟动物一样,所以当你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创伤的时候,你会变得跟别人不一样,你会受到这样的疤痕的影响。
你了解这件事以后就要知道:不要试图用道理去说服其他人。原因是什么?他的经历跟你的不一样。这句话是著名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里的话:我的爸爸告诉我,永远不要站在你的角度评判别人,因为他们的经历和你所经历的完全不同。这就是菲茨杰拉德在开篇讲的话。所以人跟人意见不一样非常正常,对同一件事情,你认为这有什么不明白的,而对方觉得你为什么一点都不明白,这很正常,因为你们俩的经历完全不一样。
换一个问法可能会好一些,比如说:“你有什么我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让你笃信自己的行为?如果我与你有同样的经历,也会像你一样看待这个世界吗?”这个问题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人们总是意见不一。但是要问出这个问题是需要勇气的,人们谈话很难谈到这样的深度。分歧的产生与其说来自人们的认知,不如说来自人们的经历。
当然,那你说还要不要读书呢?当然要,因为至少读书可以改善你的认知,读书可以让你意识到你的经历对你的影响。如果你意识不到的话,你是不会改变的,你更容易被这个潜意识所操控。
作者最后说:“过去一直如此,将来也永远如此。”这就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这本书薄薄的,也不厚,但是它无愧于《一如既往》这个书名。
人类社会一如既往的这些规则,相信他没有总结完,如果我们从东方的角度,把孔子、老子的东西再拿出来总结,你会发现可能有很多重复,但也会有很多新的一如既往的东西。
作者最后给了一条建议:在你了解了这些以后,希望你能够学会怎么学习。学习就是要少看预测,多看历史。我们学微积分,学量子力学,学相对论,这些知识也是历史。你不要说这是数学,这也是历史上发明的东西。
你要更多地去学习历史上的事、历史上的道理、历史上的工具、历史上的规律,然后你才能够对未来有更清晰的预判,而不是寄希望于预测下一个风口在哪儿,预测下一个“黑天鹅”在哪儿。你做不到,其他那些看起来很厉害的人也同样做不到。明白了这一点,你就可以少被骗很多次。
随笔/恒之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