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读”是学生和语言文字最直接、最亲密的对话,是读者和作者最有效的交流方式。由于人对母语可能有着与生俱来的感受力,所以应直接感知语言文字。先见其形,听其音,再晓其意。
杨老师写到了在“读”的百花丛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支玉恒老师不同凡响的读。于是我上网看了支老师教的《匆匆》一课,确实像杨老师所说的,他把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课堂录像画质一般,音质不清,却让我久久深思,品味绵长。整堂课没有一张幻灯片,仅放了支老师提前录的另一位老师的范读音频。板书中除了“用心灵诵读、感悟”这7个字之外,其他所有的表达情感和感受的词,也都是通过学生的嘴说出来后写在黑板上的。一堂课下来,我发现支老师讲得很少问得不多,只是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学生则以自读、自悟、交流、互评等方式,首先把生涩的文章读浅,然后又再把文字读活,最后学生自己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另外,《匆匆》这一篇文章有很多部分是需要去背诵,或者说值得我们去记忆的,而支老师这堂课上呢,他没有直接讲出来这样一个要求,可是在整个讲授的过程和孩子们的交流中,他们通过“读”这样的方式不仅仅是做到了最后他们有了自己的感悟,还在无形中就把这一篇文章那么优美的语言都已经当堂背出来了。这就是读的功效,也是语文真正魅力所在。
我想这就是我理想中的教学境界,也正如杨老师所写的——是人与课的融通,是心与课的交汇,是情与智的聚合,是教书与做人的一致,是人格化的教学。所以学习又为读书,读书就要读出来,课堂上我们要和孩子们一起沉潜静思,仔细品味,有时候还需要细嚼慢咽,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