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刑》| 朱伟解读
关于作者
莫言是中国籍的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这个奖项历史上的第108位得主。他能获这个奖,无论是从作品的数量,还是说作品涉及的面,还是说作品的深度,都是实至名归的。莫言的小说创作就像井喷,每一部作品的写作速度都是惊人的。他在写作的时候,保持了一种惊人的气场。莫言作品最大的特征,就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关于本书
《檀香刑》是莫言的第六部长篇,是根据家乡高密的一个抗德英雄孙文的故事改编的。孙文因为反抗德国人在山东修胶济铁路,被袁世凯的部下抓住并杀害了。莫言说,创作这部小说最早的起因是声音:一个是火车经过的声音,在胶济线上跑了一百多年的火车的鸣笛声会把他从睡梦中惊醒;另一个声音就是他家乡的地方戏茂腔。他先是和一个民间艺人合作据此写了一出戏,后来从这个戏演变成长篇小说。
核心内容
德国人在抓住了英雄孙丙以后,打算对他实施极其残忍的刑罚。行刑的刽子手,是孙丙的亲家赵甲。不同于以往的行刑,在檀香刑这个仪式上,刽子手和受难者达成了一致,受苦变成了一种成全。在故事的最后,人们记住了孙丙悲壮的形象,他的就义鼓舞了民众。
一、莫言的这部小说具有高度的传奇性。“檀香刑”这种刑罚的灵感来自于一个东北土匪故事,他用作家的笔法将其改造,添加了很多传统文化元素。整部小说都是为了最后的刑罚铺垫,在檀香刑的实施中突显出英雄的壮烈。
二、整部小说的结构非常紧凑,类似传统戏剧,主要人物分别对应戏剧中的净角、花旦、铜锤花脸等角色。另外,莫言在书写如此残忍的刑罚时,也融合进来一些黑色幽默,反而衬托得最后的刑罚更加悲壮。
三、本书的主要关系建立在传奇刽子手赵甲和英雄孙丙之间。孙丙坦然大度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拒绝人们去营救他,赵甲则与他相互理解,用高超的行刑手艺成全他的受难仪式。这场行刑仪式是孙丙用自己身体做出的最后抗争。
四、莫言从这部小说开始,偏重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写作技巧,整部小说写的就是几天之内发生的事情,非常紧凑,呈现出“凤头、猪肚、豹尾”的特征。
金句
1. 对一个职业刽子手而言,亲家既然是个英雄,赵甲就要用自己的手艺来使他死得轰轰烈烈。
2. 旁边的德国总督说,中国什么都落后,刑罚是先进的,要让人受了最大的痛苦才死去,这才能体现出中国的艺术。赵甲就提出来说:檀香刑。
3. 赵甲和孙丙两个亲家在刑场相见,还很轻松地打招呼。莫言描写孙丙在行刑台上是满眼光芒,他对赵甲点一下头:亲家,别来无恙?赵甲是满脸堆笑,作个大揖说:亲家,大喜了。孙丙就说,同喜同喜。
4. 其实英雄是特别不好写的,很容易就写得枯燥或者说高大上,虽然是主旋律,但是不感人。这部小说用了檀香刑这样一种刑罚,虽然说很残酷,或者说它有一点让人别扭,心理不适,但是,莫言用这种刑罚做了一个特别强烈的铺垫,把最后孙丙之死写得特别的壮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