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全部阅读完毕,作者用当代并不常见的对话体(青年与哲人的辩论),阐述了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对于读者增强获得幸福生活的勇气,大有裨益,现复盘如下:
01
目的论而非原因论
书中有一句话"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我非常赞同。
比如书中的自闭症青年,无论怎么找他小时候的原因,他父母的原因,还是其他的原因,都没有办法改变他现在不敢到外面去的这个事实。
如果我们用阿德勒目的论的思想去看待这个问题,就会明白: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的情绪。
我们从自闭青年的目的入手,如果改变了他的目的,那么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如果一直依赖原因论,问题就会永远得不到解决。
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问题:
比如课堂上总是有学生,不遵守纪律,做出影响教学的一些举动,受到老师的批评。
如果按原因论,这些孩子由于不遵守课堂纪律,所以受到了老师的批评。
如果按目的论,这些孩子的目的是希望获得老师的关注,所以才不遵守课堂纪律的。
如果按照目的论去理解孩子,作为教师就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阿德勒思想的目的论,教我们学会换一种角度去思考问题,常常能够解决生活中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
02
课题分离而非课题干涉
事实上,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是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清楚了这一点,生活中我们就能够对课题进行分离。
比如: 高考结束,孩子填报志愿,这是孩子的课题。
选择什么专业,去哪里上大学,都是孩子的课题;作为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能妄加干涉,不能强迫孩子去报父母喜欢的专业,或让孩子去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
每一年的高考结束季,父母干预孩子课题造成的冲突都时有发生,所以,作为父母要学会课题分离,课题分离是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入口。
再如: 初学写作的人,常常担心自己写得太烂,会被别人笑话,而不敢去写,不敢发朋友圈儿。
这也是没分清楚哪是自己的课题,哪是别人的课题的现象。
写作是自己的课题,只管坚持去写就对了;至于别人怎么评价,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无法左右。
所以要关注自己的课题,不干预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来干预你的课题。
进行课题分离,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人际关系烦恼。
03
横向鼓励而非纵向表扬
横向鼓励,是一种平等的援助关系;而纵向表扬,是一种不平等的评价关系。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建立的是一种横向关系时,会更自然地说出一些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就会更容易建立起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
比如: 当孩子或学生帮你做事了,不要说你真棒!而要真诚地说"谢谢"或"你帮了我大忙了"之类的话,这样基于平等的横向关系的话,会让孩子或学生很有价值感,即感觉到自己对共同体有用,从而会更乐于做事或帮助别人。
再如: 职场上,虽然在职务上有上下级关系,但是具体到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有意识上的平等,并能够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就某件事,尊重上级,坦诚布公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上级综合考虑做这件事情的最佳方案,是对公司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是基于平等的横向关系上的一种负责任的行为。
而那种,上级怎么说就怎么干,是让自己被动地从属于纵向关系,是一种想要逃避自身责任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所以,在共同体中,要建立一种平等的横向关系,会让我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并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04
自我接纳而非自我肯定
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而自我肯定,是指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
比如: 考了60分。
自我接纳,是诚实地接受60分,在此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
而自我肯定,是对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
再如: 一位同事是收纳达人,家里物品整齐有序,一尘不染,而自己在这方面是弱项。
自我接纳,是承认自己收纳整理能力不行,愿意向收纳达人同事学习,也往整齐有序,一尘不染的目标去努力。
而自我肯定,是说她把家里收拾得这么好,是因为她有时间、有精力去做这些事情,如果我和她一样有时间、有精力,我也能做到。
自我肯定的人,常常对别人取得的成绩嗤之以鼻,觉得自己这也行,那也行。这种人是一种负能量的人,自己不进步,还去打压别人。
而自我接纳的人,常常容易看到别人的优势和自己的不足,愿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种人是一种正能量的人,更容易取得进步,更容易拥有美好的人生。
05
活在当下而非只关注当下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生不是一条线,而是一连串的刹那。过好每一个刹那,就是过好当下的此时此刻”,每一个当下的此时此刻过好了,人生就过好了。
他说,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我对这个观点有不同的理解:
活在当下,我赞同。但是,只关注当下,否认过去和未来的作用,真得能过好一生吗?
当下怎么做,取决于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以及认知的提升。
当下怎么做,还跟你的视野、格局和未来的目标有关。
所以,我的观点是: 活在当下,而非只关注当下。
既不被过去所束缚,当下努力拉车,又要抬头看路,这样才不会走错方向、迷失方向,才能够活好当下,才有可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写在最后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读完了,我收获了很多,最重要的是,收获了增强获得幸福的勇气。
这本书是人生路上思想的灯塔,它坚定而让人愉悦的言语,是每个人未知世界的一点火种,照亮并引导我们属于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