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胖精选中曾讲到佛教的一种思辩模式——看山不是山。所谓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时时勤拂拭,何处惹尘埃。花非花,树非树,山非山,雾非雾。
山之所以为山,只是人类为了沟通而发明出来的名词,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名词都是为了这个社会性的需要而产生的。名词是沟通的媒介,没有名词,个人说个人的,谁也听不懂谁,而人类的社会性共性使得我们在五感有相似,于是不知道谁发明了名词,使两个不相干的灵魂成功走上一条轨道,衍生了文明。
山非山,它是沙粒石子等的集合体,所以会因势而变,水非水,它会因温度的高低而改变性状和形状,水本无形,可冷硬如冰,可气化如雾,可常温状态下做液体流动状,虽然形态不一,但不能否认它的前身是水,你也可以叫雾是水,你也可以叫冰是水,但为了沟通的需要,名词被逐渐的细分归类,记得谁曾经说过,人类的语言恰恰限制了人类的想象力。
话说回来,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的传承,佛教的传承何尝不是依靠文字呢?佛教所说的缘起性空,实质还是在于修心,心境如何,看万物如何,变动是常态,不变是偶然,缘起缘灭不外乎因果,所谓随缘即是自然的应对随机性因果,明白世间并没有永恒。
就像市场经济规律,变是常态,但它总在一个区域内上下起伏,自由调节,古往今来,历史的演变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但也不外乎沉沉浮浮,人的一生会沉浮,企业的一生也在沉浮,就像一个磁场,变化是最规律的规律,这也许就是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