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敦刻尔克》这部片子我期待蛮高的。毕竟诺兰名气摆在那里,影片在烂番茄的新鲜度也超高,最主要是公司免费发票,我剩下了一天的餐费,保持了超高的恩格尔系数,一切都显得美滋滋。
今晚这篇文章不是影评,因为我写不来影评。每次看到那些洋洋洒洒大几千的评论我就由衷佩服那些作者。所以这篇文章主要就是记一下我观影的一些感受和影片中让我记忆比较深的点。
影片根据二战真实事件改编,说的是四十万英军在法国敦刻尔克千方百计撤回英国的故事。
一开始以为会是商业片,但没想到是由三条线组成的类似纪录片。诺兰超强的叙事能力让我这种逻辑不顺畅的人都清楚的了解到了三条故事线的发展,并在故事线相汇的时候没有一脸疑惑。
但是看完之后整个人很平淡,电影并没有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回忆。我是很容易陷入作品里的人,看完一本书或电影我会一直回味细节,去找更多相关的资料以完整我对作品描述的内容。但是这部影片结束后我想的是回家打一把游戏,以及家里的热水器坏了,明早要找修理工来修。
影片无时无刻不在死人,战斗机的声音在107分钟里轰鸣不停。最开始我还一直在等待高潮的来临,但发现全程就是一个基调,平静以上紧张未满。最让我不敢看的是十几个人待在等待涨潮飘走的船舱里,却被德军当做靶子射击的部分。同样是死亡,被不知道从哪个位子射入的子弹射死相比于淹死在大海中更可怕的原因在于一切都是未知。
可能这就是好莱坞商业片和这种类纪录片(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形容)的差别吧。没有起伏的剧情,也没有突出个人的表演,更没有血腥的镜头,但是很好的还原了真实的历史。
不过全片并不是一点波澜起伏都没有,我还是被一两个镜头给感触到。我印象最深的是英军为了减少军备损失,征用了居民的小船去海峡另一边炼狱一般的战场接等待撤退的军队。这些小船都有非常诗意的名字,比如“月光石”,比如“含羞草”。
当“含羞草”号四个字出现在字幕上的时候,我很想哭。就像看到一个本该享受美好童年的孩子在拾荒一样,冲击感很强烈。一方面是感叹战争真真切切摧毁了人民本该安定闲适的生活,这些小船每一艘都有很好看的内装,有那么好听的名字,却要出现在战场上,随时可能会被炸毁。另一方面也感叹面对战争,连含羞草都愿意前往一线,人民真伟大(高中语文解析题的标准答案)
看完电影我有几个疑惑点,当然不是电影的原因,更多是关于对战争操作的重新认识。
第一是,四十万英军在光秃秃的滩涂上对于德军的战斗机来说简直就是菜板上的肉啊,可是每次轰炸感觉杀伤力并不是特别大。
第二是,我有一种好多人从敦刻尔克乘上了船又掉入海里又回到海边,又乘上了船又掉入海里又回到海边的曲折感。人真的很顽强。
第三是,刘老师和我说他脸盲一个人都没记住,我说我记住了那个飞行员,长的很帅。
电影看完其实有点沉重,或者说是担忧。从小生活在和平环境里,我是真的有“战争只存在虚幻中”的错觉。但好像我们并不是幸运儿,历史每时每刻都在改写,战争是否会摧毁我们的生活谁都不知道。
啊!愿世界和平真的不是一个假大空的愿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