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完《无声告白》之后没多久,就开始看《偷影子的人》,不曾想短短一个早晨就阅读完了。因为《无声告白》留给我的印象还是很深刻的,所以下意识地就把两部作品对照着来看。相比于前者的描写细腻情感真实故事流畅,《偷》一书就略显不足,前半段少儿时期的心理活动如果说还是真实丰沛的话,后面的成长篇就显得仓促而不足了。不管是从人物设置还是故事情节上来讲,主角优柔寡断,最后对克蕾儿的追求描写得特别不真实,苏菲的情感变化略显突兀,导致看多了小说的我一见到吕克的出场就知道他俩最后要在一起了...最后是克蕾儿,她的感情变化更是奇怪,前一段还依偎在另一个男人身上,后一段还是低下头亲吻了主人公,这真的是非常玛丽苏的结尾啊。
如果说整本书中还有什么是能让我给出好评的,那就是关于母亲的部分了。看着这本书里的母亲,总会让我想起身边很多这样忍辱负重的妈妈,怀着对孩子深沉的爱独自抚养长大,虽然有点无法理解孩子对影子说话的行为却也还是包容着,长大之后也总不让孩子掏钱请客,最后独自一人在老家里面对疾病,面对孤独,孩子永远是最后一个知道坏消息的人。这是多么常见的一种深沉的母爱啊。
而看到这两段话的我更是感慨万千:
“青少年时期,我们总梦想着离开父母的一天,而改天,却换成父母离开我们了。于是我们就只能重新梦想着,能否有一时片刻,重新变回寄居父母屋檐下的孩子,能抱抱他们,不害羞地告诉他们,我们爱他们,为了让自己安心而紧紧依偎在他们身边。”
……
“我呆若木鸡地站在敞开的冰箱前,眼泪失控地奔流而下。葬礼全程我都没有哭泣,仿佛她禁止我哭,因为她希望我不要在众人面前失态。只有碰到毫不起眼的小细节时,我们才会突然意识到,深爱的人已经不在的事实;床头桌上的闹钟仍在滴答作响,一个枕头落在凌乱的床边,一支牙刷插在漱口杯中,一只茶壶立在厨房的窗台上,壶嘴面向窗户以便观看花园,而摆放在桌上的,还有吃剩的淋了枫糖浆的苹果卡卡蛋糕。”
今天已经是2月13日了,元宵过完了,整个春节假期也就正式落下帷幕了。已经工作的朋友大概已经离开家乡有一周多了,而学校也都要开学了,孩子们都离开家里,告别父母了,大部分人总是像文中的主人公一样,忙于工作,忙于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总是把回家看看父母这件事儿一直往后拖着。我也不例外,虽然还是学生,仅仅在离家不远的广州上学,可是每次离家回学校,总是不想要妈妈送,因为害怕两个人都哭。所以看到这里的我,几近落泪。
子欲养而亲不待,大概是最让人伤悲的事情之一吧。别忘了,打个电话回家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