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产生,缘自与朋友Q的一段对话。我:现在的工作也不过就只是能养活自己而已。Q:工作除了养活你,还养活了房东啊。这句话突然为刚毕业的我找到了工作的一个重要意义——养活房东。
1
决定在M市从事现在的工作,是我自己都没想到过的,房子也找得匆忙。大夏天的一个人拿着手机,开着地图满城跑,都快绝望的时候网上看到一个模糊不清的图片,位置基本符合要求就勉强去看了下房。条件还不错:欧式精装,三室二厅,大阳台,还有秋千和藤桌。贵是难免的,但考虑一晚上痛下狠心就定了下来,想着爷爷、奶奶可以偶尔来住。
家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有的人要的是归属感,有的人要的是安全感。我是个很没有归属感的人,每个城市对于我都一样,只求一份舒适自在,青岛、厦门、成都、珠海这些城市的工作都找过。房子是家的一个重要表现,我要求的房子温暖便利远离喧嚣熙攘就好。和同事J谈过房子这个话题,她说始终自己的房子才觉得踏实,我全然无感,反而觉得买了房子难免束缚,房子不像帐篷能够背在肩上四海为家。她总笑我我还太小,没到她那个年纪,到了就知道了。我也笑笑。万事都没个绝对。就像我曾经还说绝对不会在S省内工作,不会去现在的行业。虽然现在工作不尽如意,有所不快,有违心意,有些抱怨,倘若早些知道,我想我也不会做出第二个决定来。因为,成长有时就是一瞬间的,我做不来只顾自己。
2
从经济收支占比来看,养活房东确实是我目前做的最主要事情,心里很是挣扎。以前,总想着工作了,经济独立了,就可以追逐自我了。现在,工作了,经济是独立了,8:00-19:00点是工作,23:00-7:00是休息,追逐的不再只是单单的自我了。或许唯有一本枕边书,才能让我意识到那个小小自我的存在。
于是,乘着休息日的大好时光,去了M市口碑还不错的书屋。书屋开在一个十字路口,附近有中学,一楼是辅导书和杂志,二楼文学、历史、小说等读物,三楼咖啡厅,是些佐料书。选书却难坏了我,想要一本时事杂志,奈何仅有意林、读者这些;想要一本文学读物,奈何工作已是沉重也不适合沉重的作品;至于那些曾经女孩们难免迷恋的青春疼痛小说,也早不再适合我这个已被唤作”小姨”、”姑姑”、”阿姨”的人了。踱步兜转许久,拿了本《圣地》。是一个书已过半我却仍记不得名儿的作者写的,讲了他在喀纳斯的身边事儿。书文采不见得好,道理不见得深,但那些喀纳斯的风土人情和景色还是吸引我的,和作者的某些共同感受也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
3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圣地,放着最心心恋恋的东西,为之欢喜为之挣扎的东西。我的圣地里开满蒲公英,随风而至,随性而为。说来也是遗憾,小时候看了一眼九寨和布达拉就一直念叨着这两个地方,九寨终于在一个冬日成行,布达拉却仍未到达。九寨和弟弟一起去的,遇到一个帅帅的外国人,他想和别人拍照,一直央求,我就硬着头皮去搭讪。”The water is everything!”,金发小伙的一句话正中我心。布达拉是有信仰的,所以我想要去却也不急,你让一个没有信仰或不知道信仰是什么的人怎么在那么个神圣的地方装模作样?
4
到这儿,已是23:21,又过了该休息的点儿。买本书折腾出的啥事儿啊?混乱漫游的思绪该收着了。不要想太多。最后一问,22岁,该读怎样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