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教育正在发生着革命性变化。曾有人在世界500强企业做过两次同样的调查,“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两次调查,却得出了却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以往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知识型人才”,而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知识型人才”并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如今乃至以后的日子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复杂沟通能力和专业思维能力的人才。从这点上不难看出,现如今教育的目标发生了改变,也就是培养人的方向发生了改变。由原有的培养“知识型人才”转变为培养“能力型人才”。
像我们小的时候,只要把题算得好、书背的好,成绩提高上去就可以考出好成绩,就可以升入理想的学府。那时候的我们只单纯的从书本上涉猎知识。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孩子如果依然围绕低层次的数学算得快、算得准,语文背得流利、背得熟,英语单词记得牢、写的准,那么未来这些可爱的所谓的“尖子生”将无业可就,也就是说她们只是学习的“机器,确少了活学活用的能力,只停留在知识的表象,而非获得了某种能力,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等,而这种能力的习得才是未来他们的立身之本”。教育的目标变了,为培养适应时代的“新人”,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现如今的课堂已经从基于知识的课堂转变为基于关系的课堂,课堂上更加关注每个学生如何拥有学习知识的方法,更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课堂变成了情感交流的场所,而非简单的知识输入输出过程。现如今的课堂学习方式灵活多样, 学习资源丰富多彩,学习途径灵活有温度,学习时间可以随时、随地,想学就学,不拘泥于小学范围内。
现如今教学中提倡“学本式成长”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也就是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现如今的考试也发生了形变,由以前的关注于知识转变到现在的关注能力的建构。就拿一张普通的语文卷来说,120分满分的卷子,书本上的知识仅有那么可怜的“50分”,而其他的都源于课外的积累,考察的是孩子的对知识点的把控,考察的是孩子灵活运用的能力。又如,历史课来说,以前一个简单的知识点可能以填空或者选择考核。
比如说,南京大屠杀发生在哪一年,中国有多少遇难同胞?只注意直观知识的考核,学生只要稍加背诵就可以完成考核内容。而现在题型就更回多元化了,可以变换成“如果此时正在发生南京大屠杀,作为市民你应该会做什么?”或“面对即将开启的‘南京大屠杀事件’,你觉得应该如何去预防,不妨谈谈你的建议吧。现在的题型更灵活了,更能全面把控学生的能力培养。
尼葛洛庞帝曾说过:“教育本身是我们给予别人东西;而学习是我们自己赋予自己的能力。”在未来,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的事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就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正如“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辩证关系,过去学习知识是你问一个问题,我来回答。
老师讲题时过于注重标准答案的讲解,而今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注意学生的探索式体验,而非教育的灌输式指导。注意的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非学生固定知识的建构。如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应更多地承担起“授人以渔”的责任,让学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重视学生学习力发展。
如今的高考已经有所改善,原来注重的是语数外三科的成绩,现在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2019年开始高考考核不仅有知识考核还有综合评价。就拿学分来说,语文、数学各占8学分,英语占6学分,而综合实践占了14学分,从这点上不难看社会未来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如果我们只停留在“授人以鱼”的层次上,那么未来这些孩子将被社会所淘汰。
教育的目的已然转型,教育的方法必须改变,“教人以渔”破在眉睫、势在必行!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由传统的知识教育到现在着力建构的素养培养。也就是从原有的知识取向,转变了育人服务了。培养的人才由知识技能型转为能力素养型人才。主在培养21世纪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全球化时代的“新人”。对于教育来讲,我们需要重新认定、思考教育的方式和目的。还是那句话,如果我们的教育依然围绕数学算很快、语文背得好是肯定不行的,所以,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思,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强化实践动手能力。
作为教育者应更加关注学生“会学”,比“学会”重要,培养终身学习力。从“关注知识”走向“关注学生”,改变只见知识不见人,课堂需要更加关注每个学生如何拥有学习知识的方法,更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教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支持演生建构起个人知识,发展学生素养,关注学生的需求,意义建构过程 ,课堂情感交流的场所,而非简单的知识输入输出过程 。
信息3.0时代的背景下,如何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5. 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6. 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7.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8.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9. 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10.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未来,在“互联网+”思维的模式下,可以开放资源,走出教材式教学,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善用拓展学习资源。未来,可多开放些活动。课内外一体化,改变了“默、背、记”作业设计 ,让学生到真实的场景中学习,丰富体验,发展经验。未来,开放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开放体验过程,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知行合一。另外,要建构知识联系视角。知识只有在联系中才能生长,才会产生新的知识。孤立的知识不仅没有活力,甚至不能存活。要力争做到四位一体,即学科内知识间的相互融合与贯通,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与支撑,学生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和谐结合,学科知识与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有机统一。创设情境也很重要,要选择贴近生活原型,唤醒生活体验,应用高级思维,内含问题解决。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内在动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首先,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求知不是静坐、死记、硬背的过程,而是实践、体验、探究、感悟的过程。离开了个人的体悟,知识是无法转化为素养的。马云曾说:“人类是靠体验获得智慧,而不是知识的叠加。”走未来,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的事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 。未来,教会学生“会学”远高于都会学生“学会”。未来,要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教育转型,任重而道远,“教人以渔”破在眉睫、势在必行! 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