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十年,我们整个国家迅速富裕起来,眼看就要进入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了(2016年世界银行发布的国家人均收入排行,中国排在世界第七位)。
但是“幸福”这个词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移动互联网充斥着“中产焦虑”、“阶层固化”、“社会不公”等等充满压力感的关键词,让人习惯了刷手机的国人充满负能量。
(一)
为了追根溯源,我们得去打扰下古希腊的那些先哲们,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开篇中写道:“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他说意思是幸福是一种行动,一种追求善的行动。
我们知道快乐是会传染的,“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也会非常快乐。这就是你追求善,也能够从善行中获得幸福感的原因。
第二层意思是幸福不是神的礼物,而是通过行为高尚,通过学习和培养得到的。
我们的常识是通过努力获得财富比通过幸运获得财富更能够珍惜,也更能够持久。幸福也是,通过努力获得幸福比通过机遇获得幸福更能持久。
(二)
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不等于幸福,很多快乐得来于欲望的满足,比如金钱、食物、学习、荣誉、肉体都能给人带来快乐,但是放纵这些欲望,不仅得不到快乐,反而会被欲望牵引着,除了快乐别无所求。所以在得不到快乐时,他痛苦,无止尽追求快乐的欲望也是他痛苦。
经济学上有一个衡量欲望满足度的概念,叫做效用,效用有一个边际递减的规律。这里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
1944年,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先锋论坛》报的一位记者采访他,问他对连任四届总统有何特殊的感想。罗斯福笑而不答,只是请记者吃一个三明治。记者觉得这是殊荣,于是很快就吃下去了。接着,罗斯福又请他吃第二个,记者受庞若惊,虽然肚子已不需要了,但他还是硬着头皮吃下去了。等记者吃完后,罗斯福又请记者吃第三个三明治,吃完第三个三明治的时候,记者已经开始感觉不舒服了,罗斯福继续邀请他吃第四个三明治。记者开始连连摆手拒绝总统的好意。罗斯福微笑着说:“现在我已经不用回答您的提问了,因为您已经有了亲身的感受。”
这个小故事里,告诉我们美食、权力这些能够产生快乐的东西,也有效用递减的规律,过度满足不仅带不来幸福感,还能带来痛苦的感觉。
幸福经济学研究上还存在一个“幸福悖论”,即人在基本生存需求满足后,个人收入的增长与幸福不相干。这很好地解释了我们国家收入一直增长,幸福感没有增加的原因。
(三)
幸福很多时候来源于比较,“比较是一切痛苦之源,也是一切快乐之源”。幸福感的获得,在于设定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小目标或者比较对象,而不是给自己设定一个非常难以达成的目标,或者与自己差距非常大的人进行盲目的比较。
还有一点,幸福既然来源于求善的行动,当你有负面情绪的时候,不要去钻牛角尖,去运动,去感受大自然,去做一件能够帮助别人的普普通通的事。
总之,幸福来源于对生活美好一点一滴地追求,对自然、对人类有益的行动的点点滴滴的积累。
最后推荐大家去看一个经典的哈佛大学泰勒·本·沙哈尔博士的幸福课,建议大家去学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