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的不同设计
——两节数学课教学片段的反思
一
一年级下半学期,开始学习位置。根据课本的安排是学习前后、上下和作用。我开始研读教材,这三节课,都是由一幅插图引入,然后根据图中的内容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我的理解是,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分清楚前后、上下和左右。学生通过数学的位置学习,能够在语言的描述中,也能够使用这些位置的词语。
这节课可以直观的教学设计,就是老师领着孩子看图,通过看图,一空一空的填写书上的内容。在读图的过程中,理解这些词语。然后,老师领着学生去做相应的练习。这样的课程,老师的主导作用很大,需要老师不断地引领。学生相对比较被动。
还有一种设计,让学生先看图。通过仔细的观察图,找出图中有什么动物,或者有什么样的场景。然后,通过这些场景,学生利用上下,前后和左右这些位置词语,对故事进行描述。尤其强调故事的创造和位置词语的运用。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去创造故事。学生在观察图片,创造故事的过程中,会想着怎样去应用这些位置词语。这样的活动,学生乐意参与,难度较大。如果学生能够很好的编出故事,学生对于位置词语的理解就会更加的到位。在教学中,我更加倾向于这种叫设计方式。这样的教学打通数学与语文的通道,让学生主动参与。
还可以把这几节课完全的抛开课本的限制。把孩子领导校园当中,让学生去通过口述,说出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把前后、上下和左右这些位置的词语从实际生活中学到。这样的课堂会有很大的不可控性,老师需要很好的把控学生。只有有了很好的分组,很好的前期准备,这种课程会很有意思。学生也就能够体验数学来自生活。而不是把数学理解为枯燥的数字。而且这样的设计,会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会把孩子领出去,去学习一下这节课。
位置的学习,没有必要中规中矩的去讲授。按部就班的告诉孩子什么是前后,什么是左右,什么是上下。也不需要孩子更深入的练习,这些概念都是相对的。复杂的训练会让学生学习更加的混乱。我们没有必要把这样常识的东西,非要知识化。我们通过体验,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兴趣。学习不一定是恐惧,还有乐趣。就看你是怎么引导。
二
二年级的下半学期,有一章节是测量。通过研读课本,知道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于米、厘米的长度有一个感知,能够估算一些常见物品的长度。而且通过学习,学生掌握米、厘米的换算关系。
由于只有一个人的班级,没有办法进行小组的活动。我的设计,给学生一把米尺,我简单讲授测量的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研究尺子。通过研究尺子,让学生感知一厘米有多长,一米有多长,一分米有多长。通过观察尺子,学生很快知道一米等于100厘米。一米等于十分米。一分米对于十厘米。我让他测量教室的长度,他的身高,教室门的宽度,书的长宽等等。通过亲手的测量,他感知到了米、分米和厘米的长短,也知道了它们的换算关系。这一章,用一节课让学生观察米尺和直尺,感知一厘米、一分米和一米的长度。第二节课可以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工具测量不同的物体。有一节课进行习题的训练。效果是不错的。
数学课,没有必要一定要在教室讲授,而是多方式的变化。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1��Z���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