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源于生活,也应回归生活。在近期三年级科学月考中,“正确刷牙方法”等源于生活的题目却让不少学生“无从下手”,这一现象折射出一个关键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未能与科学知识学习形成有效联结,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有待提升。教学,不应只停留在教材知识的灌输,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理解、运用科学,让科学学习真正“活”起来。
一、生活经验:科学学习的“源头活水”
科学知识不是空中楼阁,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原理背后都有生活的影子。以“刷牙的正确方法”为例,这是学生每天都会进行的活动,但为何会在试卷上“卡壳”?本质上是教学中对“生活经验”的忽视。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能引导学生回忆刷牙的日常动作,对比“上牙向下刷、下牙向上刷”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模拟、演示、纠错中理解其中的科学逻辑——这样才能有效清洁牙缝、保护牙龈,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绝不会是“无从下手”的空白,而是基于生活体验的深刻认知。
同样,在人体器官单元的学习中,“胃的功能”“呼吸的过程”这些知识,若能结合“饭后不宜剧烈运动”“雾霾天戴口罩”等生活场景讲解,学生就能明白:胃“短暂储存并研磨食物”的功能,决定了我们要规律饮食;肺“气体交换”的作用,提醒我们要关注空气质量、保护呼吸健康。当科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相互印证,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价值,而非死记硬背教材上的文字。
二、教学转型:从“教知识”到“教应用”
传统教学往往聚焦于教材知识点的讲解,却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纽带。要改变学生“学用脱节”的现状,教师需主动打破课堂与生活的壁垒,让教学向“知识应用”转型。
创设生活情境,让知识“具象化”。在讲解“呼吸器官”时,可让学生把手放在胸口感受呼吸时胸廓的起伏,结合“运动后呼吸加快”的生活体验,理解“呼吸次数与氧气需求”的关系。
开展实践活动,让知识“实用化”。以“身体特征的异同”为例,可组织学生开展“同桌观察”活动,记录彼此的身高、发型、肤色、指纹等差异,再总结“眼睛、耳朵、四肢”等共同特征,在实践中理解“生物多样性与共性”的科学概念;对于“器官保护习惯”,可引导学生制定“我的健康作息表”,将“按时刷牙”“规律运动”“远离二手烟”等知识转化为可执行的生活行动。实践是知识应用的“试金石”,只有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的应用方法。
三、成长启示:让科学素养照亮生活
科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解题高手”,而是塑造具备科学素养的生活者。当学生能将“刷牙方法”内化为日常习惯,能从“呼吸加快”中理解身体的调节机制,能在“器官保护”中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科学学习就真正实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价值闭环。
愿每一节科学课都能成为连接书本与生活的纽带,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生活的沃土中,让科学知识绽放出实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