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正题上来,就像汉代流行一时的金缕玉衣,辽代贵族有自己的独特殓服。发现他们的时候是这样的场景:在墓葬主室内有一长方形尸床,两具尸体并肩仰卧其上,公主和驸马身穿银丝网衣,头戴金冠,面覆黄金面具,脚穿鎏金银靴,雍容华贵,满目琳琅。
在博物院的展厅中看到这副黄金面具时,除了感到它如此仿真地描摹出了具有契丹人特点的面容外,我真正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公主和驸马要戴这副黄金面具葬入黄泉?就拿金缕玉衣来说,汉代的金缕玉衣,根据材质和工艺不同,划分出了若干等级,成为贵族阶级身份的象征物。但追根溯源,之所以他们要穿着这与平常不同的服饰入葬,也是因为企盼“尸身不腐”的长生观,这个问题待下一次写南越王墓时会进一步详述。同样地,辽代贵族们佩戴黄金面具、身着银丝网衣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什么观念支撑着他们遵守这个殓葬制度?
这事儿得从契丹人的树葬讲起。这里提到的“树葬”并非现代流行的那种,与现代树葬将树木种植于埋入骨灰的土地上不同,契丹人的树葬使指“悬尸于树”,待尸体自然腐烂后,再将剩余的骨头收葬。这种葬俗至今还遗存于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族群中,在南方也有类似葬俗,受苗瑶文化影响的客家人就曾有“洗骨葬”的风俗,将人骨进行二次葬。
而这种方法虽然很自然环保,但腐烂尸体的过程却是“惨不忍睹”的。因此到后来,为了保持贵族阶层死后的体面,便用精美的黄金面具覆盖在尸体之上,以遮蔽他们腐烂的面容,而以银丝网衣套在身体上,以便于整理散乱的骸骨,逐渐便成为定式,后来虽不再进行树葬,但这风俗却被保留下来,并且日益奢靡。
面具与网衣的组合殓式,显然也与中原文化中金缕玉衣的发展有相似性:从最开始依托风俗的实用属性,逐渐趋向于审美需求,并且拥有了配合身份地位的材质差异。除了在内蒙古博物院见到的陈国公主及驸马的殓式,我在乌兰察布市博物馆中也看到了类似的东西。一位辽代的贵妇,她比陈国公主幸运,至今尸身仍在,但她身上所套的网衣和佩戴的面具却是铜制的。和公主金光夺目的陪葬品比起来,就显得质朴粗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