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拖延症有多严重?看一组数据:
2021年1月名师答辩结束,2021年9月参加了第一次集中培训,工作室成员选定上报是赶到最后一天完成的。工作室启动仪式因内外部各种原因现在未启动。关于工作室发展设想,一直想通过网络与各位成员沟通做以安排,却因为顾及周末时间而一推再推。
两篇约稿都是过截止日期两天才猛然想起,因不好意思缩回壳中不敢联系编辑。
全年以忙为借口,没有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在12月问自己,今年的文章在哪里?
一直说将办公室的“稀有客人”----一对朱顶红拿到教室,为孩子们提供“连续观察”的素材(四年级上册要求),两个月过去了,从只有一个“葱头样”的圆疙瘩,到现在绽放出两朵花(每一枝),花还在我的办公室。
……
读了《你和别人拼的不是时间,而是时间管理·强迫自己:克服拖延的法宝》,看了作者详细的分析,我确信自己是严重的拖延症。“还有几天时间”“明天再说”“再考虑一下”等,这样的想法和暗示语在工作中占据大多数,导致自己工作效率太低。
拖延的原因有几种不同情况。感觉有些工作太简单而拖延,有些是有困难而拖延。拖延形式如作者所说“看一会儿新闻”“刷几分钟朋友圈”“打10分钟游戏”,其实自我放纵的结果就是每次遇事都会重复,重复久了就成了恶习。
还有一种常见的原因,是正忙着却被另一件更紧急的事情所影响不得不暂时放下,去处理另一件事。有时是时间晚了,对自己说“太晚了,明天再做吧!”也有时候直接就忘记了。
怎么克服拖延症?
首先是想到就做。接到任务立即做,时间充裕,可以拿出初稿放几天再完善,任务会完成得及时且有质量,个人成就感也会高。
其次是合理安排时间。“因为畏难,我们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将中途停顿的事项搁置在那里,不断拖延直到最后。”所以,在时间管理学中,通常建议将那些重要的、有难度的事项安排在整段时间中,用最高效的时间段,解决那些棘手的“硬骨头”。
工作进程被打断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事,对于那些因为中断导致拖延的事项,“最明智的办法是在发现之后马上去完成它们”。这需要一种雷厉风行的作风,就像一个人面对一栋尘封已久的房子,撸起袖子打算大干一场时的样子,我们的计划需要这样的魄力和行动力,时间和生命也需要。
最后,抓住每一分钟,全心全意投入。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青年向著名教育家班杰明请教如何才能获得成功。青年如约而至,班杰明打开门,青年看到屋子里乱七八糟,一片狼藉。班杰明说,“我房间太不整洁了,请在门外等一分钟。”一分钟后,班杰明再次打开门,房间井然有序。这时,班杰明对青年说“你可以走了。”面对青年的差异,班杰明扫视着屋子微笑着说,“这些,难道还不够吗?”一分钟可以做多少事,又可以改变多少事情。我们不可小瞧了。
其实,拖延也与心理暗示有关。所以,要治疗拖延症,还得给自己积极暗示,且尽快付诸行动。比如,“确定躲不掉的事,别指望逃避,因为等待和拖延不会让它变得更容易”;要以“我马上去做”这类话作为口头禅,时刻提醒自己远离拖沓;“强制削减自己使用娱乐软件的时间,关闭非重要的聊天工具,避免注意力分散;把待办事项罗列在笔记本上,完成一件划掉一行,时刻督促自己;完成一个事项,可以适当对自己进行奖励;记下每天已完成的事项,用成就感驱散引发拖延的消极情绪。把时钟拨快五分钟,然后忘掉这个举动”等等。
在追求自律的道路上,除了“惰性”和“拖延”,还有一些隐藏的陷阱在等待我们。
有时候我们习惯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分钟”,或者至少拖到计划表中的“最迟开始时间”,对此做法我们会振振有词地解释----这样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作者认为,这是“惰性”在作祟。
依靠外部方法能有效地将人们的“行动起始点”提前,那就是让自己周围所有的时钟和手机上的时间都快5分钟,并且忘记它。切记,这个“忘记它”很重要。因为如果你心里明镜似的知道早了5分钟,你内心里压根就不会着急,还会延缓起床时间或者做事节奏,等到最后不得不做的时候。比如,早晨闹钟按时响起,你是立即起床,还是将闹钟拨向“再睡5分钟”的方向?如果是倒头再睡5分钟,那结果就是“每天都慌乱地洗漱、穿衣,抄起背包冲出家门,以最快的速度下楼,快步走到车站,在公共汽车即将出站时跳上车。站在车上,一边喘气,一边听着肚子咕咕直叫。等下了车,又直奔公司,勉强在迟到之前打卡签到,再饿着肚子开始一天的工作。”是啊!这不就是周末的自己吗?
如果真的想改变拖延的毛病,正确的方法是将家里的挂钟和手表调快5分钟,将闹钟设定的时间也提前5分钟,并忘掉这个举动。
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赫胥黎说“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24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24小时。”新年,不立很多的flag,但是希望自己能够在第一时间去完成工作,以早一点、快一步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