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多少的相聚与重逢。钟南山院士号召大家,为了控制疫情,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于是我们纷纷宅在了家中。我们过了有史以来别具一格的年,有史以来超长待机寒假,我们开启了有史以来特殊的上课方式。那么,面对疫情,学校、老师、学生、家长该以怎样的方式相遇才能结出最美的花呢?
一场瘟疫,无数的思考。国家在思考,社会在思考,行业在思考,个人在思考。“延迟开学”、“停课不停学”,当这些要求和号召随着疫情的发展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再随着教育部门的层层贯彻落实下发至学校再到班级,我身为一名语文老师也开始在思考。
2月9日,元宵节的第二天,本该我和孩子们重聚校园,继续开启“升级打怪”的学习模式,无奈被疫情阻挡。当天,学校教务处一早便通过微信发布了学校“停课不停学”的工作方案,猝不及防的工作让我有点措手不及。我想着,孩子们估计也和我一样,一下子无法完全从假期切换到学习模式,正值疫情期间,平常课堂老是重复“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等弘扬真善美的关键词,关于这次疫情的真实事件不正是人性美的最好印证,为此我写了一篇文章发到班级家长群里,希望与孩子们形成情感上的联结,正好也借此机会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开启对新学期的期待与热情。满怀激情,结果却是石沉大海,没有一个家长有反馈,没有一个孩子说点什么,我只能一边安慰自己,一边默默地转移视线。在文章发布之后,我接着布置了今天具体的学习任务:一是阅读课外书,下载微信读书app,搜索曹文轩的《草房子》,阅读并积累好词佳句,通过读每个人物的故事写读后感;二是以图片的形式发送古诗,预习新课;三是写这次武汉疫情给个人带来的感受。作业发布之后,个别平日里听话的孩子发出作业反馈来了,点开一看,完成了第三项作业,可是欣慰之感还未升起就已被所写内容浇灭,写的大多是网上抄来的宣传疫情预防等内容。当天下午,年级所有语文老师便开始在微信群里讨论开来,怎样落实学校的要求安排具体的学习任务。大家商量来商量去,选择了保险的、贴合实际情况的做法。每天复习旧课,抄写生字;课外阅读一篇文章,根据文章练习写作;视频学习手工课、活动课;加强体育锻炼。作业头天晚上发布,家长们第二天还是积极配合,发送图片、视频到群里,不亦乐乎,每天早上一打开WiFi都能听到手机叮叮叮地响个不停。
2月10号晚上,我发布作业之后,特别表示,为便于统计孩子们的作业反馈情况,希望家长们采用接龙的方式反馈信息给老师。好吧,我承认,我失败了!家长们依然像之前那样反馈信息。我不禁反思,农村学校,一个班一般都是50人以上,我们班60多个学生,这就面临着严峻信息反馈考验,老师不能兼顾全部学生反馈信息啊!而且在一段段小视频的后面,一张张作业图片的背后,孩子们真的能做到线下的自律吗?听同事在微信群里说,他们班已经有家长欲哭无泪了,管不到学生,学生不听家长的。
如果做过一线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临近期末,发现本学期因一些特殊原因试卷还有几张不能如期讲完。于是拉着学生,扯着嗓子,激情澎拜地在台上讲解,生怕自己哪点没讲到,影响了学生期末的考试成绩。后来,教学经验丰富些了发现,其实被留下的几张试卷没讲完,似乎对学生的成绩影响并不大,用我们通俗的话说“该是哪个段位,还是哪个段位哟”!
从“延迟开学”的通知,再到“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无论是国家还是教育部门,再具体到学校,没有谁出发点是错误的。但是面临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当,我们层层落实下来对于“不停学”的理解是否出现偏差,我们该认真思考。
【学习,比较科学的解释讲其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狭义的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据笔者猜测,教育行政部门在文件中提出的“学”应该是指狭义的学习,这应该是对“学习”进行的比较科学的界定。但是,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这个狭义的学习又被进一步或者进“好几步”狭隘化,由学校学习行为到知识学习,再由知识学习到学科知识学习,进而演变为网络式灌输教学。】(引用自《叙事者》公众号)
为什么我们会把学习内涵狭隘化、学的内容简单化,到底是学校为了迎接上级检查,还是老师和家长将自我的社会压力焦虑感转移给了孩子?这次疫情,预测比较好的情况应该是停课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半个月的学校生活,真的就能阻挡了孩子们的学习成长吗?
【要说“确保学生度过愉快的假期”,恐怕令人苦笑。如果能让孩子们明白,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与事值得去学习、领悟、珍视、动容,何尝不是更深层的教育?当孩子们意识到在阳光下奔跑、和小伙伴拉手、去学校上学等往日再寻常不过的事,如今那么令人期待,“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才会从说教变为体会,这样的“学习”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在多元的成长面前,在对生命的礼赞中,“分数万能”何其狭隘。】(来自人民网)
在疫情期间,我们明明看到,钟南山、李兰娟等医学专家逆行,发出的采访让我们看到生命的希望;无数的医务人员奔赴一场没有硝烟的现场,夜以继日地用行动拯救生命;无数的普通人,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积聚力量,捐款捐物,支援灾区····这种种有血有肉的故事,难道不是“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和学习?
在疫情面前,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究竟该以怎样的方式相遇,用疫情的无情化作有情的肥料,用疫情的阻挡化作脚下的泥土,帮助孩子开出最美的花呢?学校、老师、家长面对学生,其角色是具有一致性的,只是角色分工的重点不同,传授的知识不同,还要就是时间段有区别。前两者是孩子的某一些阶段,而后者是整个人生。延迟开学,无非是将原先学校、老师角色的责任划分更多地偏向了父母,怎的就手忙脚乱的开展目前教育改革还尚未涉足的网上教学了呢?
延迟开学,老师、家长、孩子均宅在家里,怎能就不能利用这个空挡各司其职了呢?老师,静下心来看看教材,看看需要拓展的知识,思考整个学期课程开展计划,搭框架、再细化。就拿语文学科来说,需要看的、学的、积累的,数不胜数。家长,增加亲子互动,监督孩子的同时,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上午可以利用网络,看学习课程;下午,阅读课外书,一起交流、讨论,指导孩子书写读后感。对于农村个别网络不通的情况,复习旧课,把之前的课本拿出来看,拿出来读、积累,通过复习旧课写读后感,也未尝不是一件可行之事。其实啊,延迟开学,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因为年龄小,自制力不足,考验的不是学生,更多的是需要承担孩子监督学习责任的家长。
面对疫情,我们心中都在为武汉加油,为国家祈祷,但病毒的肆虐,更需要像钟南山、李兰娟那些有志之士、有能力之士才能救民众于水火之中。那些所谓的迎接挑战,是在一次次平淡的磨炼中慢慢长成的参天大树。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作为老师,是真切的希望学校、老师、学生、家长这次能好好相遇,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又会面临怎样的灾难。未来不可测,但现实可期,希望每一个角色都能在这次始料未及无情的疫情中收获自己的思考,做有力量的事,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