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背影》。同学们看到这个标题,你有哪些疑问?
生1:谁的背影?
生2:怎样的背影?
生3:什么情况下的背影?
师:很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朱自清的《背影》去寻找答案吧。
听读课文。
生4:这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
师:很好。同学们能快速找出描写这个背影的片段吗?
生5:第六段 我看见他戴着( 黑布 )小帽,穿着( 黑布 )大马褂,( 深青布 )棉袍,( 蹒跚 )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穿过 )铁道,要( 爬 )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攀着 )上面,两脚再向上( 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师:此处背影让人感动,不禁潸然泪下,这也得益于作者传神的描写,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写出了一个怎样的背影?
一起分析上面括号里的词语。
“探”:体胖动作不便,下铁道小心翼翼;
“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
“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
“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家里境况不好,心情忧伤
明确:这些动作描写体现了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不容易和努力,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外貌描写中的“黑、深青”给人沉重压抑感。
师:同学们,如果要给这个背影加一个底片的话,你会选择什么色彩?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生6:黑白。从文中2,3两段可以看出来。
师:是的。这两段文字写到了作者家庭境况,家庭遭遇了哪些不幸?
生7: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借钱欠债。
师:此时,丧母的悲痛、失业的悲哀、家败的无奈,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在父亲的脊梁上,此时父亲的心情一定是悲痛沉重到了无望无助的地步。如此,季节轮回的冬天也是父亲生命中的冬天。但在如此惨淡之下,父亲依然努力地为我做了哪些?
(1)“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结论:父亲为了我平安抵惊,不怕麻烦,在一些细节上再三交代安排。
(2)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结论:我看到了一个细致的父亲,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这些都体现着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努力地爱着我。
师:文中还有那些细节也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明确1、言语安慰:“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对儿子的体贴,不舍,不放心
2、 父亲(布衣) 我(紫毛大衣)
父爱之重与“我”的不谙世事之轻,就形成了鲜明对照。
师:你能读出文章最后父亲信的矛盾之处吗?
明确:“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这段的“最近两年不见”、“忘记我的不好”,“惟膀子疼痛厉害”却说“大去之期不远”,如此欲说还休含蓄得近乎不合常理不合逻辑的表达肯定事出有因。
补充《背影》的背景资料卡
1915年,包办婚姻,子有怨言;
1916年,朱自清考上北大自做主张将“朱自华”更名“朱自清”,父亲生气。
1917年,家庭经济陷入困境,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
1921年,朱自清参加工作,父亲私自扣留儿子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父子冷战开始。
1925年,父亲给子写信!
1928年,父亲读到《背影》,冷战解冻!
现在写信给我,本来坚强如山的他却如此悲情,原来是父亲想从我这里得到关注、关心和关爱,继而借此主动求化解、求消融。父爱藏在——书信的矛盾里,父亲的尊严里,深深的宽容里!父爱不仅静默如山,还宽厚如海!难怪朱自清看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
总结:也许父母都会错,可他们爱我们的心永不会错。无论他们说与不说,无论我们理不理解,他们的爱就在那里,不离也不弃。
(第一次写教学实录,磕磕碰碰,很是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