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翻译】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
孟子曾说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也就是说,它是善良仁义的发端,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情感。
孔子在日常生活中“在有丧者之侧”,他从来没有吃饱过饭,是因为他看见有丧事的人,内心也会跟着悲痛起来,没有吃饭的心思了。孔子的这一自然之举,流露出的是恻隐之心。
人类正是有了同情心,才能将心比心,感受到他人的感受,进而在相互之间产生爱与互助。而且,恻隐之心是"人本善良"的证明和起源。
孔子的哭,不是因为吊丧而假哭,而是内心伤心的哭,这不仅是真实的情感流露,也是合于礼的行为。但是,在现代的社会,除了自己的至亲以外,又有几人能够做到为别人的哀伤而哭泣呢?发自内心的同情,将心比心的哀伤,是对不幸者深切安慰,能够帮助他们渡过丧失亲人后的情感危机。
"临丧不哀",是当下很多人去吊丧时的表现。如果是高寿老人而且是寿终正寝,我们可以理解。除此之外都应该要有恻隐之心,和感受主人的悲痛之情。所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要具备这些基本的礼节和爱心才能步入仁者的门槛。在企业之中,团队的成员更应该如此。这样才能打造企业灵魂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