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镜中自己变宽的身形、上移的发际线,你是否常常告诉自己是时候做些改变了?
在无数个疲惫的工作日的夜里,你是否感到自己一步步陷入平庸的泥沼,想尝试过不一样的生活?
我们都想变成更好的自己,想过上更好的生活,想不断自我成长,想高效学习、读书充电、早睡早起、减肥健身、练习实用又酷炫的技能……然而,倒下似乎是flag的宿命,我们总是空有想法,却难以将其实现并坚持下去。年复一年,我们的生活似乎没有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自我成长绝非易事,鸡汤式的鼓励并不能帮你成功。我们身边确实有一些优秀的人,他们看起来高度自律、执行力强,但对于他们如何成功,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存在很多误解。我们以为,他们的成功无非来源于两个因素:动机足够强+意志力足够强。
好在心理学家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揭示了我们对于动机和意志力的理解都存在巨大的偏差,而真正的想到又做到来源于3个因素:内在动机+习惯+不断设定目标并实现目标。
1. 动机:重要的是质而非量
我们通常以为,动机只有强和弱的区别,如果一位朋友立志减肥却久久不见成效,你可能会想:他是不是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是不是并没有真的想减肥?
但事实上,你的朋友可能真的特别想减肥,甚至被这种想法压得喘不过气来。
你以为减肥的动机是“胖与我对自己身材的预想不一致,我想要瘦下来”。
可实际上真正的动机可能是“大家都觉得瘦才好看,胖不好看,所以为了达到好看的标准,为了让别人喜欢我,我应该瘦下来”。
细品之下,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动机。
在《内在动机》一书中,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指出,人们对价值观的内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叫内摄,即“我应该/必须/不得不这么做,因为如果不这么做我就可能被批评/嫌弃”;另一种叫整合,即“我要这么做,因为我认同它”。
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是出于对某种价值观的内摄,那么驱动我们的就是外在动机而非内在动机。
内摄和外在动机会让你压力很大、很容易对自己产生怀疑。它背后的逻辑是:我本来是一个不好的、没用的人,必须不断逼迫自己去实现外界期待看到的好的行为,这样我才能有价值。于是,自我成长对你来说变成了一种对抗和折磨,你自然很难坚持下去。
遗憾的是,我们的成长环境中充斥着控制,很多人曾对我们说过“你应该”“你必须”,让我们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内摄的模式。过上想要的生活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你想要的是否真的是你自己想要的,明确你到底是“想要”还是“应该”做到。
自主的选择才最有可能坚持下去,你需要有内在动机,而《内在动机》能帮你调整你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