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学习任何东西都需要功夫,不是化妆粉饰,一味作表面功课。
拳练得怎么样,下的功夫怎么样,无论如何隐藏,师父一看就知道了,但要不要花时间告诉我们,就看各自的福缘了。捏架是伴随一生的,若成长过程中离开了师父,没有人指点是一定会迷失方向的。
为什么说众生皆苦相,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痛苦地活着?因为我执太重,放不下。练拳的时候,总会觉得累,站桩体现得最明显,这次集训站桩,每个当下都觉得自己坚持不了了,觉得很累想休息,但是师父刚调过我的架子,而且这么多拳友一起站着,那只有苦苦坚持;第二次站的时候,把自己抽离出来,累不是我累,是我的身体累这种想法,会突然觉得轻松了不少。工作上,之前看我们领导觉得他的我执很严重,每次都把自己的想法抱得死死的,后面发现其实当我跟他对抗的时候,我也是放不下的,我也是万年寒冰的心;现在我跟他相处,会随着他的想法来不对抗,丢掉我的执念,想要对抗前先同意他的观点,顺着他的想法来引出我的顾虑,那么现在就觉得可以相处很轻松。师父说,舍己从人。有的人会在人生中受到重大打击之后才知道放下。若是人生中能够时时想到这四个字,能够时时做到,那么这四个字就比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给我们的人生带来的能量更大。
舍己的同时还需要识己,特别是面对当今世界太多诱惑,太多利益驱使,若认不清自己,就一定会随波逐流,迷失自己。识人是算比较容易的,我们做人力资源,看过很多人的简历,也面试过一些人,综合看下来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对工作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但这些都只是能了解大概情况。识人先识己,只有识己了才能更好地识人。每个人生来就带着自己的本来面目,随着成长、环境的影响变化,或者说我们在社会上为了生存演戏太多,那么我们会忘记真实的自己。有的人身体上有缺陷,痛苦着那么很容易认识到;有的人是心灵上有缺陷,虽然痛苦着但依然选择麻木着不愿面对,或者不知道怎么结束;有的人是思维上的缺陷,也许各种不顺都是自己的想法造成的,却完全意识不到。所以我们作为太极路上的修行人,认知自我和提升是相辅相成的;师父说,每提升一步,就是对自己认知的更进一步。只有认识到了自己身体、心灵、思维上的缺陷,才有改变提升的可能,否则会在自己的世界里膨胀一生。比如这次集训练习云手,自我感觉很好,觉得自己练得很开阔舒展,史昊师兄点出了我的问题,总结一下:左手是左手,右手是右手,无呼应;周维师兄:右手劈歪了,手没有领上去;德川师兄:胯应该松过来。这些架子上的问题自己闷头再练三年也是意识不到的,但师兄们指出了,那么就放到意识里去,在练拳的时候加上去,这个就是在认识自己身体的基础上慢慢提升。这次听师父讲课,发现自己吸收的似乎没有第一次集训的时候那么多、那么有感悟,觉得有点心虚。师父说“大脑垃圾越多,吸收的东西越少”;史昊师兄也结合师父的话告诉我:“人自满时都没意识到自己思想的顽固性,所以就算是很好的学习也吸收不到。”这个就是心灵思维上的问题,首先自己很难去意识到,其次意识到了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改变,而且就算有人教你方法自己也不一定改得了。所以,认知自己是很重要的,不然一生都在麻木不仁中度过。
认知自己了,是在找自己目前的位置;不断提升改变,才有可能在人生中找到自己的归位。想到《东游记》中的八仙,都来自民间,各自都在民间历了劫,张果老历吃劫,吕洞宾情劫,钟汉离历赌劫,何仙姑妄劫等等,这是给他们都找准了各自所历劫的位置,其实也是对他们每位之前的定位;当最终得道成仙了,那么也都找到了自己的归位。我们虽平凡,没有这么一波三折地起伏,但实际上我们都有自己最不能克服的缺陷,遇到各种事情各种人的时候,自己所经历的折磨,其实也是相当于在历劫的。我之前是一个和平型的人,特别害怕矛盾冲突,这个是对我之前的定位,虽然我并不喜欢那样的定位。所以我工作中就遇到了各种矛盾,因为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我一直忍气吞声,并不意味着矛盾不存在了,只是我受住了自己难受;但越避免就越有同事是故意给你使绊背后捅刀,如果我继续忍着,别人就会得寸进尺。但当我开始不害怕冲突,勇于跟别人说不,敢于质问别人依据,告诉别人我的理由时,其实是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的,而且对方也会收敛许多。那么这个就是我现在自己工作上的定位。现在看自己之前练拳的视频,有些看不下去,会看到很多问题,但当时的自己是不知道的;所以未来的自己看现在的自己,也一定是这个感觉。所以练拳一定需要有阶段性的小突破和目的意义。阶段性的小突破是来提升自己现在的定位,目的意义是让自己在这漫漫长路中不至于迷失自己,从而找到自己的归位。目前我练拳的目的是:提升自我,修身炼性;积蓄能量,影响他人;发展传承,永续改命。至于未来,一定是随着身心灵不断地提升,这个归位才会越来越清晰。
舍己、识己、归位这些思想层面的是很重要的,师父说,想法决定活法。只有思想意识上有提升,那么行动上才有可能有进步。但不能思想永远在说话,行动永远不落实。太极拳其实教会我们最简单的道理,就是练到自己身上了才是自己的,不然厉害的永远是别人的。今天练两个小时,那就是两个小时的用功,不用告诉别人,师父说,“每天不练,是不知不觉的,停个七八天,把积累的都丢了;每天都练,也是不知不觉的,每天都在积累”。所以当你不知不觉提升了,身边的人都是会有感觉的。有时候我们练得没有感觉,也很正常,师父说,“因人因功因机不同,是会不同的,虽然没感觉,但平淡地积累却是最关键的”。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那么练拳也是,不会总是有很好的感觉感悟,所以日常平淡地积累是最重要的,只要路线是对的,就要坚定地练习功课,无论有感与否。
回到上海练拳的小公园,想到的就是师父说过的:这块空地,你们看似很熟悉,其实每天再次踏上时都是陌生的,都需要重新认识它,所以练拳之前先开始玩,以一种放松的状态来熟悉它,再练拳会更容易找到感觉:
先玩一玩:边走边练如封似闭,这几天练着觉得肩膀很酸,但若坚持练下去等酸劲儿过去反而更轻松,把小公园里各个地方走几遍,熟悉这块土地,熟悉身边的人,其实也是让土地和人来熟悉我的存在,那么进入练功状态会更快,更不受他们的影响;
大步如封似闭:一手拨开,另一手抡圆了圈从上往下劈,由于这个动作被师父骂过,也是师兄们指点得比较多的,所以对这个动作算有感觉,每练一个就是感觉前面有一个人,被我用手拨开,另一手往他身上劈下去的画面感,这样练起来比较有气势,并且两个手都不是空的,感觉都是有劲的,至少都知道这两只手、胳膊、膀在做什么。左右两边的膀都觉得很酸,但是跟前面一样,忍着让酸劲儿过去了反而好了,反而把力气去了一些;不过这个动作的左右两边的感觉差距是有点大的,左手拨右手劈还是很顺的,反过来右手拨左手劈就觉得很不协调难配合,觉得自己像残疾;
野马分鬃:练习这个动作一个轮回后,想起了周维师兄说看到我们练野马分鬃就觉得难受,一步一步慢慢地练,意只放在了劈出去的那只手上,另一只手基本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没用的。意是要同时在两只手上的,进攻的手和未进攻的手,因为你往前进的时候,两只手的交替进攻的,一只手出去了,意味着另一只手需要做好马上进攻的准备。所以今天练习的时候,我是按照周维师兄讲的来练的,快步的野马分鬃,意放在两只手上,也配合着步子交替出去。练这个的感觉是虽然有些累,但是明白了意一刻也不能丢,两个手都是有用的。意,是这次师父重点讲的,“如果你的拳没有意,没有方向,那无论下多少功夫,都无法提升,无法去除自己的问题”,如果每天只是在练空的拳,那么跟广场的太极操有什么区别呢?张三丰祖师有云:“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
云手:这个动作是集训时练得最多的,也是被指点得比较多的,只是被指点的这些还不能马上都练到身上来,有点心虚,但是也先记下来。史昊师兄说,我的左手右手是分开的,没有一点儿呼应。也观察了一下其他师兄的练习,或者是师父演示的其他动作,两只手之间似乎都是有连接、分不开的,所以现在练习的时候,意放在两只手上的基础上,也会想到要找两只手之间的感应。其实师父也有讲说,左手与右手合,左手与左脚合,右手与右脚合,上与下合等。这样才能,劲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劲。当然我还是先找外三合的基础上,去找左右手的呼应;周维师兄跟我讲的两个地方,一个是最基础的外三合没合住,右手劈下去的时候偏了的,然后手没有领起来。这两点给我的触动是,要守规,在守规的基础上再往上加,不能往上一边加一边丢,是得不偿失的;德川师兄告诉我手劈完拨过去的时候,要随着胯松过去。这点在德川师兄指点我时体会到了一会儿,但是自己练的时候就没有感觉了,还需要后面自己慢慢体悟。
开合:集训时师父讲了开合,说女性很容易得乳腺方面的疾病,就是因为女性的心胸比较狭窄,也很容易生闷气。这个其实也是我的问题所在,心胸狭隘生闷气,但是现在随着练拳慢慢地在打开心胸。双手往两边打开,就感觉是在打开心胸,落下来的时候那口气顺顺地呼出来,觉得胸口特别舒服。这个动作练起来也觉得很美妙的。
最近听师父讲的“万般皆下品惟有太极高”,在想为什么把“读书”替换掉了。后面有受到一些启发,读书是为了明理,若是明理了,还需要刻意去读很多书吗?有人读了很多书却不践行,但依然每天愁苦满面,那么再多读书真的就有帮助吗?但若听师父一句“舍己从人”,哪怕就这四个字,若是悟到了践行了,那么就会从容不迫地面对生活,不会因外物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内心,不会因不幸的来临而担惊受怕。“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南华·应帝王》)。坚信并践行太极之路,跟随师父师兄们的脚步,那么自己即使做不到至人,至少可以脱离庸人,接近“胜物而不伤”。
感恩师父、赵堡太极、各位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会珍惜福缘,期待下次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