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即个体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自卑感就是个体把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具有自卑感的人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丧失信心,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因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所以,自卑是束缚创造力的一条绳索。
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感呢?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A·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以及对于“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为我们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而由于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人类欲求的这种改进也是无止境的,所以人类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与永恒,也无法挣脱自然对人类整体状况进行分析。
人类产生自卑是无条件的。不过,对于具体的个人,自卑的形成则是有条件的。
从环境角度看,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与外部环境对他的态度和评价紧密相关。这点早已为心理学理论所证实。例如,某人的书法很不错,但如果所有他能接触到的书法家和书法鉴赏家都一致对他的作品给予否定性的评价,那就极有可能导致他对自己书法能力的怀疑,从而产生自卑。
阿德勒自己就有过这样的体会:他念书时有好几年数学成绩不好,教师和同学的消极反馈,强化了他数学能力低的印象。直到有一天,他出乎意料地发现自己会做一道难倒老师的题目,才成功地改变了对自己数学低能的认识。可见,环境对人的自卑产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某些低能甚至有生理、心理缺陷的人,在积极鼓励、扶持的宽容气氛中,也能建立起自信,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从主体角度看,自卑的形成虽与环境因素有关,但其最终形成还受到个体的生理状况、能力、性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生活经历等个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其童年经历的影响。人的童年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流逝而逐渐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仍将顽固地保存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所以,童年经历不幸的人更易于产生自卑。我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孩提时,总觉得父母比我们大,而自己是最小的,要依靠父母,仰赖父母;另一方面,父母也会强化这种感觉,令我们不知不觉地产生了“我们是弱小的”这种感觉,从而产生了自卑。
良好的个人素质对自卑的克服有重大的影响,同时它也是建立自信的基础。面面俱到的优秀者、强者,肯定与自卑无缘。问题是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在生理、心理、知识、能力乃至生活的各方面都是一个强者、优秀者,即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从理论上说,天下无人不自卑。自卑的情形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产生,几乎所有的人都存在自卑感,只是表现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
一般情况下,人们自卑感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模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孤僻怯懦型。
由于深感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谨小慎微”成了这类人的座右铭。他们像蜗牛一样潜藏在“贝壳”里,不参与任何竞争,不肯冒半点风险。即便遭到侵犯也听之任之,逆来顺受、随遇而安,或在绝望中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第二种,咄咄逼人型。
当一个人的自卑感最强烈的时候,采用屈从怯懦的方式不能减轻其自卑之苦,则转为好争好斗方式:脾气暴躁,动辄发怒,即便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寻求各种借口挑衅闹事。
第三种,滑稽幽默型。
扮演滑稽幽默的角色,用笑声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这也是常见的一种自卑的表现形式。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费丽丝·蒂勒相貌丑陋,她为此而羞怯、自卑,于是运用笑声,尤其是开怀大笑,以掩饰内心的自卑。
第四种,否认现实型。
这种行为模式是自己不想看到,也不愿意思考自卑情绪产生的根源,而采取的行为来摆脱自卑。如借酒消愁,以求得精神的暂时解脱等方法。
第五种,随波逐流型。
由于自卑而丧失信心,因此竭尽全力使自己和他人保持一致,唯恐有与众不同之处,害怕表明自己的观点,放弃自己的见解和念头,努力寻求他人的认可,始终表现出一种随大流的状态。
上述各种自卑心理的表现形式,都是对自卑的消极适应方法,也称自卑的消极“自我防卫”。心理学家实验证实,消极的自我防卫会使精力大量消耗在逃避困难和挫折的威胁上,因而往往难以用于“创造性的适应”,使自己有所作为。
无论是伟人还是平常人,都会在某一方面表现出优势,在另一些方面表现出劣势,也会或多或少地遭受挫折,或得到外界环境的消极反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劣势和挫折都会给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导致自卑。成功者能克服自卑,超越自卑,其重要原因是他们能运用调控方法提高心理承受力,使之在心理上阻断消极因素的交互作用。一般情况下,成功者运用的调控方法有以下几种:
1、认知法
通过全面、辩证的观点看待自身情况和外部评价,认识到人不是神,既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会全知全能。人的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通过自身智力,努力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完美无缺。对自己的弱项或挫折,持理智的态度,既不自欺欺人,也不将之视为天塌地陷的事情,而是以积极的方式应对现实,这样便会有效地消除自卑。
2、转移法
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也最有能力做的事情上,可通过致力于书法、绘画、写作、制作、收藏活动,从而淡化和缩小弱项在心理上的自卑阴影,缓解心理的压力和紧张。
3、领悟法
也叫心理分析法,一般要由心理医生帮助实施。其具体方法是通过自由联想和对早期经历的回忆,分析找出导致自卑心态的根本原因,使自卑症结经过心理分析返回意识层,让求助者领悟到:有自卑感并不意味着自己的实际情况很糟,而是潜藏于意识深处的症结使然,让过去的阴影来影响今天的心理状态,是没有道理的。从而使人有“顿悟”之感,从自卑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4、作业法
如果自卑感已经产生,自信心正在丧失,可采用作业法。先寻找几件比较容易完成的事情去做,成功后便会收获一份喜悦,然后再找到另一个目标。在一个时期内尽量避免承受失败的挫折,以后随着自信心的提高逐步再向较难、意义较大的目标努力,通过不断取得成功,使自信心得以恢复和巩固。一个人自信心的丧失,往往是在持续失败的挫折下产生的,自信心的恢复和自卑感的消除也得以一连串小小的成功开始,每一次成功都是对自信心的强化。自信恢复一分,自卑的消极体验就将减少一分。
5、补偿法
通过努力奋斗,以某一方面的突出成就来补偿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感受。有自卑感就是意识到了弱点,并且心理上也惧怕这种弱点,然后又沉浸在这些弱点中而无法自拔,最后只好寻找另外的方面来补偿自己的这种痛苦感,最终这种强烈的自卑感,反而促使人们在其他方面超常的发展,这就是心理上的“代偿作用”。即是通过补偿的方式扬长避短,把自卑感转化为自强不息的推动力量。耳聋的贝多芬,成为了划时代的“乐圣”;少年坎坷艰辛的霍东,没有实现慈爱的母亲的期望——成为一代学者,但不是读书材料的他,后来却在商界大展宏图。许多人都是在这种补偿的奋斗中成为出众的人的。古人云:“我之才能,自非圣贤,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敝”,故从这个角度上说,天下无人不自卑。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完全不必为“自卑”而彷徨,只要把握好自己,成功的路就在脚下。
另外,在自我补偿的过程中,还须正确面对失败。人的发展离不开失败与成功。由于失败对人是一种“负性刺激”,总会使人产生不愉快、沮丧、自卑。那么,一个人一旦面对失败,该如何自我解脱(补偿)呢?拿破仑·希尔认为,关键是要用理性的态度:
(1)做到大志不改,不因挫折而放弃追求;
(2)注意调整、降低原来不合实际的“目标值”,及时改变策略,再作尝试;
(3)用“局部成功”来激励自己;
(4)采用自我心理调适法,即采取一点“自我调适”、“自嘲”之类的精神胜利法。
要使自己不成为“经常的失败者”,就要善于挖掘、利用自身的“资源”。虽然有时个体不能改变“环境”的安排,但谁也无法剥夺其作为“自我主人”的权利。当今社会,已大大地增加了这方面的发展机遇,只要你敢于尝试,勇于拼搏,是一定会“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许多鸿篇巨作之所以由逆境而生,许多伟人之所以由磨砺而出,就是因为他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气馁、不自卑的意志!有了这一点,就会挣脱困境的束缚,获得使用生命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