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21天的N6闪电行动打卡学习,每天记录下的是美好,是幸福,更是感动!用手中的笔,去拾起那些难忘的记忆碎片吧!
Day 1 N6闪电行动报到帖
一半 回忆,一半继续。。。
我是来自N6一Ⅴ组的助教,赵艳华。
短短一个月的教练之旅结束了,带给我的是N6的温暖:V组伙伴们分享时,每一个精彩的瞬间,每一个鲜活的案例,仍历历在目。让我感受到了,每一个情绪,都是宝藏,背后都有着一段故事,述说着。。
Day2 心与心愿
12月,你好!
上班的路上,公交车上。冬日里的一道阳光,透过车窗照射进来,霜花,车流与行人,在若隐若现中,那么富有诗意!
每一天,都有一群可爱的孩子在等着我,她们会叽叽喳喳不断地围着我,说着,笑着,闹着。。。怎样的一种温暖,像冬日里的暖阳,温馨而幸福!
有人说,快乐是可以传递的,是会感染更多人的。于是 随手拍下这个瞬间,制作成视频,收藏在记忆这本相册里,翻开时,满满的快乐,飞扬着,跳动着。。。
Day3 幸福是什么?
幸福
“幸福,是什么?”
今天的几节课上,我在开课前,都特意加了这个问题,与不同班级的孩子们进行互动交流,他们的回答让我感到惊喜不巳:
“我眼中的幸福,就是无拘无束。”
“我在亲近大自然的时候,有一种幸福感。”
“幸福,就是一家人在一起。”
“作业写完了,可以轻松去玩,开心就是幸福。”
“得到一份礼物,那种惊喜是幸福。”
“自由自在,没有唠叨,心情美,就是幸福。”
。。。
看似平常又朴素的表达,是每一颗童心对幸福的向往。第四节的《世博会博物馆》课程上,我捕捉到了孩子们或开心,或羞涩,或小兴奋的镜头,把那一份“幸福”,与孩子们在一起时的幸福,定格下来!
Day4 聆听宇宙声音
万物共生
此时,音乐已在耳边响起,这首席琳.迪翁演唱的《Immortality》,仿佛天籁之声,穿过丛林溪水,飞越万水千山。就如同歌曲的名字一样,《不朽》,是来自心灵深处的交响乐,更是人与自然深沉的对话!
音乐,真的感染人!整天忙忙碌碌的我们,确实需要静下来,听听音乐,放松一下自己,感受自然万物赐予我们的那份爱!
Day 5 勇气与使命
灿烂的日子
在互加学习的每一天,日子变得那么灿烂!
《教学勇气》,让我懂得了“向死而生”,不断地开始挑战自己,从学员到助教,在看见也被看见中,不断地激活自己的潜能。2020年,我们学校组建了“互加课程”团队,带动了更多的班级参与其中。我不仅仅以“美篇”的方式,还采用参加打卡的形式,让身边的老师们也去体会被看见的温暖!每一次《世博会博物馆》课程结束时,孩子们的作品都令我感到惊喜不已:原来,每一颗童心,都闪闪发光;每一个孩子,都那么渴望被看到!
《U型理论》,让我开始思考:”我是谁?” “我一生的任务是什么?”,一个只顾着教知识的老师不是优秀的老师,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才是我一生所应追求的!之前的我,认为自己就是个英语老师,除了英语之外的,都与我无关。而今的我,每一节课,对我来所都那么重要,我会细细地去琢磨,如何能用到N6课程上学到的内容。哪怕是临时代节课,我都会开展一些教练式的对话,比如:“你眼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子的?”,“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盘点这一年,从N4,N5,N6到兴成长,从助教的幕后组织社群活动到主持小组暖场直播,一个跌跌撞撞,不断成长中的自己,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记得当时吴校给予我的那些鼓励:“正向思维,这是您坚持的成果。不要担心不会,正因为不会,才需要我们改变自己去学习。”
“对,不会,我就去学!”从来没有在cctalk上开过直播,那就一点点去学,尤其是遇上组内的小伙伴有困难,我就主动承担小组开直播的任务,不断地沉下心去学习,去积累,当我看到N6总结会上助教“主播”数据榜单上,直播34次,总时长达到950分钟时,这时的我,心里是兴奋,是感动,更是为自己的坚持,点赞!
倘若时光不老,我会继续为生命写诗!
那么 我们不散,与N师的伙伴们一起前行!
Day6 启动《关键在问》
重启对话
对话,原本看似简单的事情,现在看来,要达到高质量的对话,决非一蹴而就那么容易做到的。
面对未来教师专业素养的12个维度,当托起每一个时,都是那么有份量。我不知道该给自己打几分,只是在思考着,琢磨着那一个个,我们在未来需要去面临的挑战。
“读懂孩子”,应该是读懂他们情绪背后的故事。因为我们惯用的评判方式,巳经走进不了孩子们的世界了,唯有停下来,感知他们情绪背后的语言,才能是“读懂”。这些,或许仅靠课堂上仅有的四十分钟是不够的。
目前,我已经开始选择了四年级一个班里的几个不同层次的孩子,组建了一个小群,开始教练型对话的跟踪实验,不断记录下他们的成长经历,然后逐渐推广。我想先从“你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让孩子们从看见自己开始,然后再去了解和理解他人,可以采用“天赋树”等方式,一步步去落实。
“设计课程”,让我一下想到了STEM课程,去作一个“观察者”,“指导者,和”支持者”,教师的这些角色转换,让我感到知识的开放与融合。可能目前,一下子还达不到尽善尽美,但可以尝试着,把以往机械,单一地教单词,转变为让孩子们动手自己去制作单词海报,只有迈出第一步,才能不断去改变。
刚好,遇上了《与孩子对话》,在开启《关键在问》这本读书之旅时,脑海中满是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述问题?
针对 孩子们提问的关键点是什么?
需要做哪些刻意训练?
。。。
带着这些问题,翻开书,共同阅读!
Day7 走进凉水井《关键在问》
寻找谈话的“支点”
“焦点讨论法,是撬动学习者结构化思维的支点。”很有意思的一句话,让我想到了阿基米德的那句:“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有这么神奇的作用!
当我去翻看每一个问题的设计时,真是get到了一些提问的要领,比如:客观性问题,让我领会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质疑”。不是单单地问:“会没会?”而是关注:“开始时,学习的内容,带给你的感受有哪些?然后又怎样?最后,希望老师帮助到你什么?”,这些问题,虽然不知道是否达到了拓展思考力的效果,但的确让自己换了一种角度,更换了一种发问的方式。
又如“反应性问题”,我对这种提问方式特别喜欢,“你在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有过类似经历?”,这种问题,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共鸣,开放性极强,更容易打开他们的话匣子,交流起来更流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都适合开放性问题,进行主题操作性强的,则要求有逻辑结构,这一点也说明了,课堂以及课程的动态化,也更需要我们不断地随之生成问题。
仅仅是读了第一章,收获还是初浅了,多亏有闫芳老师的音频朗读,又有了聆听后的感悟,还需要与同伴在彼此分享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来!
Day8 走进宜宾五初中《关键在 问》2
与学生对话
昨天,一口气读完了第一章,总觉得有些草率。今天,又重新细细读了以下的:“让沟通更为有效”和“承担学习的责任”。带着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开始尝试着运用。
刚刚结束课程,面对复习模块的知识,孩子们有些倦怠,尤其是学困生,我开始注意到班上有个孩子,平时性格很内向,最近上课总是不带英语书,作业也经常不写,一问就是:“忘带了。”这样下去,的确是个问题。今天,我改变了以往与他交谈时生气和指责的语气,而是以聊天的形式,开始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老师:好几天没带书了,是吗?(客观性)
学生:嗯。
老师:落家了?
学生:嗯。
老师:没带书,此时,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感
觉呢?(反应性)
学生:失望。
老师:哦?说说看。(诠释性)
学生:是对自己很失望。(哽咽)
老师:原来你很在意这件事情。
学生:嗯。(落泪了)
老师:哦!我原来不知道!差点冤枉了你。
原来你心里是想学习的。需要得到我
的帮助,对吗?
学生:嗯嗯!(连连点头)
老师:孩子们,我们怎么帮他?(决定性)
学生们:把我的借给他看!
老师:那先借用同学的书看一下哈,现在有
书了,心里感觉怎么样?
学生:不难过了。
老师:嗯嗯,老师想看到那个有书看,有作业去写,整天开心的你!
学习过程,目光关注他好几次,格外认真,格外专注。。。
总结:从最初,忽略了这个孩子的感受,只注重结果,到听到他内在的反应,“带书”巳不再是我所关注的,让他明白承担起学习这份“责任”,这才是最终要传递给孩子的。
翻开书的那一刻,《关键在问》巳经开始走进了我的课堂,那种感觉,真好!
Day 9 ️N6️️️️闪电行动第二期分享会
投射
今天,在阅读第二章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词,就是“投射”。尤其是对书中的这句话,有些困感:“对生活的观点进行加工,意味着我们在此之后需要将其投射出来。”
第二次分享会后,似乎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生活中的所有经历,都是为了学习和成长。我们用我们可以理解的视角去看待世界,一个视角所产生的内在对话,会为我们在某个当下,还有未来,去设置实相。这或许就是“投射”。
在N6的闪电行动中,有更多的优秀伙伴们,用他们的视角,引领着我们的行动,是唤起,更是联结,让我们从中找到解决的答案。兰芳老师的故事,也让我有更深的觉知:不是下载个绘画软件,就意味着我们的内心“升级”了,而是,手中哪怕只有一张纸,一只笔,只要用心去挖掘自身的价值,都足以实现心中的目标。
“心不换物,物不至。”相信这句话的力量:当我们的内心在改变时,一切都将随之而改变!
Day10 《关键在问》学习分享
意象的传递
围绕“意象教育”开启了第三章的阅读。其中的这句:“当某些讯息与我们现有的意象发生冲突时,使我们要放弃旧意象来接受更好的意象,此时,教育就发生了。”
恰好,今天刚刚聆听了Max老师讲的课程:《冲突,应对他人情绪的双冰山逻辑》,真是不谋而合!
现在静下来去想一想:其实,有些孩子来学校,大多不是因为喜欢学习才来,有的可能是因为喜欢伙伴或喜欢学习的环境,有的则是因为喜欢老师,因此,会带着情绪和情感去学习。这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学习,就是'重画’关于自己和周围世界意象的过程。”
今天,我有意识地设计了“觉察自己”的调查卡,主要是针对孩子们对自己潜意识的认可。
问题①:who:你心目中的自己。
问题②:where:你会在未来的哪里?
问题③:what: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孩子们的回答,超出我的想像:
“我是个开朗的人”,“我是个顽皮的人”,“我是个友好的人”。。。
“我在太阳系里”,“我在平静的世界里”,“我在美丽的森林里”。。。
“我想做个探究昆虫的专家”,“我想把礼仪学得更好”,“我想去成为心理研究师”。。。
面对一份份的调查卡,这种独特的沟通,让我接收到了他们的讯息,而那份认可,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自信心。仿佛是在潜意识里,我们正彼此共同营造一个场域,去支持他们更好地成长!
Day11 坚持一件平常事
坚持
当看到打卡主题时,一下子想到了《关键在问》第三章中讲到的“意象教育理论”。似乎感觉到,吴校正在运用与孩子对话的方式与我们交流。用“谈谈自己坚持的平常事”,实际上,就是在传递“坚持”的讯息,从而影响着我们的学习行为意象。
想到自己的坚持,值得回顾的,也许都发生在2020这一年里:云伴读读书,坚持打卡21天;从N4学习开始,坚持完成简书,到目前已完成4O多篇;参加《U型理论》兴成长暑期云伴读,一个多月的读书打卡,开始领会从“打开思维”,到“打开心灵”,再到“打开意志”,不断经历“坚持”带给自己的收获。
尤其是跟随雨鑫老师学习了视觉笔记,便一直坚持用这种方式去表达,尽管还不是那么尽善尽美,还不那么专业,但努力去做了,巳经感受到了被看见,被温暖的快乐!
还记得,在读第三章时,有这样一句话:“学习,就是'重画’关于自己和周围世界意象的过程。”的确,教练型的课程,正印证了这一点。我特别想以今天的打卡主题,展开下一次的学生“觉察日记卡”调查活动,有意地去创建让学生有机会去改变自己意象的讯息,他们的回答会是什么样的呢?期待。。。
Day12 12.12 今天您在做什么?
忙碌
“双十二”的早晨,特意多做了一些饭,因为这将是个忙碌的一天。
《第三届中国教练节》上午九点准时开始。终于在线上,见到了《U型理论》的作者,奥托.夏莫。一边聆听,一边笔尖飞舞,虽漆草一些,但却字字珠玑。
“2020年,人类所面对的是共同去学习,包括环境生态,社会层面,以及精神灵性层面。”
“人类与现实关系出现了问题,来源于与三个层面的连接的切断。”
“如何去疗愈,去转化这些问题:看见,感受,成为,践行!”
“心灵的教育和培养,是进入未来教育的体现。新型的教育,应是面向未来,向未来学习。”。。。
来不及去整理这些笔记,就已经开始思考“哪些新的学习品质,需要我在当下去落实到行动中,去开始第一步呢?”应当是:打开思维,身体力行。
短暂的下午时光,回看了《双冰山逻辑》这节课,自从报名参加了Max老师的教练课程,每周六绘制觉察日记,巳经成了一种习惯。内观自己,去“破译”每个情绪背后的信息:
愤怒背后隐藏着需要被理解,
伤心背后是渴望被关心,
焦虑背后是确认安全感。
时间过得好快,马上晚场的教练节活动,又要开始了,抓紧哟!
Day13 相信爱
代课老师
一提到“焦点讨论法”,我们一定会想到,只有在课堂讲解知识时,发挥的作用才大,其实,这种谈活方式不仅仅限于此,生活中处处是案例,都可以发挥作用。
上周五,为二年一班代了一下午课,遇到了一些费脑筋的问题,这也是与学生们进行交流沟通的一次机会。现在,反观一下,看看在语言的处理上,自己还需要在哪些地方,再改进一些。
目标:
孩子年龄小,缺乏管理自己能力,班级地面纸屑,垃圾随处可见,如何解决。
①客观性问题:
老师:孩子们低头看看你脚下和周围的地面,看到了什么?
学生:有很多纸片,还有垃圾。
②反应性问题:
老师:你喜欢什么样的班级?
学生:喜欢干净,整洁的班级。喜欢地面拖得亮亮的,没有废纸和垃圾。
老师:现在的班级环境,你看了会有什么感受与大家说一说呢?
学生:一看到,就会闹心,不喜欢。
③诠释性问题:
老师:为什么会不喜欢?
学生:到处是垃圾,不卫生,班级看上去不漂亮。
④决定性问题:
老师:“你想让值日生一个人去完成,还是帮助他,一起去解决?”
学生:一起!
老师:好!那从现在起,我们不安排值日生了,就每个人去管理自己脚下这“一亩三分地”,放学时比一比,谁的地面卫生最好,行吗?
学生:行!
作为代课老师,或许,事情可以处理得简单一些,找几个孩子,或让值日生完成就行了,但却失去了让更多的孩子,去发现事物内在深层的意义。生活,本身应该是有觉知,有爱,有温度的。
平时上课,只关注学生“你学会了吗?”,当真正走到孩子当中去,才发现“你有什么感受”,才是孩子们最需要的。
在动笔绘制第四章觉察日记时,对如何准备一场焦点讨论,思路更加清晰了,尤其是针对“创造性问题”的设计,值得我去不断地思考和践行。
Day14 公平之路
身边的故事
“只有一名学生,只有一名教师”的吉林龙潭阿拉底小学,可欣同学通过网络课堂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
曾几何时,我们还以“送课下乡”的方式帮助过她,而今,一根网线,一个屏幕,就让她学到了来自上海互加的,更加丰富多彩的课程,如此神奇的互联网。而今我也加入了其中,成为“线上主讲,线下指导”的助学老师。原来以为,“互加计划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离我很远,可当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博物馆课程》,一起去领略世博会带给我们惊喜时,才发现,这一切,原来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感慨之余,用四个层面思维,设计了几个问题去与内心的自我对话:
①客观性层面:
问:“还记得第一次接触互加时,是什么样的机会呢?后来又发生了什么至今记忆犹新?”
答:2018年下学期,工作上临时安排在担任英语老师的同时,又担任了书法课教学。晓野老师的推荐下,从此走进“快乐书法”,结缘互加。接下来,一路跟随,从云伴读,N4,N5,到N6和兴成长,前行之中,一路的教育风景。
②反应性问题:
“互加的教师公益培训,学生共享优质资源,带给您的感受?”
答:有一份感谢,和感恩,更有一份温暖。学生们可以与全国各地伙伴们共上一节课,尤其是上麦回答问题时的兴奋,我用手机记录了下来。而我每一次学习之旅的开启,又会结识天南地北,来自全国各地优秀的老师们,真是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③诠释性问题:
“为什么一直坚持参加互加计划的活动?”
答:从学员到助教,让我感受到了“看见也被看见”的力量!在互加,每一个人都有成长的机会,每一个都可以去发光,去点亮自己的那片星空。
④互加让“教育公平”不再是梦想,您会去做些什么呢?
答: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加入到课程中来,让身边的老师,课堂上的孩子们有机会去参与,去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尽管自己是那一点点微光,但也要去点亮!
Day15 新年心愿清单
2021 ,心愿
2020仿佛是在昨天,当站在年终岁末,眺望新的一年到来时,美好与向往,迎面袭来,此刻,与内心的自己链接:
①客观性问题:
“2020这一年,还记得自己都做了哪些选择?随后发生了什么?”
答:自己从原来的实验小学,调到江机二小,一个班额大,课节多的学校,除了教英语还要兼书法课,新的角色,让自己重新去面对挑战。
参加了N师学院第四,五,六期的学习,尤其难忘的是N6,开始接触“教练”这个角色,同时也在体验中,去尝试着做教练型的教师。
②反应性问题:
“平日里,工作也很忙,却一直在跟随互加学习,究竟带给了自己什么感受?”
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达,那就是“动能”,就如同张黎教练说的:“看到那个真实的,有能力的自己,让我们的心,成为那个永动机。”,每一次学习,都有新鲜感,总会get到新的技能:学会用视觉笔记去表达,学会用焦点讨论法与学生对话。
③诠释性问题:
“2021即将到来,最想用哪个词来表达?为什么?”
答:最想用的一个词,是“变化”。期待自己改变,用教练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在与孩子们的沟通中,带着发现的眼睛和有温度的心。也期待学生们改变,不是单调地,枯燥地去学,而是会用制作海报灵活的方式去梳理知识,也能在世博会博物馆课程中快乐地畅游。
④决定性问题:
新的的一年,又有怎样的期待?
希望疫情早点结束,背上包,来一趟远行。
更期待在N师新的学习之旅中,结识更多优秀的伙伴们,更期待自己用视觉笔记的方式,和学生们一起开启觉察日记的书写,用具象化的语言,将每一个记忆的碎片,珍藏起来!
Day16 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
“先放下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一些事实,相互依靠去寻找我们通往新发现与新认识的途径。”这是玛格丽特.韦特利那段启发教育者的关键之处。
平时,我们听到最多的是:“领导不支持,同事不理解。”这些,好像成了我们无法开展活动的最好理由。今天的分享交流会上,更多的做法,让我们豁然开朗。
①学习共同体,让你获得了什么?
答:N4的学习,让我学会了团队分工与合作,开发《家庭教育课程,并在共读一本书中,获取成长的力量。
N5的社群互动,让更多优秀的伙伴们聚在一起,优秀遇到更优秀的,彼此点亮。
N6的大组下设小组,跨省跨累的20个伙伴们与三位教练,有教练的引领,更有助教与组长的辅射作用,与孩子对活,更与每个人的内心对话,给予了爱与温度,并传递给更多的人。
②在目前你所在的共同体中,谁可能会从中获益呢?
答:看上去,似乎是我一个人受益的更多,但细细地想来:在N6打卡中,我与同伴们彼此间的交流,感动也被感动,赋能也被赋能,是在形成一个富有教育热情的场域。
在学校,我们参与互加美丽乡村课程的小团队,在学期总结会上,为更多的老师作交流,孩子的作品也被收集整理,成了家长会上的展示亮点,从点到面,每一步,都是践行的足迹。
③在您目前所处的环境下,学习共同体是否得到了正式的界定?
答:已经有所界定了。目前,我们学校开发的教研课题,正是与共同体有关的,无论是校与校之间,家庭与学校之间,还是社会与家庭之间,一个教育的共同体巳开始应运而生。
④N6闪电行不过半,您还有怎样的思考?
答:《关键在问》这本书,我为日后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为学生设计的“觉察日记”已经准备开始去落实,从自己的觉察到孩子们的觉知,观察→同在→理解→不评判,不断地朝着“成为你想看见的改变”,这个目标努力。
Day17 对话公平
无边界学习
看到“无边界”这个词,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了下面这幅图: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的交织融合,人脑与电脑间的互动联结,线上与线下学习方式的整合,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体现。
①您的学生能在网络课程中得到什么?
答:获取更多,更广泛的教育资源,相对课堂教学,心情更轻松一些,信息量更大一些。
②您所在的学校或区县是否有自己的网络课程?
答:目前,形成系说的网络课程资源还没有开发,有些课程是来自国家教育资源平台。
③学校打造网络共享课程面临挑战与困难在哪里?您对教育公平如何理解?
答: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教育主管的导向引领与重视。尤其是针对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公平教育,需要师资与教学资源的提供,每节课,都应有专业的教师来教,双师教学的辅助作用,会让“上好每一节课”,成为现实。
④您希望得到上级都门怎样的支持与帮助?
其一,组建团队来进行网络课程的统一培训与实施。
其二,硬件的维护与技术支持的团队化,会让网络课程走得更远,从而也会支持到课程的开发与推广。
其三,不断总结,分享网络课程中的经验,更好地服务于线下教学。
⑤您觉得2021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有怎样的突破与创新?
掌握网课直播课程的技术同时,线下教学与线上打卡互动同步进行,比如:英语课堂上学习了单词与会话,除了书写作业外,英语群坚持朗读打卡,纠正发言。平时课堂中学生的精彩学习瞬间或出现的卡点,及时反馈到家长群,教师,学生,家长不断在链接中,形成一个闭环。
从制作微课,制作视频,到运用UMU,一点点迎接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同时,在互加课程的教育平台上,共同与伙伴们去分享那份教育公平,所带来的幸福感!
Day18 价值观清单
价值观清单
购物时有清单,是为了避免遗落;读书时有清单,是为了更有目的性。那么,价值清单,有什么作用呢?会更加了解自己,“我是谁?”,会更加明确前进的方向,“我一生的任务是什么?”
①机会,参与,自我表达
以往,不太在意“机会”,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云伴读》,让我体会到了“众行远”的深刻含义:同伴共读,共修,共创。让每一个人从聆听者,到课程开发的参与者。而读书打卡,更让我相信:“没有表述的阅读,是肤浅的。”
②知识,创造力,合作
“厚积而薄发”,N师学院让更多的人,在兴成长网师培训班上获得了直播的技能,也在交流打卡与社群互动中,与更多的伙伴们链接。彼此思维的碰撞,去产生更多想法,再落地课堂,带给学生们新的教法与思维方式。
③爱与接纳
《与孩子对话》,读懂了在“爱”的背后,是带着接纳的聆听,不带任何评判,处在当下,那种改变,源于温和的力量,因为愤怒的力量,只会遗憾!
④尊重,教育,责任
走过N6的《教练型教师》课程,对“教练”的理解越来越清晰,带着对孩子们的那份尊重,不再去强迫,而是去唤起;不再是告知,而是去发问。虽为教者,更需要不断地去学习,觉知,再去与学生们联结。是那份责任感,让我们努力去做一个“爱满自溢”的老师。当我们内心充盈的时候,才会有满足感和幸福感!
Day19 研究之路
教育公平之路
带着一份感动,一份感恩,聆听了互加计划国家级课题结题会。
感受之一:庆幸
庆幸自己能够成为互加大家庭中的一员,享受到云端的优质资源,参加了兴成长以及N师学院的培训,更能带领孩子们一起参加《世博会博物馆》课程,没有错过,刚好遇上!
感受之二:挑战
互联网,让我相信:原有的认知,正面临挑战。本以为三尺讲台,一本教材,就完全可以教会学生,但却发现,要带他们放眼看世界,还需要打开“互加”这扇窗。当我看到视频中,也闪现了我们班上孩子在《世博会》课上的画面时,有点小激动。同时,也为我们每一次的尝试,用视觉笔记的方式去记录每节课的精彩,而感到欣慰。
感受之三:行走
看到了徐萍校长的木杉小学,孩子们打着非洲豉,跳着舞,读着诗,这一刻,真正理解了:“云课堂,诗一般的项目。”其背后的解读。
而我自己,也是从“快乐书法”走入“互加学堂”,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正行走在教育公平之路上,就在我们每一天与孩子们的对话里,在每一节课程的行进中。。。
Day20 面对未知
面对未知
学习了《与孩子对话》,读了《关键在于问》,一直在思考:学习只是与认知有关吗?不仅仅是,还有情绪。
如何了解学生们的情绪,于是,想动手没计“学生察觉日记”,但一时又没有太多的构思。原本打算,下学期摸索着去进行,刚好吴校有了今天的打卡主题:2020的最后一个10天,做点什么改变呢?于是,抛出了自己的想法,脑海中有疑问,需要伙伴们的彼此点亮!
Day21 冲关成功
冬至悟语
今天冬至,禁不住以此为话题:“冬至,昼长夜短,寒气鼎盛!而阳气也从今日开始,慢慢生发!”神奇的自然,似乎,正在用它的语言,告诉我们:困难与困感,正是蕴育奇迹的开始。
有些可能还没有看到,但每天发生的,感受的,自己却能觉察到:
①21天的“闪电行动”,感受到了“能量”,是与N师伙伴们,与学生们之间彼此温暖的传递。
②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木杉小学的孩子们,开心的打鼓,跳舞,学诗词。而徐萍校长正是那个,用网络为孩子们打开通向外面世界的“点灯人”,那份情怀,感动着我。
③《与孩子对话》,让自己学着以教练的方式,看待那些班上的“调皮鬼”和“捣蛋鬼”,慢慢走进,那些情绪背后的故事。不再停留于事件的表层,生怕伤害那一颗颗幼小的童心。
④面对未来,有几许期待:希望自己继续去学习一些教练型课程,目前正在Max老师的训练课程中学习,也努力地把教练的状态行出来。更希望 《关键在问》这本书,带给我沟通上的一些技能,通过用学生记录觉察日志的方式,落地课堂与生活。
⑤有了想法,一定也会有困难出现。比如:目前,对于学生觉察日记内容上的设计,如何既贴近学生,又能达到教练型的思维训练方式,头脑中有很多的疑问,不知道如何下手,有时,甚至会感到很无助。但既然起步,就要去尝试,去面对!因为,大自然告诉我们:一切都在转化中生成!
回顾这段日子,每一天,都普通而又有意义;每一天,都平凡而又有温度,是岁月里最美的一首诗,吟诵时,那么温暖而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