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农历的年末,城市的超市里挂满了玲珑华美的红灯笼,玻璃橱窗上也贴上了各式花样的剪纸,这些都是年的符号,也是年的名片。真喜庆啊,是要过年了吗?可心里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小的时候,盼望着过年。从农历的腊月二十三开始,接下来的每一天似乎都是色彩斑斓的,都散发着温馨绵厚的香味儿。村里的老婆婆坐在厚厚的蒲团上教我们唱着童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画画;二十九,去买酒;年三十,包饺子;大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这首童谣像是我们村里人的过年指南,农历二十三的时候就吃灶糖、祭灶神,二十四的时候就忙着用笤帚打扫屋子,二十五的时候就准备过年吃的豆腐,二十六的时候家家户户蒸枣花馒头、蒸萝卜缨包子……千百年来,太阳沿着亘古不变的轨迹东升西落;冬去春来,人们世世代代遵循着这样的过年流程过年。
现在长大了,突然觉得过年没什么意思了。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再也不盼望过年能拿到多少红包,再也不想着过年要买什么样的新衣服,就连小时候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的年糕我都不喜欢了。也许是因为时代变了,银行卡里的数字比红包带给的问候与祝福更让人激动;也许是长大了,再也没有一群可爱的小伙伴,每到大年三十的时候就穿着新衣服跑到家里来问你:“你的新衣服呢,快穿出来看看,你看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不愿自己的新衣服被好朋友的比下去,还没洗澡也把新衣服拿出来穿了,现在随时可以逛街,不想出去在家也可以买到很多好看的衣服,每天都穿新衣服,再也没有儿时的那种快乐;也许是年味变了,我们把新年拜访亲人的传统继承了下来,离开的时候再也不盼望能拿到一块好吃的年糕,只要家人健康,这一趟也就没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