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的习惯》:训练好习惯,戒掉坏习惯

富有的习惯

我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如果继续追问:为什么习惯为演变成一种自然行为而不自知呢?我想能答上这个问题的人应该不多。说实话,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富有”二字更感兴趣,但是细读过全书后,我对“习惯”有了更科学的认识。

一、用脑科学研究成果重新认识习惯

1.习惯的作用

习惯是有作用的。它可以为大脑减轻负担,节省能量。
习惯既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我们的生活在无意当中被这些日常习惯所控制。
习惯具有高效率和低效能这两个优点,大脑自然是喜欢养成并鼓励执行习惯的。而且,当我们想放弃或改变某种已经养成的习惯时,大脑还会进行抵制。这就解释了习惯改起来为什么如此艰难——因为有违大脑的意愿。

大脑很懂得居安思危,转危为安。为了节约能量,它进化出了习惯这一“超级省流”模式,可以在潜意识层面推动人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自觉地得出某些想法、做出某些行为和决策,而不必惊动显意识。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我们想要痛改前非时,最大的阻力竟源自大脑,看到这里,不禁让人莞尔一笑。

2.习惯的产生

基底核位于大脑的深处,处于大脑的边缘系统范围内,是控制人们潜意识以及习惯的核心部位。
我们不妨将基底核理解为控制习惯的中心电脑,它的任务之一便是监控习惯的运作。
基底核算得上是大脑的能量效率管理者,习惯便是它节约能量的工具。

基底核是大脑习惯形成的生理基础。这是我第一次从大脑研究的角度去了解习惯的底层思维,在本书中和脑科学相关的专有名词还有很多,如大脑前叶、突触、海马体、网状激活系统等。作为一个文科生,在习惯的操控下,会有一种本能的抗拒理科知识,但是在本书中我竟然收获了一丝趣味感,主要是这样的写作链接让我有种脑洞大开的感觉。

3.习惯的运行

习惯执行的过程分为“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三个阶段。“暗示”指的是某种熟悉的环境参照物,它会向基底核发信号:该执行了。受到环境参照物的触发后,基底核会控制并引导人们执行惯常行为,最后等着我们的是一项奖赏。
信念是那些被潜意识所接受的、情绪化的思想观念。
大脑一旦接受某个信念,便会围绕它建立习惯,以此来提高行为和活动的效率。

生产后,我的身材并没有因为熬夜喂奶、重返职场、带娃遛娃而有明显回落,一直处在110+的高水位。心里一直想着要减肥,但是既没管住嘴,也没能迈开腿。直到这个暑假,我从阅读中生发了改变的信念,在阅读中找到了行动的方法。早起一小时,让我有了充沛的时间进行晨练。坚持每日记录运动时间和能量摄入,也让我在脑海里构建了一道隐性“紧箍咒”,每次张嘴时脑海里都会自动扫描一下卡路里。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体重稳步下降,掉秤明显。

二、从坏习惯的对立面了解好习惯

每种习惯都会产生后果。习惯为我们带来幸福或悲伤、财富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决定我们的寿命,改变我们的智商,而智商又会进一步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职场表现、运动技能、情绪和生活的整体状态。
日常习惯是富有和贫穷,快乐与不快乐的源头,让习惯跷跷板朝着正确方向倾斜是个中关键。

本书理论部分,作者根据自己接触的大量案例与研究,用了一个章节具体介绍习惯的种类,帮助富人们白手起家的习惯即富有的习惯列举了26条,使我们与成功背道而驰的习惯即贫穷的习惯列举了10条。作者的总结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高深莫测,这些习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不过我们大多数人处于一种被习惯推着走而不自知的状态,若能反躬自省,有意识地察觉,我们的改变会更有着力点,我们对习惯的认识会变得更有意识,这也算得上是一种新的习惯——觉知习惯。

三、站在未来视角逐一改变习惯

寻找梦想是指对自己的梦想进行明确的过程。
你需要一个简单、容易操作的方法来改变自己的习惯,从而避免让自己的生活坠到谷底。
改变习惯意味着先把坏习惯连根拔起,然后再培养新的好习惯,为的是让习惯跷跷板朝着正确的方向倾斜。

改变习惯的原动力来自于梦想和目标,梦想越真实,目标越具体,我们改变习惯的信念就会越强烈,采取行动就会越迅速。如何让梦想照进现实?作者在本书中提到了四个练习,分别为来自未来的信、给自己写讣告、列出梦想和心愿清单、设定目标,这四个练习是一个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过程,我们只有先将自己的梦想蓝图清楚明朗地描述出来,我们的分解目标才有了明确的意义和价值,我们改变坏习惯、践行好习惯的内生动力才能源源不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