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3
熙涓叙语
我总是喜欢在和老师们交流的细节中体会他们的思维和哲学观,更重要的是看他们如何实践,也就是他们的一致性。我曾经问过很多学员,他们会如何选择授课老师,许多的学员反馈,传授知识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但他们更希望传授的老师能活出本身想传授的理论和知识。老师的生活本身就孕育了丰富的理论和知识,这样他们才能学到更多东西,而不是只停留在知识层面。我特别珍惜学员给我的反馈,我也在不断反思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老师。
瑞柏在台北讲了三天公共对话,虽然第一次听到这些理念都特别专注的倾听,联系,瑞柏邀请大家去觉察冲突中自己的身体反应,内在情绪反应,表达脉络的来由和关系的变化。再去反思,在此时此刻,有没有一些不同的表达,这种不同的表达对身体情绪关系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种练习特别珍贵,可以让学员放慢脚步,好好端详过往发生的冲突,通过觉察和反思,拓展学员面对冲突时的更多想法。在对冲突的尊敬中找到更多不同的应对方式。这样一来,不止身体情绪会有不同反应和冲突,对方的关系也会有所转化。当然,这只是学习公共对话的一个小练习。
瑞白讲述道,他和他的团队在和双边对立冲突的人们工作时,往往要做大量的准备,这样双方才正式进入对话时,效果才会更好。例如,他们会分别和双边讨论,当正式对话时,什么事情是应该避免的,怎么样的对话应加入到双边谈话中,在正式进行公共对话之前,必须有足够的准备,让公共对话的带领者对双方有更多的理解,整合双方对于公共对话的建议反馈来设计公共对话进行的方式。我在听瑞柏讲如何操作公共对话的过程时,内心非常感感动,因为他们做的实在太细致了!
在正式进行公共对话前,双边都会被邀请参加参会并分享个人的故事。例如工作类型,家人故事,兴趣喜好,籍贯家乡。而非马上进入双方意见相反的主题中。这样的安排会让双方有冲突外的联接,在参会的连接基础上,邀请双边开始谈他们重视的观点(公共对话要谈的主轴)和他们个人故事有怎么样的联结这一设计是为了避免抽象的表述落实到人们的生命故事上。接下来再请,双边,谈谈他们重视的观点中,有没有一些是不是很确定的灰色地带以及这些灰色地带是怎么来的。这样充满尊重的问话,邀请往往会让双边有机会跨出原来固守的观点,探索灰色地带,打开更多对话空间。在这样的公共对话空间里,人们不再把所有的能量放在捍卫自己的观点和找出对方的错误上,反而可以增加对自己,对对方的理解。双方不一定要改变自己和对方,但在这种对话中,敌对情绪会渐渐缓解,关系会得到改善。原来可能因为冲突而出现暴力的情况较有可能转换成尊重,接纳不同的和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