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若说对历史有兴趣,怕要追溯到童年,严格说那时的兴趣不在历史而在故事。先是听收音机中的评书或历史小说连播,再大些开始看小人书,虽然字认不全,但三国水浒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都烂熟于心。我醉心于那些远离现实的神秘年代,只不过那时的观念仍停留在好人坏人的阶段。
家族中有一叔伯是学历史的,主攻三国史,曾在大学历史系教书和在历史研究所著述。按说他终生研究的是我幼时最喜欢的三国史,我本当和他很亲近,但实际上叔伯却总让我产生距离感。到我长大后,才明白他们那些一辈子沉浸在一件事中做学问的人,经常是半木讷的状态,给人无趣的感觉。
到上中学开始学历史,这才明白为什么研究历史的叔伯无趣,实在是历史课就极端无趣。什么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科学成果、文化成果、历史名人、制度沿革变迁……那些神秘的年代没有了,故事没有了,历史被分解成概念和年头组成的单元。历史考试考的就是年头!
自从上了中学的历史课,就对所学的“历史”不感兴趣,最让我不爽的是我所心仪的刘关张成了镇压黄巾起义的刽子手。青少年时代实际上是历史小说在伴随着我。直到新世纪出了无数写史的著作才算找到了我所喜欢的历史。
说到近些年出的书不能不说说《明朝那些事儿》,正像作者所说,“历史原来是可以这样读的!”全书虽以调侃的笔调写历史,却是一部严肃的历史著作,出处明了,观点鲜明,即使举证野史也加上自己的分析。全书从事件出发,从事件中揣摸历史人物的心理和思维轨迹,极有说服力地阐明了明朝历史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别样,阐明了明朝历史对中国后来历史的影响。
他也谈经济,但加上了作者对货币购买力与当代的对比,让你清楚的计算出明代的货币与现今人民币的比价。这种在事件、人物叙述中谈到的历史是生动鲜活的,虽然可能你记不住年头,但戏剧性的事件和鲜活的人物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却是极清晰地留在脑中。
所有的历史其实都是部份人的个人观点,历史永远没有绝对的真实。每当朝代更替,新朝为旧朝修史总要做些“加工”来说明朝代更替的合理性。而历史研究者则是在使用不同的历史文献来还原一个大体合理的历史,而不同学者对于同一件事却几乎永远不可能有共同的认识。
其实对我来说,历史的总体真实已经足够了,研究历史不是我的目的。而以史为鉴能为我解答一些对于现实问题的思考。
读史让我了解了一些被历史记载下来的古人他们怎样思考、怎样处理事物、怎样相处,并从中推想古人当时的生活状况;读史让我逐步弄清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道路的异同;读史让我懂得了当代社会何以成为现在的样子。
比如,朱元璋大一统的政体下最大限度地强化了皇权,把权力的使用达到了极致。这种观念和方法一直影响着后来的历史。
再如,两种不同文明的冲突,并非一定是先进的文明能取胜,中外历史上演了无数野蛮与愚昧扫荡文明的活剧,如宋金之战,明清交替,纳粹……
当然,读史还有另一种出世的轻松读法,即走出以史为鉴的框框,不必去对比古今,不必去做正确与错误的判断,不必去追寻历史所包藏对今人的意义,而只是去了解去感受古人的生存状态。这也是另一种关注他人生活的间接方式,如愤世忌俗却穷困潦倒的海瑞,如学问严谨孝母爱妻却做尽坏事的严崧,如中国皇帝史上最具反叛精神也最不着调的正德皇帝朱厚照……。
想当年心情不爽时,总要弄本历史或历史小说看,就为了能把目光投向遥远,让心情远离现实的忧烦。现在虽没这个必要了,却也总会隔一段时间弄本历史看看,或者说是在浏览历史时思考些问题,既是消遣也是养心明目的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