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更新完后,简书里弥漫了广告,真的让人很下头,所以将它卸载了一段时间。但因为一件小事儿又下回来了。还有就是发了这么多,还是有点不舍的,便再有机会发上一些吧。这篇演讲稿属于想啥写啥,比较随心,因此主题不明,自认为它也表达了一种态度。
各位同学,大家好。(演讲稿原先倒也写过,当写完这篇以后又经多次打磨再回头看时,一方面觉得内容上倒也可以接受,尽可能的说明了一些想传达的东西,但却着实又令我感到羞愧难当)
演讲大致是将一些开头所给的关键词串联起来(比如选择、前行、重塑、磨合等),加以我个人的想法,基本如此。因为本次是我们高中的第一次期末叙事,它必然被赋予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感受学校特色的同时,建立起我们对庆典的深刻认识
“选择”,当我们填报了中考志愿,以及录取结果出来之后,运城国际成为了大家“相遇”的地方,不论合意、称心与否,这都是我们的选择,它也成为了我们的“缘起”。“人生自是有缘,相逢未必偶然”,在接下来的时光中,还要在此度过余下漫长却又短暂的高中时光
从结果角度讲,这个新阶段无疑是最重要的,可能会有踟躇与迷茫,与之对应的是沉思。在夜深人静难以入眠的时候,是一个关于自身思考的大好时机。有些困惑可能不是很快能够想清楚的,需要时间,需要经历……有些答案要在“前行”中不断地去探寻。就比如“存在焦虑”,即“最终的结局终将走向死亡,那么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到底是什么?”这是个哲学问题,它的答案可能要用一生去寻找。在这过程中,不在乎弯路,在于不断地前行。
新的阶段意味着崭新的开始,如果可能,当然可以完成对自我的“重塑”。何为重塑,不是刚开学立一个新人设,而是深刻认识到在原先日子里所不合适地方的并在新的阶段予以更正。说实话,我痛苦且深刻的意识到“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与“知行合一”的艰难性,初三下学期真真让我体会到前面没学好所付出的代价,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折磨。所以中考前后我都深刻意识到改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于是乎满怀信心的准备“将改革进行到底”,却在暑假却安于沉沦,最后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惶惶不可终日”。当然这场网课同样也有类似感受。但是自我的认知层面已经达到,最开始又对其抱有希望与幻想,最后的落差感必然使人陷入痛苦。所有想要一下子彻底改变,是完全不可能的,这是一个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提升“内驱力”,同时也需要有直面“挑战”的勇气。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追求卓越的渴望,那些伟大的理想,往往诞生于黑暗之中,但问题就是,我们能否耐得住这过程的艰辛、寂寞与折磨,同时主动上路。很多困难是我们必然要面对的,可能只有真正的面对了,才能够磨练我们的意志。这是一场“英雄的旅程”。
初到高中还是有些不适应的。但是网课来了后,经过逐渐的“磨合”,变得适应。愈发深入的感到很多同学都蛮好的。咱班很多同学称我为“文科男神”,我主动的给它加上了引号,可能是看语文和文综的造诣还凑活,虽然这更多是种戏称的感觉,不过也确实表明融入感在不断地加深。但是,这个学期即将结束,意味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离别之际,难免伤感。一方面我必须要再次花费漫长的时间适应一个新环境,但是我们可以全身心的投入于我们的选科之中,深耕其中。这段短暂的相会必然在高中时光里留下些什么。
其实这个学期我们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的,疫情让很多可控的因素变得一下子不确定起来。因为疫情,我们上了一个月的网课,网课的效果可能就是不好,加上疫情防控的需要,也错失了小桥和少年演说家。而本学期时间本来就短,等返校后社团活动取消,后来的共读进行了几天后也戛然而止(当然,为了赶课,可以理解,以应试学习为最终目的,也是很合理的)。对于可控的事情我们保持乐观,对于不可控的事情保持谨慎。如果找内因的话,就是现在可能更注重的不再是内涵、实质了,而是呈现出的外在效果流于形式罢了。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主体,我们。就是于我们要怎么对待这些事情,是也当做过场随便糊弄了事儿,还是选择全心全意的投入其中?当然,我们尊重所有不同的选择以及个体的差异性,并对此表示理解且不做任何评价。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最后,用原先学校的使命与愿景表达我生命中最深切的渴望,愿我们都能“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一个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以上内容过于冗杂,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