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舅不是传奇人物,但是他的一生却是一个传奇。
大舅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专生,而且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别具一格,在村子里是响当当的“文化人”。一进入腊月中旬,就是我大舅大显身手的时候,很多村邻都会找他写春联。
那时候的春联几乎都是手写的,不像现在家家几乎都是贴的买的春联。村邻只需在大舅所开的门市部里花几毛钱买一张大红纸即可,大舅就用门市部里的柜台做案板,铺纸研墨,几分钟就一气呵成。内容都差不多,多为“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春到平安宅,福临吉祥家”、“爆竹声声辞旧岁,喜气洋洋庆新年”和“福如东海长流水,春满乾坤福满门”“之类的寻常可见的春联。除了上下联,还要写“欢度春节”、“平安吉祥”、“幸福美满”等类似的横批,还要写一些专门贴在橱柜、门楣等地方的“春”字和“福”字。
大舅写的春联,大多是从老黄历上摘抄的,很少自己创作,但也有例外的时候。一次,一位不认识字的邻居找他写春联,大舅恶搞之心大发,在给这位文盲邻居写的几副春联中,写了一份原创:手持大刀门前站,谁来日逼头打烂”。身边其他人乐的哈哈大笑,文盲邻居看到别人大笑,也是满头雾水,一愣一愣的。
大舅年轻的时候,聪明调皮。 到了大舅十七八岁的时候,该是娶媳妇的年龄时,有邻居帮忙介绍了一个勤快的姑娘,还会织布做衣服。姥姥姥爷觉得姑娘很好,尤其是姥姥,更是喜欢的不得了。但是,读过书的大舅收回来,也许是看不起相亲,也许是玩心太重,玩心还没有收回来,根本不把相亲当做一回事。但是姥姥却很在乎,力主促成此事。大舅虽然心里一万个不愿意,还是无奈地要走相亲的过场。相亲那天,正是夏天,大舅就故意解开衬衫敞着怀,穿着大裤衩和拖鞋,故意一副混不吝的模样。但是那姑娘不在乎,就是看上了他。在媒人的不懈努力下,大舅后来跟这个姑娘定了亲,结了婚,这个姑娘,也就成了我的大妗子,如今儿孙满堂。
听大姨和母亲讲,大舅当初亲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插曲。由于大舅坚持不同意,于是姥姥姥爷就骗他说,这就像木板上轻轻地钉了一个钉子,还没有订死,以后反悔不同意可以用锤子把钉子撬出来,起出来。另外,当初姥姥急于促成这桩婚事,也是有深层的原因的。那时候正是1960年代,家家都活的不容易。姥姥的儿女们多,三儿两女,衣食住行中的“衣”是除了吃之外的头等大事,但是,由于姥姥从小家境优越,没有学会织布缝衣这些女工,孩子们的衣服都要自己买了纺线或者布匹后再拿去让娘家人帮忙缝制。姥姥送过去的东西经缝制后,“缺斤短两”太严重,像按照常识,本来够五个孩子穿的衣服,到头来连两个孩子的衣服都不够。一来二去,姥姥虽然嘴里不好意思说娘家人什么,但是心里还是有些怨言的,这也许是姥姥对会织布缝衣的姑娘心有独钟的原因吧。
大舅好喝酒,一日三餐,几乎每餐都要来上二三两酒。农村人不像大城市里的人那么讲究,根本不在乎酒的品质、酒具和菜肴。是商店里几块钱一瓶的低档酒,酒具就是家里的普通的小陶瓷酒盅,一盅只能盛三钱的酒,而菜肴就是普通的家常菜,凉拌黄瓜、自己家里腌制的咸菜都可以用来下酒。
大舅能喝酒,也是酒场上的高手,印象中我是从来没有见过他大醉过。当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去亲友家里做客的时候,更是增加“套餐”,半斤八两不在话下。很多时候,想把他灌醉的人反而被他喝趴了。
吃饭的时候,当大舅把那盛满酒的小酒盅端到嘴边时,身边的人仿佛已经听到嘴唇与酒盅接触后发出的“吱溜”声,那是一种充满快感的声音。就像一个孩子喝到自己喜欢喝的饮料一样,美滋滋。此时,如果再看看他的脸,平淡的表情里早已经溢满了快意。
逢年过节去大舅家走亲戚,吃饭的时候,我和弟弟要给他敬酒。有时候,大舅他的酒瘾上来了,晚辈们敬酒的间隔又有点长的时候,他就有点等不及,自己端着自己的酒盅就喝了起来。“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酒至微醺,人像是打开了话匣子,从东家长聊到西家短,侃侃而谈,笑声朗朗,快意人生。
有人说,越是好的白酒,越久越醇香。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的大舅,就像是一瓶老酒,每一滴都有故事。大舅是个有故事的人。我长大后,常年漂泊在外,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数。虽然我每次回家都去看望大舅,但是因为我不喝酒,没有办法陪大舅喝上几杯,彼此对饮,也没有机会听他讲一讲他的故事。
“人间不值得,可是酒值得!”酒,实就是大舅的魂,因为酒总能带给他快乐,所以不要拿白居易的那首《问刘十九》问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因为大舅永远都会说:“能!”喝完一杯,再来一杯!
遗憾的是,大舅还没有喝够人间的酒,就永远地和我们说了再见。
时光飞逝,似乎仅仅是一个转身,一个回眸之间,一千多个日子就悄然溜走。
在某个深夜或清晨,在贴春联或有人喝白酒的场合,我有时候会想起大舅。想起他在饭桌上的话语:“倒满,倒满!”,“再来一点,再来一点。”……
今年农历五月十三,就是大舅三周年的纪念日了,是以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