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证券时报报道,4月12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机构成员召开会议,讨论关于放开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自律上限事宜。另据路透社报道,央行拟允许商业银行适当提高存款利率的浮动上限,按银行的规模分批进行。
中金发表研究报告称,若报道属实,预计存款利率上限的行业自律约定并不会完全放开,而是采用逐步分批方式提高自律约定上浮比例。
为什么要放开银行存款利率自律上限?
市场对放松存款利率上限解读不一,最大的区别在于,究竟是将其理解为央行加息,还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兴业研究乔永远团队认为,法定利率与市场利率走势脱节,市场利率自2016年4季度至今已有明显的涨幅,而法定利率存款,无论是短端的3个月还是长端的1年期都没有调整,这个差距需要弥合。
另一方面,法定利率不作调整并不是说银行存款获取的边际代价就没有变化。为了维持必要的存款规模,满足监管指标的达标要求,银行将争夺焦点转向了包括结构性存款、协议存款、中央国库定期存款在内的市场化定价存款。这些存款的价格变动非常敏感,调整幅度甚至超过市场利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定利率存款存在着上调的必要。
而若以利率市场化来理解此番央行拟放松的存款利率上限指导,则涉及更宏大的议题,包括商业银行发展路径与策略。
在不久前召开的博鳌论坛上,央行行长易纲指出“我国利率自由化朝着市场主导的方向发展,价格变量越来越重要,目前有两条渠道,一个是基准利率,还有一个市场利率。最好的改革方式是使两条利率轨道逐渐融合,更向市场利率融合”。
2013年7月20日开始,央行取消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基准利率)0.7倍的下限;2015年10月起,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但为保证有序竞争,避免过分推高市场利率而出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人民银行推动了行业协会《利率自律公约》和MPA定价考核来规范存款业务定价,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银行(业务)不同的存款利率设置指导浮动上限,试图通过领导者定价机制来约束过度竞争。
但那时,存贷利率上下限放开后,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仍然会对存款利率上限构成约束。按照国信证券王剑的说法:“存款利率管制上限放开后,因为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设立,各银行之间形成“利率同盟”,存款利率上浮到40-50%左右后,就不动了。”
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是2013年9月24日成立的一个组织,主要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10家核心成员机构,以及其余470多家基础成员机构。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对金融机构自主确定的货币市场、信贷市场等金融市场利率进行自律管理,银行在利率定价方面有形或无形都会受到它不小的影响。
如今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限的行业自律约定将放开,意味着商业银行利率自主定价的能力大大增强,而基准利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加息)作用大大弱化,这或是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性一招。
这种市场化环境下,银行面临的挑战维度将加大。正如国信证券王剑撰文引用某位银行专家的观点,“不要说负债荒,也没有资产荒,从来就只有能力荒”。
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相当于加息 银行吸存竞争加剧
目前,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央行给定的基准利率;二是基准利率基础上,允许各家银行在一定区间内浮动,浮动多少,则取决于上述银行业“自律机制”给出的空间。
据一名国有大行资产负债部人士介绍,目前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利率红线是基准上浮50%,根据不同银行类型,上浮限制不同,比如,国有行的指导上限原是30%,股份行为40%。其实,对于储户而言,今年银行存款利率优惠尺度已经超出往年。以零售之王招商银行为例,4月明确存款利率最高上浮基准50%,已达监管指导价格的“天花板”。
如果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就等于允许商业银行上调存款利率浮动高度,相当于单边,也就是存款加息,这意味着法定利率存款的争夺将进一步白热化。一般而言,商业银行为了获取增量的法定利率存款,有提价的冲动;而其他机构为了保持必要的份额也只得跟进。新发生法定利率存款成本将提升。而新发生主动存款(包括结构性存款,中央国库定期等品种)成本居高不下,一般性存款成本进一步上行,这实质上起到了加息的功效。
有报告指出,目前商业银行50-75%的负债来源于存款,如果上限幅度被提高,假设商业银行的存款成本在目前水平上提高50个BP且其它负债成本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则意味着商业银行整体资金成本将上升25-40个BP左右。中金发表研究报告称,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将影响上市银行净息差0.9bp,影响利润0.6%。
不过,也有报告指出,在市场利率自律定价机制仍有明显约束能力、MPA考核仍然关注利率定价行为、数据治理同步进行等背景下,对于大型银行“财大气粗、打价格战”以及小银行“高息揽储、铤而走险”的现象,不必过于担心,因为,所谓的拼抢存款,拼抢的是那占比不算太高的利率敏感型存款,来自议价地位高的存款客户。而对于存款基础好、散客多而稳定的银行,受影响不会太大。因此,可以说,大银行打价格战和小银行高息揽储的现象不会出现。
另一方面,如果存款利率上限理解为利率市场化推进,国信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剑认为,在此进程中,银行业经营风险不可忽视。
王剑指出,从国外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看,国外的经历通常是在货币宽松的时候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最终放开。这时,往往是房地产、能源、大宗、证券等资产价格表现不错的时候。
然后,存款利率在放开后开始上升,当然是侵蚀息差的(同时,因为是宽松时期,息差本身也是较薄的)。银行为了保住息差,开始铤而走险,寻找一些高风险的领域去投放信贷,获取更高的收益。这时,各国银行业总是不约而同地选择房地产贷款,因为房地产价格此时正在上涨。所以,各国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息差都没怎么下降,这个原因是重要的一方面。
然而,等货币宽松期结束,央行收紧银根,房地产风险暴露,此前为了保息差而开始浪的银行,就开始出事了。“因此,利率市场化带给银行的风险,不是因为银行息差没了导致亏损,而是自己作死的”。
因此,王剑认为,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对银行业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加强微观审慎监管,别让银行干坏事。改善银行的公司治理,尤其提防银行股东层、管理层制订不切实际的考核任务。
竞争严酷、吸存揽储难 银行应该怎么办?
2017年底,M2总额为167.7万亿元,其明细结构为:
其中,非银存款一般不属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存款(保险存款除外),而是由银行资金部门经营。非银存款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比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存在银行的资金,还包括各类资管产品(基金、理财产品等)存在银行的资金,后者金额较大。
平时所谓的拉存款,主要是指单位存款、个人存款,即一般存款。如果2018年M2增速为9%,那么全年M2增量为15万亿元,假设其明细结构仍与上表相同的话,那么一般存款的全年增量为13万亿元。
这13多万亿元就是我国2018年全年一般存款的主要增量,是锅里的全部存款。就这么多,全国的银行业务员们,拼抢的就是这13多万亿元。
在行业监管从严的背景下,同业业务收缩,且同业负债成本也较高,存款作为核心负债,不但利率相对低,还有一些监管优势(比如在计算一些监管指标时,明显存款有优势),因此其价值很大,如果放开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大家拼抢更凶。
那么,2018年各银行存款市场竞争策略将是什么?我们不妨选择一些典型银行看看他们是如何做的:
农业银行表示2018年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客户建设,拓展对公和个人客户群,扩展全口径存款;二是狠抓结算;三是内外合作,外部加强和券商等机构的合作,内部加强与子公司的合作;四是加强久期管理,适当加长久期,力求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存款竞争力。
中国银行同样认为2018年存款竞争压力会比较大,公司将主要抓客户,以客户立行。一方面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挖掘存量客户;另一方面,在提供服务的时候,把存款、产品创新和客户金融资产结合起来。比如优化企业网银,将金融服务于非金融场景融合起来,激发客户使用金融交易的生态,最终实现将单一的存款转变为存量的资金。
建设银行则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理财手段不断丰富,同时还有来自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压力,旧的抓存款的方式已经不再可行。因此,公司一直坚持零售有限的策略,通过零售业务发展实现低成本的运营。尤其是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如电子银行、场景建设等,用零售带来存款,用建设生态带来流量。此外,建行银行也表示,公司在探索通过结构性存款来吸收存款,但由于成本不可控,并且高于零售,因此并非是重心,只是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
平安银行针对零售存款派生能力不足的痛点,公司管理层表示希望2018年能够逐步缩小零售贷款与存款之间的增速喇叭口,明年不仅缩小增速,也进一步缩小喇叭口,最终用两到三年时间达到一个稳步增长的目标。主要策略就是集全行力度联动做代发,建立专门代发团队。此外,还可以通过收单业务,尤其是由上百万无证机构收单释放出来的空间。
同为零售特色的招商银行则表示,公司零售活期存款占比达72%,公司活期存款占比达55%,因此具有比较高的相对优势。此外,公司也会在主动调整的基础上,考虑其他方面的来源。
作者:老李说事_生活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writer#/notebooks/24444122/notes/26867467
來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