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白天在四院学习,晚上回学校整理试卷和期末成绩,有点小焦虑和疲劳。这两天在四院的儿少科还是学习的不少东西的。昨天上午朱主任查房,跟着主任熟悉了一下所有的病人。这个主任查房没有六楼的谢主任查的仔细,不过三楼病人也比六楼少,毕竟三楼的儿少科,锁定特定人群的科室。
听老师说这个季节是淡季,春夏是旺季,有句话叫油菜花开,疯子忙。春天是精神分裂患者高发的季节。病房里有好几个重症的精神分裂症,时不时听到有人哭,医生们一听就知道是谁。
有一个偏执型的,边叫边绕着病房跑。这边重症患者较多,其次就是重度抑郁患者也不少,还有少量的双相和强迫症,发育迟缓和多动症。精神分裂症患者看起来有点古怪,而重度抑郁的人看起来跟手里节能模式似的,没有任何动力,也不说话。这些病人看多了,就有感觉了。
昨天下午跟同事去心理咨询门诊蹭了沈主任的门诊,沈主任是家庭结构式治疗的专家。在给我们上督导课的时候就很喜欢她,不急不慢,非常有洞察力。她门诊人不多,看的不急不慢,还会给病人做简单的疏导。
有个焦虑的病人想加大药量,主任没给他加。后来她解释说医生不能被病人的焦虑卷入,然后做出错误的判断。很多来复诊的病人想停药,沈主任说你现在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功能都是在服药的基础上。她劝病人做个服药的正常人。
她的这句话我记住了。吃药是一种选择,如果吃药换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功能还是值得的。不吃药可能随时复发,也会散失工作和生活功能。
我还学习到做心理治疗前需要评估对方是否适合做心理治疗。有个家庭是另一个医生推荐来找沈主任做家庭结构式治疗的,沈主任拒绝了。后来主任说,这个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很固执己见,做心理治疗需要时间长而且效果还不能保证。
心理咨询是非常讲究环境的设置的。我进入门诊时没有多余的板凳,顺手搬了病人家属的板凳,沈主任不让我搬,让我到护士站借了一个,这件事虽然有点尴尬,但是我学习到心理咨询的每一个布置都是有功能的,连病人和家属的距离都是有讲究的。通过病人和家属进来后的潜意识反应,都能看出病人和家属的关系。
一个家庭来到诊室几分钟就能暴露他们的相处模式和家庭内部结构。肢体语言传递的信息多余需要。一个好的治疗师应该具有好的感受力和观察力。患者的病是源于一个系统,不能孤立的看患者本人。
医生有时单独和患者谈话,有时需要父母在现场,孩子不愿意和家长说的话,可能借助医生的力量说出来,家长才会知道孩子对事情的看法。有经验的医生知道怎么问话,给予孩子力量和支持,我觉得医生真的越有经验越厉害。
今天上午跟我老师上儿少门诊。老师年龄和我差不多大,工作十几年了,也非常有经验了。今天来的最小的孩子才八岁,就吃两种药了,有焦虑还有抑郁。妈妈一直在傍边说教,爸爸偶尔插一句,两人竟然在诊室还会互掐,这对重组夫妻感情不和,孩子烦躁,甚至有点暴躁,老师让她们做家庭治疗去。
有个十几岁的孩子抑郁发作,吞了好多药,竟然没事,还有个患者烦躁自己把手砍了很深的口子。看来重度抑郁的人真的非常痛苦,要不然怎么对自己那么狠?
我观察到有的孩子一看就有问题,又胖又没精神,而父母好像局外人,可能父母觉得都是孩子的问题,却不知道自己与孩子的互动方式也很重要。
来儿少科还是对的,青少年和儿童抑郁的概率还是蛮大的,孩子小和成人还是不一样。今天跟着老师学到了如何和孩子谈话,如何和家长谈话,医生不预设谁对谁错,保持中立,只把自己看到的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