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是我们生存所必须的物质,因为洁白的外观与咸味的口感,人们赋予它纯洁、坚毅、有责任、有担当等涵义。随着孩子的长大, 我们除了给予足够的“奶”和“蜜”,更应该添加“成长之盐”。
那么,到底需要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添加哪些“盐”呢?
一、死亡教育
孩子对死亡的思考要比父母想象中早得多,如果父母不及时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会让孩子对死亡产生很多错误的理解,如果父母尽早为孩子建立“生命第一”的观念,就可以避免很多的悲剧。首先要尽可能早地告诉孩子生命的可贵,而且根本不存在一个没有痛苦的时候世界;第二就是要告诉孩子遇到危险时应该怎样保护自己,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生命都是第一重要的;第三,父母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及时化解孩子的负面情绪,防范于未然。
最近,听闻好几起跳楼的事件,我的心里真得很不舒服。作为父母的我们总是觉得死亡的话题太过沉重,孩子未必能理解,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生命只有一次,不可能再重来。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应该先保护生命。当然,这些自我选择死亡的孩子,一定是累积了无数的负面情绪,以至于对生活绝望做出了无可挽回的抉择。所以,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地排解负面情绪,重新回到正能量的生活圈里。
二、激发思考
其实,孩子是善于思考的,有时只是因为父母替他们想太多、太周到,才会让他们放弃了思考,我们要相信当孩子需要自己去应对某件事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就会生发出解决问题的智慧,当然也包括面对问题的勇气。
父母有时候建立孩子的防范意识,想得太简单了,以为只要教会孩子不和陌生人说话就能安全了,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潜藏了某种危险,它使得孩子丧失了辨别力,不知道该怎样去区分好人和坏人,只记住了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可是父母有没有想过当孩子真的孤身一人遇到危险时,你让他怎么跟陌生人开口求助呢?
生活中,我们询问孩子的问题,大多都是些带有预设答案的。换句话说,我们在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标准答案”,只是希望通过引导让孩子自己说出来。有时候,没有预设答案的问题,我们也会习惯性地提供一些我们认可的备选方案,然后把孩子往这些方面引导。而这样一来,我们就慢慢地剥夺了孩子们自己思考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的思考与答案。
张老师在书中列举的“不能和陌生人”说话的例子,也给了我极大的提醒。我们一直思考的都是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不安全性,因为谨慎、甚至恐惧,就给孩子硬性规定——“不能和陌生人说话”。但我们似乎从来没有想过,由此也可能会剥夺了孩子们在危机时刻向陌生人求助的能力,这样可能反而会害了孩子。
我想,我们真得有必要与孩子坐下来一起认真讨论一下:如何辨别好人与坏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