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习第2天《梁惠王上 凡七章》1.2
原文阅读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民欲与之皆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字词注释
[1] 沼:水池。
[2] 鸿:大雁。麋:一种似鹿的哺乳动物,也叫四不像。
[3] 经:测量。
[4] 营:谋划。
[5] 攻:建造。
[6] 亟:急。
[7] 麀(yōu):母鹿。攸:所。伏:朱熹注:“安其所不惊动也。”
[8] 濯濯:肥胖的样子。
[9] 鹤鹤:洁白的样子。
[10] 牣(rèn):满。
[11] 《汤誓》:《尚书》篇名,商汤讨伐夏桀的誓师词。
[12] 时:是,这。害:通“曷”,何。
译文参考
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站在池沼边,望着鸿雁鹿群,说:“有贤德的人也以此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只有有贤德的人才能享受这种快乐。没有贤德的人即使有这个也享受不到这种快乐。《诗》上说:‘灵台刚筹造,经营又经营。百姓齐努力,很快便完成。王说不着急,百姓踊跃来。王到灵苑中,母鹿不惊动。母鹿肥又壮,白鸟多漂亮。王到灵沼上,满池鱼欢跳。’文王虽然用百姓的力量来筑台挖池,百姓却非常高兴,称王的台为灵台,称王的沼为灵沼,还高兴那里有那么多的麋鹿和鱼鳖。古时的君王和百姓一同快乐,所以能够感到快乐。而《汤誓》上说:‘这个太阳(夏桀)什么时候灭亡?我宁愿和你一同灭亡!’百姓恨他到这种程度,即使有高台深池、奇鸟异兽,他还能独自享受吗?”
核心内容解读
本文中孟子通过回答梁惠王“贤者亦乐此乎”问题,表达了的贤者与仁政的核心思想。
首先, 孟子提出“贤者而后乐此”,即只有贤明的统治者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物质财富,因为他们的享乐以百姓福祉为前提。反之,暴君即便拥有资源,也无法真正快乐(“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贤者的快乐是与责任统一的。孟子通过梁惠王“观鸿雁麋鹿”的享乐场景,说明真正的贤者(或君主)不会沉溺于单纯的物质享受,而是能将个人乐趣与治国安民的责任相结合。
这段话以“乐”为切入点,揭示儒家对理想统治者的要求——真正的贤者须超越个人享乐,将自身愉悦与天下福祉相联结,通过“与民同乐”实现道德境界与社会治理的统一。贤者的“乐”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与民同乐”的道德境界,强调内在修养与外在功业的统一。
其次,孟子借此阐明儒家“仁政”思想,提出“与民同乐”的政治伦理,即贤明君主的快乐应当建立在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上。 通过周文王与夏桀的正反案例,孟子指出: 统治者若“与民偕乐”,百姓会自发支持其事业(如文王建灵台);若压迫百姓、独享其乐,则会引发民怨,最终丧失权力(如夏桀)。就是说,民心向背决定统治合法性。
这里,孟子将抽象的“仁政”理念具象化为“与民共享资源”:君主的园林、池沼、猎场等不应是私人禁地,而应让百姓共享其利,以此实现社会和谐。唯有以民为本,使百姓共享资源与安乐(如“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这体现了权力与道德责任不可分割的政治伦理。
文中引用了《诗经》描绘的“麀鹿攸伏”“白鸟鹤鹤”“鱼跃于沼”等场景,不仅渲染园林生机,更隐喻文王治下万物各得其所、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动物与人的和谐共处,象征“仁政”滋养万物,君王与民共享自然之乐。
总之,这段对话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直接影响了儒家政治哲学中“君民一体”“以民为天”的观念。后世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与民同乐,本其人情”等论述,均可见孟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背景知识介绍
灵台
《诗经·大雅·灵台》是周代诗歌中赞颂周文王德政的重要篇章,其内容以文王修建灵台、灵沼为背景,展现了古代圣王“与民同乐”的治国理念。这一典故在儒家经典中被反复引用(如《孟子》),成为阐释“仁政”思想的典范。
灵台是文王时期修建的重要礼制建筑,据《三辅黄图》记载,灵台是观测天象、沟通天人的场所,象征“天命所归”。《大雅·灵台》意在通过文王建灵台的故事,强调其“以德配天”的合法性,以及“民为邦本”的政治传统。灵台成为天命与德政的象征。
灵台之“灵”既指通神明、测天象的宗教功能,也暗含文王之德“上通于天”的合法性。灵台是德政的物化象征:文王不靠强权,而是以仁德感召百姓自愿效力,灵台的迅速建成体现了民心所向。
儒家将灵台典故阐释为“以德配天”的典范:文王因施行仁政获得民心,而民心即天命的体现(《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灵台既是沟通天人的媒介,也是君民一体的象征,是“民本”与“天命”的统一。
灵台典故成为政治哲学的典范,后世儒家倡导“仁政”的经典论据。如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欧阳修“与民同乐,本其人情”等,均受其启发。灵台意象也常见于诗词歌赋,如杜甫《灵台》“文王德大能灵沼”、苏轼《灵台》“民乐其乐,君寿而康”,均借文王之事讽喻时政。而且,在东亚文化中有延伸 。如,朝鲜半岛、日本古代亦仿建“灵台”,作为效法周礼、标榜德治的象征。如韩国庆州雁鸭池(临海殿)即受灵台文化影响。
《诗经·灵台》以修建园林的叙事,凝练了儒家理想中的统治模式:君民关系是统治者以德感召,百姓自愿归附; 政治伦理是权力须以共享福祉为前提,而非独占资源;天命逻辑是德政→民心→天命,三者环环相扣。 这一典故超越历史细节,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王道”精神的永恒象征。
参考资料
《孟子》,方勇 译注,中华书局,2015年2月
《孟子译注(简体字本)》,杨伯峻译注,2008年12月
《孟子(中华经典藏书)》,万丽华 蓝旭 译注,中华书局,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