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被讨厌的勇气》又拿来读了,这本去年颠覆我三观同时也在一段时期里对我产生很大影响的书。
刚刚看了青年与哲学家对话的第一夜,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下面就我思考的几个点逐一阐述。
1.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与阿德勒的目的论可以是相辅相成的,并非对立统一。
我一贯兼容并蓄,秉持“存在即合理”,所以轻易不会信奉一家之谈。
我承认原因论,即一个人过去的遭遇会对他现在甚至未来产生一定的影响,所谓心理创伤、内在小孩的存在。
书里说,这是缺乏勇气、不敢面对、推卸责任的表现,到也不尽然。
之所以说原因,是因为它可以对一种现象的发生进行解释,这恰恰是一个看见和去正视的过程,而看见是内在疗愈的第一步。
经历不只是经历了那么简单,它会留下足印,有痕迹,但每个人对经历赋予的意义大相径庭,这就是所谓的目的论。
所以为何要将二者割裂开来呢,正如对一个人的生命旅程的完整性而言,一个是在当下对现象的合情合理的解释,有根可寻,另一个是作为指导当下和未来的思考和行为而存在,强调自身潜能的发挥,二者相辅相成。
2.我们应该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书中提到了青年在咖啡店看书的时候,身边经过的服务员把咖啡撒到了他的衣服上,他勃然大怒,对此青年和哲学家在讨论究竟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还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
我不否定一切情绪是主观而自发的,也不否定情绪的产生是有相应的目的的,是对外散发内在需求的一种手段,深究下去这些有的没的没有价值,唯一想提醒自己的是,我应该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将它作为自己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也不是压抑它,是不受它支配,是由我作为它的主人来掌控它,这也是我最近练习冥想,想养成这一习惯的原因。
3.我不想变成别人,也能悦纳目前的自己
这是青年问哲人“喜欢自己吗”, 哲人的回答 。
挺符合我此刻的心境的。
要是换做之前我可能会大放厥词地说,喜欢啊,为什么不呢?但现在不会了,是我知道我还有很多功课去修炼,路途遥远,这不代表我不接纳此刻的自己,只是觉得潜能无限,而已。
以上,是今日晨读结合最近心境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