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杏坛网研社英语成长共同体本月的研讨任务是重新回看第八届年会学科培训郑州航空港区遵大路小学赵香丽校长的讲座《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课之我见》。赵校长没有就一节课来评课,而是站在一个全局的高度和2022版课标的基础上给老师们做了这个讲座。听完以后我觉得特别受益。
赵校长说,初学评课时老师们一定要做到:听前有准备, 听课中有思考,听课后有整理。但是事实上我们在平时的听评课中往往没有做这么多的工作。在学校举行的赛课活动中,即使提前公布了授课老师要讲的内容,我们也很少有人提前去准备,借一借课本,看一看教材前后的联系,自己再去备备课。听课中我们或许会有思考,但是大多是浅尝辄止。听课后有整理,倒是有,但是大多整理一下课堂笔记,听课记录本上写下自己的听课评价,就没有下文了,很少有人在听完课后再去思考课的二次设计,优质课大赛除外。如果按照赵校长的这个思路去做下去,不论是讲课的老师还是听课的老师,都会很有收获。
那么如何去评课呢?赵校长给了7个评价的方向:
1.教学目标 明
2.教学内容 准
3.教学流程 清
4.教学方法 活
5.教学技能 强
6.教学效果 好
7.教学个性 “祥” (慈祥)
这七个方面给老师们评课时指明了一个方向,我觉得更是给所有老师指明了一个课堂发展和提高的具体路径。评课的老师从这七个方面去评,讲课的老师也从这七个方面去设计,我觉得无论时上课的老师还是评课的老师,都会收获成长。
赵校长的讲座没有什么大道理,很多都是她听完老师们讲课后的点评与个人感悟。她围绕老师的教学设计讲了两个生动的听评课故事《幸亏你来听我的英语课》和《西班牙为啥不叫斯贝恩》,不仅突出了教师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也让我明白了在教学设计中语篇研读的重要性。
赵校长给了三个听评课故事,让大家根据题目选择最想先听哪一个,结果大家纷纷选择了《幸亏你来听我的英语课》。为什么?因为故事的题目很吸引人。赵校长说:语言不是蜜,但那可以粘东西。教师的语言应有魔力,对学生有吸引力,课上得生动,学生遨游于语言的精妙之中,会感受到学习语言的快乐与幸福。这一点,我是需要深刻反思的,我的课堂语言规范吗?生动吗?有吸引力吗?给如何通过语言让自己的课堂带给学生更多好的体验呢?虽然我也在一直练习背单词、练发音,收效甚微,但是只要上路,终有到达的那一天,希望我的坚持也能带来改变。
《幸亏你来听我的英语课》讲了一个老师由于讲课时没有认真研读语篇,导致自己误判,把辅音连缀和成音节搞混淆,并将课本重点内容本末倒置的故事。看上图,在上面图中列出的单词里,有两个单词并不属于辅音连缀,那就是people和uncle这两个单词,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很好地培养学生观察与比较,分析与判断能力的机会,但是老师由于对文本研读不够充分,失去了机会。本书的编辑之所以设计成这个样子,其实是在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到迁移创新逐级在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而讲课老师由于把重心放在了前半部分,就使课堂失去了学生创新与创造的乐趣和热情。幸亏,上课的老师听完赵校长的点评后及时挑战课件和上课时的内容安排,果然按照新课标的设计理念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后,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说,我们始终要把研读语篇,研读文本放在首位。
《西班牙为啥不叫斯贝恩》也是一个听评课故事,赵校长以文本中的Pedro身上穿的衣服上的字说起,她说Pedro衣服上的标志就是西班牙语的西班牙,英语叫Spain,但是西班牙语就是Pedro衣服上的字。英语的语言能力从过去的听说读写,发展到现在的听、说、读、看、写、演等等。老师在研读语篇,研读文本时也要提醒学生注意书中的插图。课标指出:对语篇中配图的分析,教师要关注图片中人物或动物的行为、表情、心理状态、色彩搭配,以及场景布局等传递的意义,这些也是构成语篇主题意义的必要成分。如果认真读图不难看出,本文是在谈论文化差异。中国的张鹏和来自西班牙的Pedro不同的作息习惯以及不同的人的不同的作息习惯。所以,再次印证了深度研读语篇和文本的重要性。
课标指出:深入开展语篇研读
教师要以语篇研读为逻辑起点开展有效教学设计。充分认识语篇在传递文化意涵,引领价值取向,促进思维发展,服务语言学习、意义理解与表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开展语篇研读,教师要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进行分析;明确主题意义,提炼语篇中的结构化知识,建立文体特征、语言特点等与主题意义的关联,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语篇传递的意义,挖掘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把握教学主线。根据学生基于主题的已知与未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设计教与学的活动提供依据。
教师在研读语篇时要重点回答三个基本问题。第一,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即What的问题。第二,语篇传递的意义是什么,即Why的问题。不论口语语篇还是书面语篇都有其特定的交际目的或传递的主题意义,也就是作者或说话人的意图、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等。第三,语篇具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如果语篇配有图片或表格,其传递何种意义或具有何种功能,即How的问题。对口语语篇的研读不仅要关注其呈现形式,还要关注其语境的正式程度、语言表达方式及功能等,如语篇是以对话还是独白、访谈、指令等方式呈现的。如果是对话,则要关注对话场合的正式程度和说话人的身份,其语言表达方式是随意、直接、客气还是委婉,说话人使用了什么样的交际策略等。对语篇中配图的分析,教师要关注图片中人物或动物的行为、表情、心理状态、色彩搭配,以及场景布局等传递的意义,这些也是构成语篇主题意义的必要成分。教师要认识到关于Why和How的问题,受教育背景、生活阅历、认知方式等的影响,一般没有唯一答案,要注重与其他教师交流研讨,相互学习。
没有了对语篇和文本的认真研读,就不可能搞清楚what ,why 和how这三个问题,自然无法理解课本编辑的意图,也无法理解文本和语篇传递的意义,更无法去挖掘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
那么,如果站着语篇研读的基础上,我们该如何解读赵校长《玻璃要装到窗户上才算数》这个听评课故事中的文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