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到之前购买的《华杉讲透〈论语〉》一书的影响,就特别关注了一下华杉先生发表在“简书”上的文章,在其《注四书〈孟子〉(第一篇)》《孟子见梁惠王》中,读到有句“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这句话对我而言并不新鲜,因为早在初中时代就从一本汇集了各种名人名言的钢笔字帖①上读到过。
而且之所以对这一句会有比较深的印象,是因为自己不仅读过,而且还专门写过一篇数百字的“解读”小文。以当年初中生之知识水平来谈“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想来是颇有点“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拿着架子说一番大道理,如今回想起来自己也有点忍俊不禁。
不过,这番“强说愁”的内容尽管颇显幼稚,但这份提笔写作的体验确实有不少可回味之处,那份在盛夏的屋中紧闭房门,开着电扇,埋头写一些当时自己都一知半解的议论性或评论性文字的感觉,在现在的回想中却是带着那么一份惬意②。
另外,和这句“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同时在初中时代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有一句出自《论语》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同样也是被摘录在那本名人名言的钢笔字帖上。
这句名言之所以让人记忆深刻,是因为那时对古汉语基本还处于混沌不解的境地,这句“老吾老……”开头的话,我是连着读了几遍都不得要领的,完全不知道起句的第一个“老”字和“幼”字是作动词来解的,一直遇到来教授历史课的小宋老师。
那天应该是一个星期三的放学后③,手里拿着这本满是名人名言的的钢笔字边走边看,刚出教室④,迎面便走来教历史的小宋老师,不高的个子⑤,黑黝黝的肤色,但整个人身材匀称而给人以体力充盈的感觉。
他看到我手中拿着本书并口中念念有词的样子,就问了句,看什么呢?尽管小宋老师并不是我们班的班主任⑥,但由于平时对历史颇感兴趣,与他相处得也相当融洽,因此就随口问他这句“老吾老……”开头的名句应作何解?小宋老师一看到这句就哈哈笑了,说这句话可是儒家的经典语录,是这个这个、那个那个意思。正是在他的讲解中,我第一次对这句话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自以为已经搞清楚了这句话的意思。然而想到的是,对这句儒家经典真正形成深刻理解,却还要经过整整十五年。一直到大女儿降临我的身边之后,我才真正体悟到了这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名句的内涵。
在还没有自己孩子之前,我本身对于幼小的孩子有一种“厌恶感”,不喜欢和这些孩子相处,总觉得他们除了烦人之外一无是处,而且不管这些孩子与自己是否有血缘关系。然而,大女儿的降临犹如天使,让我体会到了那份“幼吾幼”的感觉,也生发出了“以及人之幼”的情感。平时不仅喜欢自己的孩子,也不再排斥其他的孩子,反而更愿意与孩子们一起聊天、做游戏,并时时感受到幼小生命中蕴藏着的天真和美好。
进而,渐渐地见不得孩子遭罪的场景,每每看到关于小孩子被虐待的新闻时,往往会感到特别难受。记得前几年有部很红的谍战电视剧《悬崖》,最后一集中当尽管不是亲生的女儿对着张嘉译饰演的不是亲生的父亲喊出“爸爸”二字时,我的眼中同样噙满了泪水。
是啊,少时不知书滋味,且不惟不知书滋味,很多时候完全是处于少不更事的状态,只有点数过了岁月的斑斑刻度,个人的生命才会更富有时间浸润后的张力。
——————————
①那个时候尽管能从有限的渠道借到书籍,但想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书籍还是相当困难的,因此但凡手中获得一本属于自己可以无限期翻阅的“书籍”时,哪怕是本钢笔字帖也爱不释手。如果我的记忆没有太大问题,我可以肯定这本钢笔字帖上的字体应该是顾仲安先生的行书。
②说来奇怪,那会儿的家中是绝没有空调的,但是现在的记忆中却完全没有闭门屋内的闷热感。这其中或许有家中的房子在建造时将地基打得较深的缘故,地底下的凉意会贴着地面渗出到房中来。有时,还会打上一盆井水将屋内的水泥地略略打湿些,电扇一转起来,风夹带着轻微的水汽在屋内弥漫,更添一丝凉润的感觉。
③那个时候还没有双休日,每周上六天课,印象中每周三和周六下午的课只有两节,便可以放学回家了。
④我记得应该是初一年级的教室,因为在我印象中那天出了教室门之后是直接来到校园广场上的,没有下楼梯的过程,而初二、初三年级的教室分别在二、三楼。
⑤存在于如今印象中的小宋老师似乎只有一米六五左右的身高。
⑥小宋老师是二班班主任,而我在一班。整个初中三年,我们的班主任都是一名教政治课的女老师,姓杨。对于当时的他俩来说,三十岁左右年龄,都还应该算是青年老师。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据一名同样是当老师的同学谈及,三年前在一次教师进修会上看到了当年的班主任,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而到今天算来,都可能已经退休了。岁月真像是一把无情的刻刀,把人的记忆雕刻得满是皱纹。